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上空,阴云密布。针对昭华公主的流言蜚语,经过数日的发酵与传播,已不再是宫闱暗处的窃窃私语,而是逐渐演变成一股公开的、汹涌的质疑浪潮。几位守旧派的御史言官,联同几位与内务府利益攸关的宗室大臣,终于按捺不住,在乾隆于养心殿召集的小范围朝会上,正式发难,将弹劾的奏折与市井流言相结合,对昭华公主发起了猛烈的攻讦。
养心殿东暖阁内,气氛凝重得几乎能滴出水来。乾隆端坐于御座之上,面色沉郁,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扳指,显然心情极为不佳。下首两侧,分列着几位军机大臣、大学士以及方才言辞激烈的几位御史和宗室代表。而昭华公主,奉旨前来,静静地跪在御案前下方,垂首聆听。她今日穿着一身素雅的月白色宫装,未施粉黛,神色平静,仿佛外界滔天的指责与她无关。
“皇上!”一位姓董的御史率先出列,声音激昂,“臣等并非有意与公主为难,实乃为国本计,为祖制计!昭华公主以一介女流,协理宫务本已逾制,如今更变本加厉,妄改祖宗成法,推行所谓‘新政’,致使宫闱不宁,怨声载道!更有甚者,坊间流言四起,言公主行为不检,结交外藩,此等污秽之言,虽未必尽实,然空穴来风,岂能无因?长此以往,损及天家清誉,动摇国本,臣等不得不冒死直谏!恳请皇上明察,收回公主协理宫务之权,以正视听,安人心!”
他话音未落,一位姓马的宗室贝勒也紧跟着附和:“董御史所言极是!皇上,宫闱之事,自有内务府规制,祖宗百年之法,岂容轻易更张?公主年轻,不知深浅,所为虽或有小利,然其弊远大于利!且如今流言汹汹,皆因公主举措失当而起。为公主清誉计,为后宫安宁计,亦当暂避风头,以免酿成大祸啊!”
接着,又有几人出列,或引经据典,强调“后宫不得干政”的祖训;或夸大其词,描述宫中因改革而生的“混乱”与“怨气”;或含沙射影,暗示昭华与拉旺多尔济关系“非同寻常”。言辞凿凿,仿佛昭华已成了祸国殃民的罪魁祸首。
乾隆听着这些攻讦,脸色越来越难看。他既恼怒于这些臣子不留情面,更心烦于流言竟已传到如此不堪的地步。他目光复杂地看向跪在地上的昭华,沉声道:“昭华,众位爱卿所言,你可都听到了?你有何话说?”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到昭华身上。暖阁内一片寂静,等待着她的回应。是惊慌失措?是痛哭流涕?还是强词夺理?
昭华缓缓抬起头,目光清澈而平静,没有丝毫慌乱。她先向乾隆叩首一拜,声音清晰而沉稳:“回皇阿玛,儿臣听到了。诸位大人忧国忧民,直言敢谏,儿臣敬佩。”
她先肯定了对方“忧国忧民”的出发点,姿态放得极低,却瞬间将这场针对她个人的攻讦,拉高到了“国事”的层面。
随即,她话锋一转,目光扫过方才发言的几位大臣,不卑不亢地道:“然,儿臣有几事不明,想请教诸位大人。”
“第一,”她看向董御史,“董大人言儿臣‘妄改祖宗成法’。儿臣敢问,何为祖宗成法?是墨守陈规、坐视积弊丛生、虚耗国帑民脂为成法?还是锐意进取、革除弊政、厉行节俭为成法?皇阿玛圣明,屡次下旨倡导节俭,痛斥贪腐。儿臣协理宫务,清查账目,节减用度,整顿风气,一切所为,皆是秉承皇阿玛旨意,遵循内务府现有章程细则,何来‘妄改’之说?莫非董大人认为,皇阿玛提倡节俭,是错了?还是认为,内务府原有的章程,本身便是纵容浪费贪墨的‘成法’?”
