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昭华惊鸿:清宫权谋录
本书标签: 古代 

第六十三章:默契初成,盟友确立

昭华惊鸿:清宫权谋录

拉旺多尔济以蒙古王公赞誉的方式为昭华公主提供的“声援”,如同一阵来自草原的劲风,吹散了紫禁城上空残留的些许阴霾,也为昭华本就炙手可热的地位,更添了一层不容小觑的外部光环。朝野上下,明眼人都已看出,这位超勇亲王对昭华公主的态度,绝非简单的邦交礼节,其中蕴含的欣赏与支持,已然超出了寻常范畴。

然而,这份“声援”也如同一把双刃剑。它在巩固昭华地位的同时,也将她与拉旺多尔济、乃至与蒙古各部的关系,更加紧密地、也更加微妙地捆绑在了一起,引得无数猜测与审视。乾隆的态度暧昧不明,既有利用此势压制守旧派的考量,也有一丝难以言说的帝王忌惮。其他皇子与敌对势力,则更加警惕,将昭华视为一个拥有“外援”的、更具威胁的对手。

处于风暴眼的昭华,对此心知肚明。拉旺多尔济的“帮助”,她不能坦然接受,也无法断然拒绝。如何回应,如何把握这其中的分寸,成为她必须面对的难题。这不仅仅关乎礼仪,更关乎未来战略格局的走向。

长春宫内,烛火摇曳。昭华屏退了左右,只留小桃在旁磨墨,柳絮则垂手侍立,汇报着各方对蒙古“声援”一事的反应。

“公主,”柳絮低声道,“皇上那边,吴公公透露,万岁爷虽未明说,但对亲王殿下的‘赞誉’似乎……乐见其成,认为此举彰显了天朝公主的威望。但几位军机大臣,尤其是董御史一党,私下里颇有微词,暗示公主……借重外藩,恐非国家之福。”

昭华闻言,笔下未停,正在一封给内务府关于核实今冬炭敬用度的批文上写下意见,语气平淡:“意料之中。皇阿玛要的是四海宾服的表象,而有些人,永远只会盯着后院的围墙。不必理会。”

她写完批文,放下朱笔,拿起一旁拉旺多尔济派人送来的、盛放谢礼的回礼清单。清单上的物品依旧考究而“得体”:几盒上等的草原肉苁蓉和雪莲,言明是给公主“安神补气”;一部蒙文与汉文对照的《蒙古源流》典籍;还有一柄打造极其精美、却明显是女式佩戴的小巧银鞘匕首,匕身镌刻着祈福的经文,说是给公主“辟邪防身”。

这份回礼,既延续了之前“投其所好”(关注健康、赠送典籍)的风格,那柄匕首更是意味深长——不再是象征力量与杀伐的狼牙匕首,而是更私密、更具守护意味的贴身短刃。

“公主,这匕首……”小桃有些担忧地看着那寒光内敛的短刃。

“无妨,收下吧。不过是件精致的玩物。”昭华淡淡说道,目光却在那匕首上停留了片刻。拉旺多尔济在通过这种方式,不断调整着接近她的策略和姿态,从最初的强势展示,到如今的细致关怀,步步为营。

“那……我们该如何回应亲王的‘声援’?”柳絮请示道,“是否需再次备厚礼致谢?”

昭华摇了摇头:“厚礼不必,反而显得心虚。但也不能毫无表示,落人口实。”她沉吟片刻,眼中闪过一丝睿智的光芒,“他不是赞赏我‘厉行节俭’、‘勇于任事’吗?那我们就用行动来回应这份‘赞赏’。”

她吩咐道:“柳絮,你去查一下,理藩院驿馆日常用度中,可有类似我们宫内之前存在的铺张浪费、虚报冒领之处?不必大张旗鼓,只需找出几处明显不合规的例证即可。”

柳絮心领神会:“奴婢明白,这就去办。”

数日后,昭华在处理宫务时,仿佛“不经意”地向乾隆提起了理藩院驿馆接待各藩部使臣的用度问题,并以自己整顿内务府的经验,提出了几条“既彰显天朝气度,又可避免不必要的奢靡浪费”的细微建议,比如对固定规格的宴席菜品进行优化,对日常供给制定更明确的标准等。她言辞恳切,完全是从帮皇阿玛“精打细算”、维护“朝廷体面”的角度出发,丝毫不提蒙古二字。

乾隆正对昭华的理财能力赞赏有加,闻言觉得甚是有理,便随口对吴书来交代了一句,让理藩院酌情参考公主的建议。

这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蕴含着昭华极高的政治智慧。她既回应了拉旺多尔济的“声援”(我听到了,并且用我的方式,在你关注的领域做出了“改革”,这是一种默契的认可),又将举动完全置于为君父分忧的框架内,不露丝毫私相授受的痕迹。更重要的是,她 subtly 地向拉旺多尔济传递了一个信息:你的帮助,我收到了,但我有我的行事准则和权力边界,我不会完全依赖你的声威,我依然在用自己的方式巩固我的地位和推行我的理念。

果然,消息传到拉旺多尔济耳中时,他正在驿馆内与部下商议事务。闻听昭华竟将“节俭之风”吹到了理藩院的账目上,他先是一愣,随即放声大笑,笑声中充满了愉悦与激赏。

“妙!妙啊!”他对着心腹巴特尔赞叹道,“这位公主,真乃知己!她这是在告诉本王,她明白本王的心意,也接受了这份心意,但她更要用自己的实力和方式,来证明她配得上这份心意!不卑不亢,有来有往!好!太好了!”

