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的秋意渐浓,金黄的银杏叶铺满了宫道,为肃穆的皇城增添了几分绚烂与萧瑟。昭华公主协理宫务的消息,如同这秋日的风,传遍了前朝后宫,自然也传到了暂居京师理藩院驿馆的超勇亲王拉旺多尔济耳中。
这位草原雄鹰并未立刻离去,而是以“尚有边贸细节需与理藩院磋商”为由,滞留京师。他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而更引人瞩目的是,在一个秋高气爽的午后,他竟递了牌子,请求入宫觐见昭华公主,理由是“感谢公主在木兰围场期间的款待,并探讨些许草原与中原风物”。
这个请求,既合情合理,又透着几分不寻常的意味。一位蒙古亲王,主动拜访一位大清公主,即便有“探讨风物”的借口,在注重礼法的宫廷中,也足以引起诸多揣测。
消息传到长春宫时,昭华正在与柳絮核对北五所的人员名册。闻讯,她执笔的手微微一顿,墨点滴在宣纸上,晕开一小团墨迹。
“他到底还是来了。”昭华放下笔,神色平静,眼中却闪过一丝复杂的微光。拉旺多尔济的来访,在她意料之中,却又比她预想的要快、要直接。
“公主,见还是不见?”柳絮低声问道,面露忧色,“此时接见蒙古亲王,只怕又会惹来闲话。”
昭华沉吟片刻,嘴角勾起一抹淡淡的弧度:“见,为何不见?他既然以‘探讨风物’为名,光明正大递牌子,我们若拒之门外,反倒显得心虚。正好,本宫也想听听,这位亲王殿下,对如今的‘风物’有何高见。”
她吩咐道:“更衣。在正殿接待。小桃随侍,柳絮你在一旁记录。礼仪规制,不可有丝毫差错。”
“是。”柳絮和小桃连忙应下。
半个时辰后,长春宫正殿。昭华端坐于主位之上,身着杏黄色缎地宫装,头戴点翠珠花,妆容得体,仪态万方,既保持了公主的尊贵,又不失待客的温和。殿内熏香袅袅,布置雅致,一切合乎礼制。
通传声起,拉旺多尔济在内监的引领下,大步走入殿中。他今日未穿蒙古亲王礼服,而是一身藏蓝色暗纹常服,腰束玉带,更显得身姿挺拔,英气逼人。他目光锐利如鹰,扫过殿内陈设,最终落在主位上的昭华身上,嘴角噙着一丝难以捉摸的笑意,右手抚胸,行了一个标准的蒙古礼。
“小王拉旺多尔济,见过昭华公主殿下。”
“亲王殿下不必多礼,请坐。”昭华微微颔首,声音清越,姿态从容。
内监奉上香茗,退至一旁。拉旺多尔济在客位落座,目光毫不避讳地打量着昭华,赞叹道:“多日不见,公主殿下风采更胜往昔。京师水土养人,果然不虚。”
昭华淡然一笑,避开了他过于直接的目光:“殿下过奖。京师虽好,却比不得草原天地广阔,令人心驰神往。殿下在京盘桓多日,不知对京师风物有何见解?”
拉旺多尔济端起茶盏,并未饮用,只是轻轻摩挲着杯壁,笑道:“京师繁华,物阜民丰,确非草原可比。尤其是这紫禁城,气象万千,规矩森严,令小王叹为观止。”他话锋一转,目光变得深邃,“不过,再繁华的城池,也需有明主贤臣治理,方能长治久安。小王近日听闻,公主殿下开始协理宫务,真是可喜可贺。以公主之聪慧,定能助皇上肃清积弊,令宫闱焕然一新。”
他这话,看似恭维,实则将话题引向了敏感的权力核心。
昭华心中警铃微作,面上却不动声色:“殿下谬赞了。昭华才疏学浅,蒙皇阿玛不弃,许我学习历练,已是天恩浩荡。协理宫务,不过是尽人子本分,为皇阿玛分忧罢了,岂敢妄言‘肃清积弊’?宫中事务,自有皇阿玛圣心独断,内务府章程规制,昭华依例而行而已。”
她将姿态放得极低,将一切归功于乾隆圣明和遵循旧例,滴水不漏地挡回了拉旺多尔济的试探。
拉旺多尔济眼中闪过一丝激赏,似乎早料到她会如此回答。他笑了笑,不再纠缠宫务,转而道:“公主殿下过谦了。对了,小王此次前来,除了拜会公主,亦有一事想请教。”
“殿下请讲。”
“小王近日翻阅中原典籍,见书中常言‘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我草原各部,逐水草而居,看似自由,实则常受天灾、部落纷争所困。不知以公主看来,若要保部落长久安宁,是该锐意进取,开疆拓土,以强大实力震慑四方?还是该……韬光养晦,睦邻友好,以求自身安稳?”他这个问题,看似探讨治国理念,实则暗藏机锋,隐隐指向了科尔沁部与大清、乃至与准噶尔等部的关系。
