于朦胧接到新版《新白娘子传奇》中饰演许仙的邀约时,内心充满了惊讶、荣幸与害怕 。惊讶的是,这部陪伴自己成长的经典之作,如今竟然有机会去重新演绎其中的主角;荣幸的是,剧组能够信任自己,将如此重要的角色交给自己来诠释;害怕的是,原版许仙的形象太过经典,万一自己演不好,会不会让众多喜欢这部剧的观众失望 。
他怀着忐忑的心情给妈妈打电话征求意见,没想到妈妈在电话里比他还激动:“演,一定要演!这是多好的机会呀!”妈妈的支持让于朦胧稍微有了些底气 。
放下电话后,于朦胧立刻打开电脑,重新观看了原版的《新白娘子传奇》。看着叶童饰演的许仙,那经典的形象、细腻的表演,于朦胧既敬佩又感到压力巨大。他不断地思考着,自己要如何去诠释这个角色,才能既保留许仙的经典特质,又演出属于自己的风格。
接下来的日子里,于朦胧开始深入研究剧本。他发现新版的许仙在性格上有了一些变化,不再是单纯的古板书生形象,而是更加活泼、俏皮,且专情、勇敢、有担当 。为了更好地理解角色,他还专门去学习了中医的药理知识,了解针灸、把脉等专业技能 。
在学习的过程中,于朦胧遇到了一些困难。那些复杂的中药名称和药理知识,让他头疼不已。但他没有放弃,每天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背诵、去理解。他知道,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在拍摄时更加真实地展现出许仙作为一名医生的专业素养 。
同时,于朦胧也开始注重自己的形象管理。他根据剧本中许仙的形象特点,调整了自己的发型和妆容,还特意去定制了几套符合角色气质的服装。他希望从外形到内在,都能尽可能地贴近许仙这个角色。
终于,到了进组的日子。于朦胧怀着紧张而又期待的心情,走进了《新白娘子传奇》的剧组。他知道,接下来的日子将会充满挑战,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要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去演绎一个全新的许仙。
进组第一天的化妆间里,空气里飘着发胶和古装面料的淡淡味道。于朦胧刚坐下,造型师就拿着一顶绣着暗纹的书生帽走过来:“朦胧,试试这个,咱们新版许仙的造型得既有书卷气,又得透着点少年劲儿。”他轻轻点头,任由帽子落在发间,镜子里的人影瞬间多了几分古韵,倒让他心里那点“不像”的惶惑淡了些。
很快,同组饰演白素贞的演员也到了,两人刚一对视就笑了——对方手里还拿着剧本,边角已经折了好几道,显然和他一样做足了功课。“我昨天还在想,新版许仙会不会特别严肃,”对方笑着递过一瓶水,“没想到你看着还挺有那股温柔劲儿。”于朦胧挠挠头,顺势翻开剧本:“我正琢磨第一幕断桥相遇呢,你说许仙初见白素贞时,眼神该是惊艳多一点,还是拘谨多一点?”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聊起来,原本陌生的距离感瞬间消散。
开机仪式结束后,第一场戏就拍许仙在药铺坐诊。导演特意请来的中医顾问站在监视器旁,盯着于朦胧的动作:“把脉的时候手腕要放稳,手指得搭对位置,古代书生看病,讲究个‘望闻问切’的从容。”他赶紧记下要点,反复练习了十几次,直到手指落下的角度、问诊时的语气都自然了,才敢示意开拍。可真正面对镜头时,他还是慌了神——原本背熟的台词卡在喉咙里,手指也不自觉地绷紧。导演喊“停”后,他立刻鞠躬道歉:“对不起,我再来一次。”
休息时,他蹲在角落翻剧本,忽然想起之前看原版时叶童老师的表演——许仙的温柔从不是刻意装出来的,而是藏在递药时的轻手轻脚、说话时的和声细气里。他站起身,走到道具药柜前,拿起一个药罐慢慢摩挲,想象着自己就是那个守着药铺、心怀仁善的书生。再次开拍时,他指尖放松地搭在“病人”腕上,念台词时眼神里带着关切,导演终于在监视器后点了点头:“对,就是这个感觉。”