她这一问,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将乾隆的旨意抬了出来,并将“祖制”具体化为“内务府章程”,巧妙地将矛盾引向了是否执行皇帝命令以及章程本身是否合理的问题上,让董御史一时语塞。
“第二,”昭华转向马贝勒,“马贝勒言儿臣举措致使‘宫闱不宁,怨声载道’。儿臣敢问,这‘怨声’来自何人?是来自那些被削减了不合理份例、无法再中饱私囊的管事?还是来自那些因差事轮换而不能再尸位素餐的懈怠之徒?儿臣这里,有内务府近三月支用明细册,有北五所、慎刑司整改后宫人得以探亲、获赏的名单记录,更有节余银两用于补贴贫苦、赈济百姓的账目。若贝勒爷所言‘怨声’是实,可否请指出,具体是哪些安分守己的宫人因儿臣之政而怨?儿臣愿当面与其对质,若果真儿臣之过,儿臣甘受责罚!”
她言辞犀利,逻辑清晰,直接点出所谓“怨声”的来源是利益受损者,并拿出实实在在的数据和名单作为反击,底气十足。马贝勒脸色涨红,支吾难言。
“第三,”昭华的目光变得锐利,扫过那些暗示她“行为不检”的人,声音提高了几分,带着一丝凛然不可侵犯的威严,“至于市井流言,污秽不堪,竟敢攀扯天家清誉,更是无稽之谈!儿臣与超勇亲王所有往来,皆在皇阿玛知晓之下,合乎邦交礼节,光明磊落!木兰围场,亲王殿下救驾有功,皇阿玛亦曾亲口嘉奖!如今,竟有宵小之辈,以此构陷,其心可诛!儿臣倒要请问诸位大人,是相信皇阿玛的明察秋毫,还是相信那些藏头露尾、不敢见光的污蔑之词?莫非诸位大人也觉得,皇阿玛会被蒙蔽?还是觉得,我大清公主的清誉,可以任由小人肆意践踏?!”
这一番话,义正词严,直接将流言定性为对乾隆判断力的质疑和对公主名誉的恶意诋毁,上升到了维护皇权尊严和皇家体面的高度,让那几个原本想用流言施压的大臣冷汗直冒,连忙跪地请罪:“臣等不敢!皇上明鉴万里,公主清白,天地可鉴!”
昭华并未就此罢休,她转向乾隆,再次叩首,语气转为恳切甚至带着一丝委屈:“皇阿玛,儿臣自知才疏学浅,年少识浅,蒙皇阿玛不弃,许儿臣学习宫务,儿臣唯有战战兢兢,竭尽全力,以期不负圣恩。儿臣所为,或许有考虑不周、操切之处,然一颗忠心,天地可表!若因儿臣之故,致使皇阿玛烦心,致使朝堂不安,儿臣……儿臣愿即刻辞去协理之职,闭门思过,以息众议!”
她以退为进,将选择权交还给乾隆,既表明了忠心,又暗示了若因此被责罚,将是“忠臣受屈”,会让小人得意。
乾隆看着下方跪着的女儿,面对群臣攻讦,不慌不乱,条分缕析,有理有据有节,一番陈情,不仅将对方的指责一一驳斥,更显露出过人的胆识、智慧和忠诚,心中早已是心潮澎湃,又是心疼,又是骄傲!相比之下,那些攻讦之臣,除了空泛的“祖制”和捕风捉影的“流言”,竟拿不出任何像样的证据!
“好了!”乾隆终于开口,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他目光冷冷地扫过方才发难的几人,“尔等所言,朕已明了。昭华公主协理宫务,是朕的旨意。其所行新政,节用爱民,成效显著,朕亦亲眼所见。至于那些无稽流言,朕不想再听到第二次!若再有人敢搬弄是非,诋毁公主,朕定严惩不贷!”
他顿了顿,看向昭华,语气缓和了许多:“昭华,你起来吧。你的忠心与才干,朕心中有数。宫务之事,你继续放手去做,有朕为你做主!”
“儿臣……谢皇阿玛隆恩!”昭华声音微颤,带着恰到好处的感激,缓缓起身。
一场狂风暴雨般的御前攻讦,就这样被昭华以超凡的智慧和勇气化解于无形。那些守旧大臣偷鸡不成蚀把米,不仅未能扳倒昭华,反而让乾隆更加坚定了支持她的决心。
昭华退出养心殿时,阳光穿透云层,洒在她身上。她知道,这场舌战群儒的胜利,仅仅是她逆袭之路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前方的斗争,必将更加激烈。但此刻,她的脚步,更加坚定,她的目光,更加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