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华公主以雷霆手段整顿北五所、慎刑司,并在内务府推行“匿名报价、明细预算”等新法,虽触动了部分权贵的利益,招致不少明枪暗箭,但其显著的成效——宫闱风气为之一肃,用度开支大幅节减——却是有目共睹,连最初持怀疑态度的乾隆,也不得不对这个女儿的管理才能愈发信服。然而,昭华的目光并未停留在已有的成绩上,她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工匠,在清理了表面的积垢后,开始着手审视那些更深层、更不易察觉,却同样侵蚀着宫廷肌体的“旧制弊端”。
这些弊端,往往隐藏在看似合理、沿袭多年的“祖宗规矩”或“惯例”之下,因其年深日久,众人习以为常,反而成了最难撼动的顽疾。昭华深知,欲要真正提升效率、堵塞漏洞,就必须向这些“旧制”开刀。但这需要极大的智慧、耐心和策略,稍有不慎,便会被扣上“违背祖制”、“标新立异”的大帽子,前功尽弃。
她的突破口,选在了宫中看似微不足道,实则关联甚广的“物品领用与核销制度”上。
这日,昭华在查阅内务府库房账册时,发现了一处蹊跷:各宫主子、尤其是高位妃嫔和得宠的皇子公主,每月均可按品级定额领取大量的蜡烛、灯油、香料、茶叶、纸张等日常消耗品。然而,实际用量与领取数额之间,往往存在巨大差距。许多物品领走后便束之高阁,或赏赐下人,或任其堆积变质,最终过期报损,造成极大浪费。而核销流程更是形同虚设,只需经手太监签字画押,便可一笔勾销,无人深究。
“柳絮,”昭华指着账册上一处明显的差额,问道,“这长春宫上月领了上等沉香二十斤,但用度记录却寥寥无几,余下的香料何在?”
柳絮早已做过调查,回道:“回公主,按旧例,各宫主子领取份例,多有盈余。用不完的,或堆在库房,或……被底下人私自瓜分变卖。以往核查不严,已成惯例。”
“惯例?”昭华冷笑一声,“便是这等‘惯例’,每年不知虚耗多少民脂民膏!皇阿玛提倡节俭,岂能容此等陋规存在?”
她意识到,这不仅仅是浪费问题,更滋生了下人贪墨的土壤,且因涉及所有宫苑,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革起来阻力极大。
昭华没有急于下令禁止,而是采取了更迂回巧妙的方式。她先是命人详细统计了去岁一年各宫此类物品的实际消耗量与领取量的平均差额,得出一个惊人的浪费数字。然后,她并未直接向乾隆奏报,而是选择在一个恰当的时机——乾隆来延禧宫与魏璎珞用膳,心情颇佳时,以闲聊的方式,“无意”中提起了此事。
“……儿臣近日核对宫中用度,发现各宫领取的蜡烛香料等物,实际所用不过十之五六,余者多被闲置或损耗,实在可惜。若是寻常富户倒也罢了,可天家所用,皆是百姓血汗,长此以往,儿臣恐伤皇阿玛仁德之名。”昭华语气委婉,带着为民请命的恳切。
乾隆闻言,放下筷子,眉头微蹙:“竟有此事?浪费如此之巨?”他素以“十全老人”自居,注重身后名声,听闻可能“伤及仁德”,自然上了心。
魏璎珞也在一旁帮腔:“皇上,昭华说得是。臣妾也觉得宫中有些旧例,确实过于奢靡了。只是积习难改,无人敢言。”
乾隆沉吟片刻,看向昭华:“既然你发现了弊端,可有解决之法?”
