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华公主以一双巧手,于细微处革新宫闱旧制,如同春风化雨,悄无声息却又坚定地改变着紫禁城的面貌。“按需申领、实报实销”的推行,使得内务府库房堆积的陈年旧物得以清减,各宫用度浪费现象大为改观;“差事轮换与绩优晋升”的实施,则让底层宫人看到了些许盼头,做事多了几分勤勉,宫中风气为之一新。这些成效,乾隆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对昭华的信任与倚重与日俱增。
然而,改革必然触及利益,革新势必引来非议。昭华看似温和渐进的手段,实则刀刀砍在了那些依靠旧制牟利、安于现状的守旧势力身上。起初,他们或因乾隆的明确支持而暂时隐忍,或因昭华雷霆手段的余威而不敢妄动。但随着改革深入,尤其是当昭华开始将目光投向一些更具根本性的“惯例”时,积压的不满与恐慌,终于如同地下奔涌的岩浆,寻找到裂缝,喷薄而出。
这日,昭华在查阅内务府关于各宫主子“胭脂水粉、衣料首饰”等“软性”开支的账目时,发现了一项极不合理的旧例:凡妃嫔、公主,每季均可按品级定额领取大量昂贵的胭脂水粉、苏杭绸缎、乃至珠宝首饰,无论是否需要,皆可领取。许多高位妃嫔,仅胭脂水粉一项,每季领取的份例便足够寻常富户用上数年,其中大部分或被赏赐下人,或闲置过期,浪费惊人。而这项开支,因其属于“天家体面”和“个人用度”,以往几乎无人敢质疑,也无人核查。
昭华认为,节俭当从自身做起,天家更应为天下表率。她斟酌再三,起草了一份奏章,建议在不影响体面的前提下,对此类“软性”开支也进行适度规范,比如参照“按需申领”的原则,或设定一个更合理的上限,鼓励物尽其用,并将节约下来的银两,用于补贴底层宫人或赈济京畿贫民。
这份奏章尚未呈递,其风声却不知通过何种渠道,悄然泄露了出去。
一石激起千层浪!
如果说之前的改革还只是针对管理流程和底层宫人,那么这次,昭华的刀锋直接指向了妃嫔公主们视为理所当然的“福利”和“脸面”!这无疑捅了马蜂窝。
最先跳出来的,是咸安宫那位一直对昭华和魏璎珞心怀不满的老太妃。她联合了几位同样因改革利益受损的高位太妃和不得宠的妃嫔,跑到乾隆面前哭诉。
“皇上啊!”老太妃捶胸顿足,老泪纵横,“昭华公主这是要逼死我们这些老骨头啊!连胭脂水粉都要克扣,这……这成何体统?!我们虽是先帝妃嫔,可也是爱新觉罗家的人,难道连这点脸面都不能有了吗?这要是传出去,天下人岂不笑话我们大清皇室苛待妇人,连用度都要算计?!”
其他妃嫔也纷纷附和,言辞激烈,将昭华的改革描绘成“标新立异”、“违背祖制”、“不恤人情”,甚至隐隐暗示昭华此举是为了讨好乾隆,刻意表现,实则包藏祸心。
乾隆被一群女人哭得心烦意乱。他虽知昭华本意是好的,但妃嫔们的哭诉也确实触动了他维护“天家体面”的神经。他安抚了众人几句,答应会慎重考虑,便将她们打发走了。
然而,事情并未就此平息。前朝的守旧势力,也终于找到了攻击昭华的突破口。
几位素以“恪守祖制”、“维护礼法”自居的御史言官,联名上书,弹劾昭华公主“牝鸡司晨,干预内政,妄改祖宗成法,动摇国本”。他们的奏折引经据典,言辞犀利,将昭华的各项改革措施一一罗列,扣上“苛待宫人”(指差事轮换打破了某些人安逸)、“损害天家威严”(指规范用度)、“结交外臣”(隐射拉旺多尔济)等大帽子,最后危言耸听地声称,若纵容公主如此下去,必将导致“宫闱紊乱,朝纲不振”,请求乾隆严加管束,收回其协理宫务之权。
这些奏折如同雪片般飞入养心殿,在朝堂之上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论。一些与守旧派关系密切的宗室王公、乃至部分思想保守的官员,也开始或明或暗地表达对昭华“干政”的不满。
一时间,“昭华公主妄改祖制”的非议,如同阴云般笼罩在紫禁城上空。原本因改革受益而支持昭华的底层宫人,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也开始变得惴惴不安,不敢再轻易称赞公主。连延禧宫的魏璎珞,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忧心忡忡地提醒昭华暂避锋芒。
长春宫内,气氛凝重。
小桃愤愤不平地禀报着外面听来的风言风语:“……那些人说得可难听了!说公主您是想学武则天,说您协理宫务是第一步,下一步就要插手朝政了!真是血口喷人!”
