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昭华惊鸿:清宫权谋录
本书标签: 古代 

第五十九章:流言再起,攻讦昭华

昭华惊鸿:清宫权谋录

昭华公主的冷静应对与事实反击,如同筑起了一道堤坝,暂时遏制了明面上弹劾奏折的汹涌势头。然而,守旧势力并未就此罢休。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当他们发现正面攻击难以撼动乾隆对昭华的信任时,便转而采取了更为阴险、也更难防范的武器——流言蜚语。

一时间,各种经过精心编织、真假掺半、极富煽动性的流言,如同瘟疫般在紫禁城的各个角落悄然蔓延,其恶毒与精准,远超之前的非议。

流言首先针对的,是昭华公主的“品行”与“动机”。

一种说法悄然流传:昭华公主之所以如此热衷于改革宫务,厉行节俭,并非真心为了朝廷和百姓,而是因为她自己“出身不正”,其生母魏璎珞当年不过是包衣奴才出身,靠狐媚手段上位,故而昭华骨子里带着“小家子气”和“刻薄寡恩”的本性,见不得别人过好日子,才处处克扣用度,以彰显自己的“清廉”。

另一种说法则更为诛心:称昭华公主在木兰围场时,与蒙古亲王拉旺多尔济行为暧昧,甚至有人信誓旦旦地说曾亲眼看见两人月下私会,举止亲密。她之所以能屡次化险为夷,就是因为有拉旺多尔济在背后相助。而她如今在宫中的种种作为,不过是讨好乾隆,积累资本,为其日后“远嫁蒙古”或行“更不堪之事”做准备。更有甚者,将之前黑熊袭驾、刺客行刺等事,歪曲成是昭华与拉旺多尔济“自导自演”,目的是为了抬高昭华的地位,打压其他皇子。

这些流言,恶毒地利用了人们对“出身论”、“男女之防”以及“非我族类”的敏感心理,将昭华的改革行为与她个人的“道德瑕疵”和“通敌嫌疑”强行捆绑,极具迷惑性和杀伤力。

紧接着,流言开始指向昭华公主的“能力”与“权威”。

有人暗中散播,说昭华公主协理宫务,看似雷厉风行,实则刚愎自用,听不进任何劝谏。北五所的整顿,逼死了不少无辜的老宫人;慎刑司的清查,制造了大量冤狱;所谓的“节流”,不过是巧立名目,中饱私囊,她长春宫自己的用度却丝毫未减,反而更加奢华。更有甚者,编造出昭华利用职权,安插亲信,排除异己,在宫中构建“昭华党”,图谋不轨。

这些流言,刻意夸大改革中不可避免的阵痛和个别案例,将其普遍化、妖魔化,企图抹杀昭华的一切政绩,动摇乾隆和宫人对她能力的信任。

最后,流言甚至开始牵扯到昭华公主的“健康”与“神智”。

一种阴森的说法在底层宫人中悄悄流传:称昭华公主自落水被救后,便“邪祟入体”,性情大变。她那些超乎常人的骑射武功、过目不忘的记忆力、以及狠辣果决的手段,都不是正常人所能拥有的,定是得了什么“妖法”或“狐仙附体”。她协理宫务,整顿积弊,并非为了好事,而是为了吸取皇家的“龙气”来修炼邪术!否则,一个深宫少女,何以有如此能耐?

这种带有神秘色彩的流言,虽然荒诞不经,但在迷信思想浓厚的古代宫廷,却最容易引起无知者的恐惧和排斥,无形中将昭华孤立起来。

这些形形色色、来自不同角度的流言,如同无数条毒蛇,从暗处吐着信子,缠绕向昭华。它们无孔不入,却又难以抓住源头。往往是一个小太监在角落里窃窃私语,一个洗衣嬷嬷在井边交头接耳,或者某个不得志的宗室子弟在酒后的“醉话”,等追查过去,早已人去楼空,死无对证。

长春宫再次成为了风暴的中心。虽然表面上依旧平静,但小桃和柳絮能明显地感觉到,那些前来回事的管事太监嬷嬷,眼神中多了几分闪烁和疏离;宫中行走时,也能感受到背后指指点点的目光和压抑的窃窃私语。

“公主!外面那些人说得太难听了!”小桃气得眼圈发红,将听来的污言秽语学给昭华听,“他们怎么能这么污蔑您!尤其是那个说您……说您和蒙古亲王……简直是放屁!”

