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华公主于养心殿内“舌战群儒”,以无可辩驳的事实与严密的逻辑力挫守旧派攻讦,并获乾隆破格授权,此事如一场飓风,迅速席卷了整个紫禁城,其影响甚至波及朝堂之外。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守旧势力虽在明面上暂时偃旗息鼓,但暗地里的嫉恨与不甘并未消散,流言的毒蔓仍在阴湿的角落悄然滋长,等待着下一次反扑的机会。就在这微妙的时刻,一个来自宫墙之外、却对宫廷格局有着微妙影响的力量,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介入了这场风波——那便是暂居京师理藩院驿馆的超勇亲王,拉旺多尔济。
理藩院的驿馆内,虽不及紫禁城巍峨,却也别有一番草原的豪阔气象。拉旺多尔济并未如寻常使臣般焦急等待归期,反而显得气定神闲。他每日或与理藩院官员磋商边贸细节,或接待前来拜会的蒙古王公、京中勋贵,举止从容,仿佛京师便是他的第二片草原。然而,这位草原雄鹰锐利的目光,却从未离开过紫禁城的方向,尤其是长春宫的动静。
昭华御前陈情的消息,几乎在第一时间便通过他安插的眼线,传到了他的耳中。闻听昭华如何驳得那些守旧大臣哑口无言,如何赢得乾隆更深的信任与授权,拉旺多尔济深邃的眼眸中,爆发出毫不掩饰的激赏与灼热的光芒。他独自在书房内抚掌大笑,对侍立一旁的心腹巴特尔道:“好!好一个昭华公主!临危不乱,有理有据,真乃女中豪杰!本王果然没有看错人!”
巴特尔有些不解:“王爷,大清公主内斗,与我们何干?何必如此欣喜?”
拉旺多尔济收起笑容,目光变得幽深:“巴特尔,你只看到了内斗。本王看到的,却是一块正在被烈火淬炼的真金!这位公主,心志之坚,手段之巧,眼光之远,远超常人。她今日能在这紫禁城内站稳脚跟,来日……其影响力必不可限量。与她交好,甚至……若能得其助力,对我科尔沁,对草原的未来,或许有难以估量的裨益。”
他沉吟片刻,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弧度:“如今,她虽小胜一局,但敌人未除,根基未稳,正是需要外力声援之时。本王……岂能坐视不理?”
巴特尔疑惑:“王爷是想……上书皇帝,为公主说话?这恐怕会引人猜忌,适得其反。”
“上书?那是蠢材所为。”拉旺多尔济嗤笑一声,“声援,未必需要直言。有时候,迂回的方式,效果更佳。”
他心中已然有了计较。几日后的一个傍晚,拉旺多尔济在驿馆内设下私宴,邀请了几位素来与他交好、或在朝中颇有影响力的蒙古王公和几位立场相对中立、与魏璎珞母子并无明显芥蒂的满洲宗室勋贵。宴席之上,美酒佳肴,歌舞助兴,气氛融洽。
酒过三巡,拉旺多尔济看似随意地举杯,与一位德高望重的蒙古老王爷谈起草原与大清的邦交友谊,感慨道:“老王爷,你我皆是草原儿女,深知部落强盛,首重首领贤明,内部团结。近日小王在京,见大清皇帝陛下励精图治,公主殿下亦聪慧果决,勇于任事,大力革除积弊,厉行节俭,真乃朝廷之福,百姓之幸啊!”
他这话,看似在夸赞乾隆,却巧妙地将昭华公主的“勇于任事”与“朝廷之福”联系起来,将其改革之举提到了利国利民的高度。
那位蒙古老王爷捻须点头,他虽不太清楚宫内具体纷争,但对昭华公主在木兰围场的风采和近来宫中节俭的新风亦有耳闻,便顺着话头道:“亲王所言极是。老夫也听闻昭华公主贤德,协理宫务,颇有章法。节俭是美德,我草原部落生存艰难,更知物力维艰。公主能体恤民力,实属难得。”
拉旺多尔济见有人附和,便进一步引申,语气带着草原人特有的直率:“正是此理!小王看来,治国如驭马,光有缰绳不够,还需骏马有驰骋的勇气和识途的智慧。有些人,自己不敢策马奔腾,反倒嘲笑敢于尝试的骑手,甚至暗中使绊子,真是岂有此理!我草原儿女,最敬重的便是英雄和智者,无论男女!”