收工回酒店时已经是深夜,于朦胧没立刻休息,而是打开手机里存的中医笔记,对着剧本上“医治百姓”的戏份标注细节:“这里要加个摸脉后的沉吟,那里得表现出找不到药材的焦急。”窗外的月光透过窗帘洒在剧本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字迹,藏着他想把这个角色演活的决心。他知道,经典从不是包袱,而是让他更用心的理由。
第二天的戏份是许仙与白素贞在西湖画舫初见。于朦胧早早到了片场,手里还攥着一张自己画的简易经络图——昨晚琢磨着问诊戏份,索性把常用的穴位都标了出来,免得镜头扫到时出纰漏。
他站在画舫边,看着工作人员在周围忙碌地布置场景,微风吹过湖面,泛起层层涟漪,也撩动着他的心弦。今天这场戏对他来说至关重要,是许仙和白素贞感情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他暗暗在心里反复梳理着台词和动作。
没过多久,饰演白素贞的演员也来到了片场,她穿着一身素雅的白衣,身姿婀娜,仿佛真的从画中走来的仙子。她笑着对于朦胧说:“今天这场戏可得好好拍,西湖画舫初见,多浪漫的场景呀。”于朦胧点点头,回以微笑:“嗯,我会努力把许仙那种心动又有点羞涩的感觉表现出来的。”
正式开拍前,两人又在一旁对了几遍戏,互相交流着对这场戏的理解和想法。导演在一旁看着,满意地说:“你们俩状态不错,等会儿就保持这样,把那种初遇时的微妙情感展现出来。”
随着导演一声“开始”,于朦胧走上画舫,目光不经意间扫到了岸边的白素贞,他的眼神瞬间一亮,仿佛真的看到了一位令他心动的佳人。他微微愣了一下,然后有些拘谨地走上前去,作揖行礼道:“姑娘,今日有幸与姑娘同乘一船,实乃徐某之荣幸。”白素贞微微欠身,回礼道:“公子客气了,这西湖景色宜人,能与公子共赏,也是我的缘分。”两人的眼神交汇,空气中仿佛有一丝若有若无的电流在穿梭。
于朦胧努力让自己沉浸在角色中,他看着白素贞的眼神里,既有初次见面的惊艳,又带着几分书生的腼腆。他轻声说道:“姑娘可知,这西湖的传说众多,每一个都充满了浪漫与深情,今日与姑娘在此相遇,倒让我觉得,或许我们之间也会有一段佳话。”白素贞脸颊微微泛红,低头笑道:“公子说笑了,不过是一次偶然的相遇罢了。”但她的眼神中却也透露出一丝期待。
然而,拍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有几次于朦胧的台词说得稍微有些生硬,或者动作不够自然,导演喊了“卡”,耐心地给他指出问题。于朦胧认真地听着,不断调整自己的状态,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拍摄。
经过多次磨合,这场戏终于顺利拍完。导演笑着喊了“过”,并对于朦胧和饰演白素贞的演员竖起了大拇指:“不错不错,就是这个感觉,你们把许仙和白素贞初遇时的那种美好演绎得很到位。”于朦胧和白素贞相视一笑,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欣慰和喜悦。
休息的时候,于朦胧坐在一旁,还在回味着刚才的拍摄过程。他觉得自己在表演上又有了一些新的感悟,也更加了解许仙这个角色的内心世界了。他看着远处的西湖景色,心想,一定要把许仙和白素贞的故事好好地呈现给观众,让大家感受到这份千年之恋的美好。
接下来的几天,拍摄继续紧张地进行着。于朦胧越来越入戏,他和剧组的其他演员也越来越默契。在一场许仙和白素贞一起为百姓义诊的戏中,他和白素贞配合得十分默契,一个负责问诊,一个负责抓药,两人眼神交汇间,充满了关切和温情。看着百姓们感激的眼神,于朦胧心中也涌起一股暖流,仿佛自己真的就是那个心怀仁善的许仙,在和心爱的人一起做着有意义的事情。