他越发觉得,昭华绝非池中之物。她不仅需要保护,更需要被当作平等的、甚至值得敬畏的合作伙伴来对待。

于是,拉旺多尔济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他非但没有因昭华“查账”而感到被冒犯,反而主动配合,以“客随主便”、“仰慕天朝勤俭之风”为由,要求理藩院在接待科尔沁使团时,严格按照新规执行,甚至主动削减了一些不必要的排场。这一举动,赢得了理藩院官员的好感,也让乾隆觉得这位蒙古亲王很是“识大体”,对昭华的建议更加满意。

一来一往,无声无息。两人之间,没有书信往来,没有密使传话,甚至没有一次正式的会面,却通过这种在公共事务层面极其隐晦的互动,完成了一次高质量的交流与试探。一种超越言语的默契,在两位顶尖棋手之间悄然生成。他们都明白了对方的底线、能力和意图:拉旺多尔济展示了支持的实力与诚意,也尊重昭华的独立性;昭华则接受了支持,但表明了自强不息的立场和有限合作的原则。

这种默契,比任何白纸黑字的盟约都更加牢固和灵活。因为它建立在相互欣赏、利益契合和高度智慧的基础之上。

时机很快到来,让这种默契得到了第一次实质性的检验。

年末将至,宫内筹备除夕盛宴。按旧例,需采购大量珍稀食材、器皿和烟花爆竹,其中油水丰厚,是内务府各司局乃至相关衙门官员争抢的肥差。以往,这类采购往往由几位有权势的大太监和旗下包衣世家把持,价格虚高,质量参差不齐。

昭华早有改革之意,但深知牵涉太广,阻力巨大。今年,她借着协理宫务和乾隆信任的东风,决心啃下这块硬骨头。她再次祭出“匿名报价、多方比对、档案留痕”的法宝,并引入户部、光禄寺(掌管祭祀宴飨)进行联合监督,试图打破利益链条。

此举立刻遭到了内务府既得利益集团的强烈抵制。他们不敢明着反对乾隆支持的公主,便暗中使绊子:或串联商户集体抬价,或故意提供劣质样品,或在流程上拖延掣肘,甚至散布谣言,说公主此举是为了安插自己人从中牟利。

就在昭华面临不小压力之时,一个意想不到的助力出现了。京师几家最大的、与内务府有长期往来、但此次未被“传统势力”裹挟的山西票号和江南绸缎庄,突然表示愿意以更合理的价格、更优的质量参与竞标。而这几家商号的背后,隐约有着与蒙古草原进行大宗茶叶、丝绸贸易的背景。他们的介入,立刻打破了原有商户的垄断联盟,使得昭华的采购新政得以顺利推行。

昭华收到柳絮的密报时,立刻明白了其中的关窍。这绝非巧合。拉旺多尔济没有直接出手,而是通过影响与蒙古贸易密切的汉商,以一种完全符合商业规则、不露痕迹的方式,为她扫清了障碍。这份助力,精准、及时,且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授人以柄。

她没有点破,更没有致谢,只是在最终的采购清单呈报给乾隆时,特意提及了这几家商号“诚信经营、价格公允”,为朝廷节省了大量开支。乾隆览奏大悦,对昭华更是赞不绝口。

而拉旺多尔济在得知采购顺利完成后,也只是在与其他蒙古王公饮宴时,淡淡地提了一句:“与大清做买卖,还是要找那些守规矩、有信誉的商家才好。”一语双关,心照不宣。

经过这一次无声的配合,昭华与拉旺多尔济之间,一种基于利益权衡、能力认可和战略需要的盟友关系,已然确立。它并非亲密无间,反而保持着谨慎的距离和清晰的边界;它并非牢不可破,随时可能因局势变化而调整;但它真实存在,并且蕴含着巨大的能量。

他们都清楚,脚下的路依然布满荆棘,未来的博弈将更加复杂残酷。但有了这份默契与同盟,他们各自手中的棋子,似乎都多了几分重量,这盘笼罩在紫禁城和草原上空的巨大棋局,也因此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也更加引人入胜。

默契初成,盟友确立。昭华公主的棋盘上,又多了一枚足以影响全局的、来自草原的棋子。

上一章 第六十二章:拉旺助力,蒙古声援 昭华惊鸿:清宫权谋录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六十四章:心腹渐长,羽翼初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