他这番话,含沙射影,既赞扬了昭华的“勇气”和“智慧”,又暗讽了那些阻挠改革的守旧派,立场鲜明,却又借着酒意和草原风俗显得自然无比。
在座的几位蒙古王公大多性情豪爽,对大清内部争斗本就不甚关心,但拉旺多尔济的地位和声望摆在那里,听他如此推崇昭华公主,又说得在情在理,便纷纷附和,称赞公主贤明。而那几位满洲勋贵,则是心中凛然,他们听出了拉旺多尔济话中的深意,意识到这位蒙古亲王竟是在公开表态支持昭华公主!这无疑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外力。
宴会之后,拉旺多尔济的这番“酒后真言”,便通过在场之口,悄然在京师的上层圈子中流传开来。“超勇亲王盛赞昭华公主贤德果决”、“蒙古王公认为公主改革利于邦交”之类的说法,不胫而走。
这还没完。拉旺多尔济又授意手下,通过一些非正式的渠道,比如与京中商人、寺庙喇嘛的交往中,“不经意”地透露:科尔沁部乃至不少蒙古部落,对大清这位勇于革新的公主颇有好感,认为其行事风格颇有草原儿女的爽利与魄力,与这样的天朝贵胄交往,更有利于满蒙和睦。
这些言论,经过层层传播和渲染,逐渐形成了一种舆论:昭华公主的改革,不仅得到了皇帝的认可,甚至赢得了重要藩部蒙古的赞赏与支持!这无疑给那些仍在暗中非议昭华的人,施加了巨大的压力——攻击昭华,某种程度上就等于质疑皇帝的决策,甚至可能影响满蒙关系稳定!这顶帽子,谁也戴不起。
这些风声,自然也传到了乾隆的耳中。吴书来在禀报朝野动向时,小心翼翼地将蒙古王公对公主的“赞誉”之事,当作一件体现“皇恩浩荡、四夷宾服”的祥瑞之事,禀报给了乾隆。
乾隆闻听,先是微微一怔,随即眼中闪过一丝复杂难明的光芒。他自然能看出,这背后少不了拉旺多尔济的推波助澜。这位蒙古亲王,对昭华还真是……“青睐有加”啊!这种来自藩部的声援,既是对昭华能力的肯定,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他乾隆用人识人的肯定,但同时也像一根微小的刺,轻轻扎在他的心头。拉旺多尔济如此积极地介入,其目的究竟何在?仅仅是因为欣赏?还是别有图谋?
然而,在当前的情势下,这种“声援”利大于弊。它有效地压制了朝中残余的反对声音,巩固了昭华的地位,也彰显了他这位天子治理下“万国来朝”的盛况。于是,乾隆选择了默许,甚至在某些场合,还会略带得意地提及“连蒙古亲王都赞朕的昭华懂事能干”。
消息传到长春宫,昭华正在翻阅新送来的户部档案副本。听完柳絮的禀报,她执笔的手顿了顿,墨迹在纸上晕开一小点。她抬起头,望向窗外理藩院的方向,目光幽深,看不出喜怒。
“公主,这超勇亲王……是在帮我们?”小桃有些不确定地问。
昭华沉默片刻,缓缓放下笔,嘴角泛起一丝若有若无的弧度:“是帮忙,也是……施压。他将我与满蒙邦交 subtly 捆绑,既抬高了我们的身价,也让皇阿玛和朝臣在处理我的问题时,不得不考虑外部影响。”
她看得透彻。拉旺多尔济此举,是一招妙棋。既示了好,卖了人情,又无形中加大了她在大清朝廷中的分量和“特殊性”,为将来可能的“合作”或“交易”铺垫了基础。
“那……我们是该领这个情,还是该避嫌?”柳絮谨慎地问道。
昭华沉吟道:“情,是要领的。至少表面上的礼节不能缺。你以我的名义,备一份不轻不重、合乎礼制的谢礼,送去理藩院驿馆,就说感谢亲王殿下挂念,殿下赞誉,昭华愧不敢当,唯有恪尽职守,以报皇恩,以睦邦交。”
她顿了顿,语气转冷:“但私下里,我们要更加警惕。拉旺多尔济的‘帮助’,从来都不是免费的午餐。他越是积极,我们越要站稳自己的脚跟,绝不能受其掣肘。”
“奴婢明白。”柳絮和小桃齐声应道。
拉旺多尔济的助力,如同在一盘复杂的棋局上,落下了一颗来自棋枰之外却又举足轻重的棋子。它暂时扭转了舆论风向,为昭华赢得了更宝贵的喘息和发展空间。然而,这也使得昭华与这位草原枭雄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微妙和不可分割。
紫禁城的天空下,暗流依旧汹涌,但一股来自草原的风,已悄然改变了某些力量的对比。昭华公主的逆袭之路,在获得内部授权之后,又意外地增添了外部声援的筹码。未来的棋局,将更加变幻莫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