随着拍摄的推进,剧情也逐渐进入高潮。许仙和白素贞的感情面临着各种考验和挑战,于朦胧在表演中更加注重细节,把许仙的纠结、痛苦、坚定等各种情绪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一场许仙为了保护白素贞,不惜与恶势力对峙的戏中,他眼神坚定,毫不退缩,展现出了许仙勇敢的一面。
在拍摄的闲暇时间,于朦胧也会和导演、编剧交流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想法,大家一起探讨如何让剧情更加精彩,让角色更加丰满。他还会向叶童老师请教一些表演上的问题,叶童老师总是耐心地给他解答,分享自己当年拍摄《新白娘子传奇》的经验和心得。于朦胧觉得自己受益匪浅,也更加珍惜这次出演许仙的机会。
日子一天天过去,剧组的拍摄也接近尾声。于朦胧心中既有完成作品的期待,又有对这段拍摄时光的不舍。他知道,这段时间的经历将成为他演艺生涯中宝贵的财富,而许仙这个角色,也将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他期待着作品播出的那一天,能让观众看到他用心演绎的许仙,感受到他对这个角色的热爱和执着。
杀青那天,剧组在片场摆了简单的宴桌,红布铺着的长桌上摆满了盒饭和饮料,却比任何山珍海味都让人心里熨帖。于朦胧抱着剧组定制的纪念相册,看着里面一张张拍摄时的照片——有他蹲在药柜前记药材名的侧脸,有和“白素贞”在画舫上对戏时笑场的瞬间,还有导演拿着喇叭喊“过”时扬起的眉头。
“还在看呢?”饰演小青的演员凑过来,手里晃着两串刚烤好的面筋,“刚听导演说,最后那场雷峰塔送别戏,剪辑的时候特意保留了你眼眶红透却没掉泪的镜头,说那股子‘想留却不能留’的劲儿,比哭出来还戳人。”
于朦胧咬了口面筋,热辣的味道呛得他鼻尖发酸:“那天拍的时候,总想起许仙站在塔下喊‘素贞’的台词,明明知道是演戏,可看着塔门关上的瞬间,心还是空了一下。”他翻到相册里一张照片,是拍摄雷峰塔戏份时,他穿着单薄的长衫站在寒风里,工作人员正给他披军大衣,“那天风特别大,台词都说不利索,NG了三次才找到感觉。”
“可不是嘛,”小青的演员指着另一张,“你看这张,我跟‘白素贞’在旁边偷着笑你,你正对着空气练给‘素贞’送药的动作,手都抖成筛子了,说怕太用力捏碎药包。”
两人正笑着,导演端着杯可乐走过来:“朦胧啊,这几个月没少遭罪,记得刚进组时你连草药名都认不全,现在跟中医顾问聊起来都头头是道了。”他拍了拍于朦胧的肩膀,“演员这行,就怕不用心,你这股子钻劲儿,比什么都金贵。”
于朦胧赶紧起身,把相册递过去:“多亏了导演您总提点我,说许仙的‘善’不是傻气,是历经世事还愿意相信人的通透。”
杀青宴散场时,夕阳把雷峰塔的影子拉得很长,于朦胧最后看了眼片场的布景——那座临时搭建的药铺还没拆,柜台上的药碾子、秤杆都摆得整整齐齐,仿佛下一秒就会有穿着青衫的书生推门进来,拿起账本细细核对。
他掏出手机,给叶童老师发了条信息:“叶童老师,新版《白蛇》杀青了,这段时间总想起您说的‘演许仙,先得把自己活成个心有暖意的人’,我好像慢慢懂了。”
没过多久,收到了回复,只有短短一行字:“好戏不是演给别人看的,是演给自己心里的那点念想。”
于朦胧站在暮色里,轻轻摩挲着手机屏幕,忽然觉得,许仙这个角色就像一味慢慢熬煮的药,初尝时带着生涩,可熬得久了,竟在心里沉淀出了温润的回甘。他知道,往后再想起这段日子,不会只记得片场的辛苦,更多的是那个穿着书生衫的自己,在镜头前一点点长出风骨的模样。
几个月后,剧集播出。于朦胧窝在沙发里看首播,当看到许仙在断桥递给白素贞油纸伞,眼神里既有初见的澄澈,又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心动时,他忽然笑了——原来那些对着镜子练了无数次的眼神,真的能穿过屏幕,落到观众心里去。
手机震动起来,是剧组群里的消息,“白素贞”发了张截图,是弹幕里飘过的一句:“这个许仙,温柔得像江南的雨,却又带着骨子里的韧劲儿。”