柳絮也面露忧色:“公主,如今非议甚嚣尘上,连皇上那里……恐怕也承受了不小压力。我们是否……暂且放缓脚步?”
昭华坐在书案后,面色平静地翻阅着那几份言辞激烈的弹劾奏折抄本(她通过特殊渠道获得),嘴角甚至勾起一抹淡淡的嘲讽。
“跳梁小丑,终于按捺不住了。”她放下奏折,目光清冷,“他们越是如此,越是证明我们做对了,触到了他们的痛处。”
她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庭院中在秋风中挺立的菊花,语气坚定:“改革岂能没有阻力?若因几句非议便退缩,那才是真正的失败。祖制?祖制若都是好的,前朝何以会亡?我大清何以能入主中原?无非是顺应时势,革故鼎新罢了!”
她转过身,看向小桃和柳絮:“他们攻击的重点,无非是‘妄改祖制’和‘牝鸡司晨’。对付前者,我们要用事实说话。柳絮,你将我们推行新政以来,内务府开支节减的具体数目、库房积压清理的情况、以及底层宫人因轮换制而得以探亲或获得奖励的案例,整理成详细的册子,务求数据确凿,实例生动。”
“是,公主!”柳絮精神一振。
“至于‘牝鸡司晨’……”昭华冷笑一声,“这更是无稽之谈。我协理的是皇阿玛亲自下旨的宫务,整顿的是皇家庭院,节约的是皇家用度,何来‘干政’之说?小桃,让我们的人,在宫中适当引导舆论,强调公主所为,皆是秉承皇上‘厉行节俭’的圣意,是为皇阿玛分忧,为黎民省赋,乃是至孝至忠之举!”
“奴婢明白!”小桃连忙应下。
“另外,”昭华沉吟道,“光是防守还不够。我们需要盟友。额娘那里,让她多与几位素来简朴、明事理的太妃走动,争取她们的理解。前朝……或许可以请范先生(指一位与魏璎珞交好、思想较为开明的翰林)等人,撰写几篇倡导节俭、革新弊政的文章,不必提我,只论事理,在士林中造势。”
昭华从容布置,丝毫未见慌乱。她深知,这场与非议的斗争,不仅是权力的较量,更是舆论的博弈。她必须保持冷静,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扭转不利局面。
然而,她也明白,最大的变数,依然在于乾隆的态度。乾隆虽然支持改革,但他更看重皇权的稳固和皇家的体面。如何在坚持原则的同时,安抚乾隆可能产生的疑虑,将是接下来最关键的一步。
就在昭华积极应对之际,一个意想不到的人物,再次介入了这场风波——超勇亲王拉旺多尔济,竟派人送来了一份礼物,不是金银珠宝,而是一本精心挑选的、翻译成蒙文的《商君书》,书中在某些论述“变法强国”、“不循古法”的段落旁,还有细心的批注。
这份礼物,意味深长。他是在表达支持?还是在暗示什么?
昭华抚摸着那本散发着墨香的书卷,眼中闪过一丝深邃的光芒。拉旺多尔济,你果然一直在关注着京师的动静。这场风暴,看来比你我想象的,还要复杂。
触怒守旧,非议渐起。昭华的逆袭之路,迎来了第一次大规模的舆论反扑。而她,已然做好了迎战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