昭华心中明了,拉旺多尔济这是在借探讨之名,试探她对边疆局势、乃至对蒙古各部策略的看法。她沉吟片刻,缓缓道:“殿下此问,关乎国策,昭华身为女子,本不该妄议。然殿下既以学问相询,昭华便姑妄言之。”
她端起茶盏,浅啜一口,组织着语言:“《易经》有云:‘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无论是锐意进取,还是韬光养晦,皆需审时度势,因地制宜。进取过猛,则易树敌招祸,如强秦虽一统六合,然二世而亡;韬晦过甚,则易错失良机,乃至受人欺凌,如南宋偏安一隅,终难逃覆灭。”
她目光清澈,看向拉旺多尔济:“故而,昭华以为,上策当是‘内修政理,外结好友’。对内,整顿部族,发展生产,凝聚人心,此乃立身之本;对外,结交强援,化解干戈,互通有无,但需保持警惕,维护自身利益。强弱之势,并非一成不变,关键在于自身是否足够强大,以及……是否懂得在合适的时机,做出最有利的选择。”
她的回答,既引经据典,显得颇有见地,又巧妙地将“进取”与“韬晦”融合为“内修外联”,并强调了“自身强大”和“时机选择”的重要性,回避了直接站队,却暗含了对拉旺多尔济野心的警示——强大自身可以,但不要轻易挑战大清这个“强援”。
拉旺多尔济静静听着,眼中赞赏之色越来越浓。他不得不承认,这位大清公主的见识和智慧,远非寻常闺阁女子可比,甚至超过了许多迂腐的朝臣。
“公主高见,令小王茅塞顿开。”他抚掌笑道,“内修政理,外结好友……说得真好。只是,这‘好友’的选择,至关重要。若所托非人,反受其害啊。”
他这话,意有所指,目光灼灼地看着昭华。
昭华迎着他的目光,淡然一笑:“殿下所言极是。故而,结交之前,需擦亮双眼,明辨真心与假意。真朋友,当是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是互利共赢,而非单方索取。殿下以为呢?”
她再次将问题抛回,暗示真正的友谊需要经得起考验和基于平等互利。
拉旺多尔济深深地看着她,仿佛要将她看穿。殿内一时陷入了短暂的沉默,只有熏香袅袅升起。两人之间的对话,看似平和,实则机锋暗藏,每一句都在试探着对方的底线和意图。
良久,拉旺多尔济才缓缓开口,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郑重:“公主殿下今日一席话,令小王受益匪浅。但愿……我科尔沁部与大清,能成为公主口中那样的‘真朋友’,互利共赢,永享太平。”
昭华微微颔首:“殿下有此心愿,乃天下苍生之福。皇阿玛亦常教导我们,满蒙一家,当亲如兄弟。只要彼此以诚相待,自然能和睦共处。”
拉旺多尔济笑了笑,不再继续这个话题。他又闲谈了几句草原风光和京中风物,便起身告辞。
昭华亲自将他送至殿门口。临别时,拉旺多尔济忽然停下脚步,回头看着她,低声道:“公主殿下,京师虽好,却非久留之地。草原的月亮,永远为公主亮着。望公主……珍重。”
说罢,他不再停留,转身大步离去,背影挺拔如松。
昭华站在殿门口,望着他消失的方向,久久未动。秋风吹拂着她的衣袂,带来一丝凉意。
拉旺多尔济的这次来访,看似是一次寻常的礼节性拜访和学术探讨,实则是一场不动声色的政治交锋和心理博弈。他试探了她的权力、她的智慧、她的立场,也再次抛出了草原的诱惑。
而昭华,则以不卑不亢的态度、睿智的言辞和坚定的原则,成功地化解了他的试探,维护了大清的体面,也守住了自己的底线。
“公主,风大了,进去吧。”小桃轻声提醒道。
昭华收回目光,转身走入殿内。她知道,与拉旺多尔济的博弈,远未结束。这只草原雄鹰,绝不会轻易放弃他的目标。
但经过这次交锋,她对自己,也对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和信心。
惊鸿已定,风云再起。这盘棋,她越来越得心应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