柳絮也忧心忡忡:“公主,这次流言来势汹汹,且角度刁钻,比之前的弹劾更难应对。三人成虎,众口铄金,长此以往,只怕……只怕会影响圣心啊。”

昭华坐在书案后,面色平静如水,手中依旧不紧不慢地批阅着文书,仿佛外界那些恶毒的攻讦与她无关。只有熟悉她的人,才能从她偶尔停顿的笔尖和微微抿紧的唇角,看出她内心的波澜。

她确实感受到了压力。这些流言,比直接的刀剑更伤人,因为它们攻击的是一个人的名誉、根基和存在的合理性。尤其是关于她“出身”和“神智”的流言,更是直戳她内心最深处的不安——关于林惊鸿灵魂的秘密。

“慌什么?”昭华放下笔,声音清冷,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镇定,“流言止于智者,更止于强者。他们越是如此不择手段,越是说明他们已经无计可施,只能靠这种下作伎俩。”

她看向柳絮:“查清楚了吗?这些流言,最初是从哪些地方传出来的?有没有明显的指向性?”

柳絮连忙回道:“奴婢正在全力追查。目前看来,关于‘品行’和‘能力’的流言,多与咸安宫、以及几位被罚没油水的管事有关联。而关于‘神智’的诡异说法……似乎……似乎最早是从北五所那边几个神神叨叨的老宫人嘴里传出来的,但背后是否有人指使,尚不确定。”

“北五所?”昭华眼中寒光一闪。她刚刚整顿了北五所,改善了那里宫人的待遇,竟然还有人恩将仇报?还是说,有人利用了那里环境特殊、人员复杂的特点,故意散播谣言?

“继续查!重点查咸安宫和那几个被处置的管事背后的人际网络。北五所那边,也不要放过,看有没有新安插进去的、或者与外界有异常接触的人。”昭华冷静地下令。

“是!”

“小桃,”昭华又转向一脸愤慨的小桃,“光生气没用。你让我们的人,也适当散播一些‘流言’。”

小桃一愣:“公主,我们也散播流言?”

“不错。”昭华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弧度,“不过,我们散播的,是‘真相’和‘反问’。比如,可以说‘不知是谁如此恨公主,竟编造如此恶毒的谣言,莫非是之前被公主处置的贪腐之徒怀恨在心?’或者,‘公主省下的银子,可是实打实用在了补贴贫苦宫人和赈济百姓上,某些人自己奢靡无度,反倒指责节俭之人,是何道理?’”

她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舆论来引导舆论,将水搅浑,同时暗示流言的来源是“利益受损者”的报复。

“另外,”昭华沉吟道,“关于拉旺多尔济亲王的部分……这是个敏感点,处理不好容易弄巧成拙。暂时不要主动提及,但若有人问起,便坦然回应,强调亲王殿下是皇阿玛的贵客,公主与亲王的所有往来,皆在皇阿玛旨意和礼法规制之下,光明磊落,经得起任何查验。重点要突出对皇阿玛的信任和遵守礼法。”

安排完应对策略,昭华独自走到窗前,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流言如刀,刀刀见血。她知道,这场舆论战,比真刀真枪的厮杀更加考验耐心和智慧。最大的关键,依然在于养心殿内的那位帝王。

乾隆会相信这些流言吗?他会如何权衡?

昭华轻轻吐出一口气。无论如何,她都不能自乱阵脚。她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冷静,更加谨慎,用事实和行动,来粉碎这一切恶意的攻讦。

流言再起,攻讦昭华。这场不见硝烟的战争,已然进入白热化。

上一章 第五十八章:触怒守旧,非议渐起 昭华惊鸿:清宫权谋录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六十章:舌战群儒,御前陈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