昭华心中早有成算,从容答道:“回皇阿玛,儿臣愚见,或可试行‘按需申领,实报实销’之策。废除固定份例,各宫每月初根据实际需要,预估用量,向内务府申领。月中若有不足,可酌情补领;月末则需将实际用度清单连同剩余物品一并报核,多退少补。同时,严查私下变卖、贪墨行为,违者重处。如此,既可杜绝浪费,亦能遏制贪风。”
她提出的方法,类似于后世的“预算申报制”和“核销制”,既给了各宫一定的自主权,又加强了监督和问责。
乾隆听得连连点头:“按需申领,实报实销……嗯,这个法子好!既体现了天家体恤民力,又不失规制!昭华,此事就由你负责,先在几个宫苑试行,若效果良好,再推广至全宫!”
有了乾隆的明确支持,昭华便有了尚方宝剑。她精心挑选了延禧宫、长春宫以及另外几个素来较为简朴的妃嫔宫苑作为试点。她亲自制定了详细的申领表格和核销流程,要求注明用途、经手人,并鼓励各宫将结余物品登记在册,可用于内部调剂或年终评优。
试行之初,果然遇到了不小的阻力。一些过惯了宽裕日子的妃嫔和习惯了从中捞油水的太监嬷嬷怨声载道,明里暗里消极抵制,甚至有人到乾隆面前哭诉“公主苛待”。
昭华早有准备。她一方面强硬坚持原则,对抵制者按章办事,削减其不必要的申领额度;另一方面,她将试点宫苑的节支成效详细记录,并特意让那些原本简朴的宫苑因改革而获得了更多的物资调配权或精神奖励,形成了鲜明对比。
更重要的是,她让柳絮暗中查访,抓了几个顶风作案、私自变卖宫中物品的典型,报请乾隆后,当众严惩,以儆效尤。铁腕之下,反对的声音渐渐平息。
数月试行下来,效果显著。试点宫苑的日常消耗品开支平均下降了近四成,库房堆积的陈年旧物也得到了清理利用。各宫为了在核销时“好看”,也开始精打细算,物尽其用,无形中形成了一种节俭的风气。乾隆看到确切的数字和宫中的新气象,龙颜大悦,下旨将此项新政推广至整个紫禁城。
经此一役,昭华不仅成功废除了一项积弊多年的旧制,更向所有人展示了她的改革智慧与政治手腕——她并非一味蛮干,而是善于抓住时机,争取最高支持,采用试点渐进的方式,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最终用事实说话,堵住了所有人的嘴。
初战告捷,昭华并未停步。她将目光投向了另一个看似不起眼却关乎无数宫人福祉的领域——宫中低等杂役的“工作分配与轮休制度”。
按照旧例,许多粗重、肮脏或值守夜班的差事,如倒泔水、洗恭桶、夜间巡逻等,往往由固定的一批最低等的太监或苏拉(满语,意为闲散差役)长期承担,不仅辛苦,且毫无轮换和升迁希望,导致这些人怨气深重,做事敷衍,甚至容易被人收买利用。
昭华认为,这既不人道,也存有安全隐患。她再次巧妙上奏,以“体恤下人、激发效力、防微杜渐”为由,建议试行“差事轮换制”和“绩优晋升制”。将苦差事分班轮值,并设立考评,对勤勉肯干者给予一定的银钱奖励或调任稍好岗位的机会。
此举一出,赢得了宫中绝大多数底层宫人的衷心拥护,干活积极性大大提高,也减少了管理漏洞。虽然触及了少数习惯役使“固定苦力”的管事利益,但在大势所趋和乾隆的支持下,也得以顺利推行。
昭华公主,这位曾经深处闺阁的皇女,正以其敏锐的洞察力、精巧的构思和坚定的执行力,如同一双巧手,一点点地剔除着清宫旧制中的腐肉,注入新的活力。她的每一次革新,看似都是小事,却如同蝴蝶振翅,悄然改变着这座庞大帝国的宫廷生态,也让她自己的权力根基,在一次次成功的实践中,愈发牢固。
旧制弊端,巧手革新。昭华的逆袭之路,已从被动的防御与反击,转向了主动的建设与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