于朦胧握着手机,望向窗外,城市的灯火亮得像星星。他想,或许每个演员都在等待这样一个角色,不是为了成为经典,而是为了在演绎的过程里,终于看清自己心里那片值得坚守的柔软与执着。
剧集播出过半时,于朦胧收到了一个特别的包裹。拆开层层包装,里面是一本泛黄的线装书,封面上写着“民间医案杂记”,扉页里夹着一张字条,字迹娟秀:“见剧中许仙辨药精准,知你下了苦功。此书赠予你,愿你如书中医者,常怀仁心。——中医顾问李老先生”
他捧着书坐在窗边,指尖拂过泛黄的纸页,上面密密麻麻的批注里,有对药材习性的详解,也有“医者,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的箴言。忽然想起拍摄时,李老先生总拿着这本笔记给他讲案例,说“许仙的好,不在神通,在他见人病痛便挪不开脚的性子”。那一刻,他好像突然明白,为什么观众会说这个许仙“有烟火气”——那些反复揣摩的问诊细节,那些对着药材发呆的时刻,早已让角色的温度渗进了骨子里。
剧组的微信群里依旧热闹。饰演白素贞的演员发来一段视频,是她老家的长辈围在电视前看剧,老太太指着屏幕里的许仙念叨:“这后生看着面善,跟当年叶童演的那个一样,让人心里踏实。”于朦胧看着视频里老人眼角的笑纹,忽然鼻头发酸。原来所谓经典的传承,从不是复刻模样,而是让那些打动人心的特质——善良、执着、温柔——在不同的故事里,依然能找到共鸣。
一天深夜,他刷到一条粉丝留言:“我爷爷是老中医,看剧时总夸许仙抓药的手势标准,说现在的年轻人能这么较真的不多了。昨天他突然说,想教我认药材,说这手艺不能断。”于朦胧盯着那条留言看了很久,起身从书架上取下那本医案,又翻出自己当年做的笔记,在扉页写下:“角色会落幕,但认真的劲儿,能长长久久。”
后来有次采访,主持人问他:“演完许仙,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他想了想,从包里掏出一个小小的药囊,里面装着晒干的薄荷和金银花。“是这个,”他笑着说,“李老先生教我的,说这两样配在一起,夏天提神醒脑。”他顿了顿,眼神亮起来,“还有就是,知道了有些东西比‘像不像’更重要——比如你为一个角色付出的每一分心,总会有人看得见,也总会在某个地方,悄悄发着光。”
采访播出后,于朦胧收到了更多反馈。有学中医的学生说因为他的角色重拾了专业信心,有观众开始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身边的“许仙式温暖”——楼下总帮邻居免费修东西的大爷,地铁里主动给老人让座还帮忙拎包的姑娘。他忽然觉得,演绎一个角色的意义,或许不止于屏幕上的呈现,更在于那些被角色触动后,人们心里悄悄生长出的善意。
深秋时节,他受邀去一所中医药大学做分享。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年轻的面孔,他没讲太多表演技巧,而是说起了李老先生的那本医案,说起了拍摄时为了一个把脉动作反复练习的下午。“其实我不太会讲怎么演好一个角色,”他坦诚地笑了笑,“但我知道,当你真的把心放进去,角色就会带着你,去遇见更多比演戏本身更珍贵的东西。”
分享会结束后,有个女生怯生生地递来一张画,上面是许仙站在药铺前,阳光透过窗棂落在他身上,旁边写着一行字:“谢谢你让我们相信,温柔也是一种力量。”于朦胧把画小心地收进包里,转身时看到夕阳正穿过教学楼的玻璃,在地上投下长长的光影,像极了西湖边那艘画舫上,初见时温柔的光晕。
他知道,许仙的故事已经落幕,但那些在演绎中收获的感悟——对认真的坚守,对善意的相信,对细微处的珍视——会像那药囊里的草木香,在往后的日子里,慢慢散发着属于自己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