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昭华惊鸿:清宫权谋录
本书标签: 古代 

第六十五章:商道初探,暗掌财源

昭华惊鸿:清宫权谋录

紫禁城的权力棋局,波谲云诡,明面上的官职品级、圣眷隆宠固然重要,但昭华公主深知,真正稳固的根基,往往离不开那黄白之物——财富。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就如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再高的地位也随时可能崩塌,再精妙的谋划也可能因财力不济而功亏一篑。协理宫务,节流固然重要,但真正的力量,在于“开源”。在初步巩固了宫内地位、培养了核心团队之后,昭华将目光投向了宫墙之外,开始谨慎而隐秘地布局她的“商道”,试图暗中掌控属于自己的财源。

她的切入点,选得极其巧妙而低调——从内务府庞大的采买体系缝隙中入手。

内务府负责皇家一切用度采买,从山珍海味到布匹绸缎,从金石玉器到柴米油盐,每年流水的银钱如同江河。这其中,既有规制的“大项”,也有许多看似不起眼、却利润丰厚的“小宗”采购。以往,这些采买渠道多被内务府大小官吏、旗下包衣世家以及与他们勾结的皇商把持,形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利益网络。

昭华协理宫务后,推行“匿名报价、多方比对”的新政,虽触动了部分人的利益,但也打破了原有的垄断格局,客观上为一些新的、有实力的商家提供了机会。昭华要做的,就是利用这个机会,扶植起完全忠于自己、或至少能被自己有效影响的商业力量。

她首先瞄准的,是宫中消耗量巨大、但品类繁多、不易引人注目的项目——诸如特定药材、高档文具、稀有染料、以及部分番邦进贡之外的需求补充品(如一些西域香料、南洋犀角等)。

“柳絮,”昭华在书房内,指着内务府送来的采买清单上一处不起眼的条目,“这‘苏木、茜草等染御用绛色染料二百斤’,往年是由哪家商号承办?价格几何?”

柳絮早已做过功课,回道:“回公主,往年多由‘瑞彩轩’承办。其东家是内务府一位郎中的妻弟。价格……比市面同等品质的染料,高出约两成。”

昭华冷笑一声:“两成?恐怕还不止中间经手人的层层盘剥。这染料,宫中织造局、绣房用量不小,却非关乎国计民生的紧要之物,正好可以用来试试水。”

她吩咐道:“你想办法,让我们的人,接触一下京中信誉较好、但规模不大、未曾与内务府有过多瓜葛的染料商人。不必直接以长春宫的名义,可以借助……福安门路那些市井关系,或者,通过文竹家那个在江南有些门路的远亲,寻访质优价廉的货源。”

昭华深知,直接由公主府插手商业,目标太大,极易引来弹劾。她必须通过多层代理,隐藏自己的身影。福安在宫外建立的市井眼线网络,以及文竹家族在江南士林和商界的一些潜在关系,成为了她初步试探的触角。

柳絮心领神会,立刻去安排。很快,通过福安的关系,找到了一家祖传染料手艺、但因缺乏门路一直打不开局面的“永顺染料行”。又通过文竹的远亲,联系上了一家江南的染料作坊,可以提供品质更优、价格更低的原料。

昭华并未急于让这两家直接参与内务府的竞标,那太过显眼。她采取了更迂回的策略:先让福安暗中资助“永顺染料行”,改良工艺,扩大生产,并以一个合理的价格,向几家与内务府采买无关、但同样需要高档染料的京中绸缎庄供货,帮助其站稳脚跟,积累口碑和资本。

同时,她授意柳絮,在内务府下一次小宗染料采买(如给低位妃嫔或宫女制衣所用)的“匿名报价”环节,让“永顺染料行”以一个极具竞争力的价格参与,并且确保其样品质量上乘。结果自然毫无悬念,“永顺染料行”凭借物美价廉,成功拿下了这笔订单。

这笔订单金额不大,并未引起内务府既得利益集团的过多注意,但对于“永顺染料行”来说,却是天大的机遇。他们不仅赚取了可观的利润,更获得了“曾为内务府供货”的金字招牌。而这一切的背后推手,则隐藏在市井流言和看似偶然的商业竞争中。

初战告捷,昭华并未满足。她明白,单纯的商品贸易,利润有限,且受制于人。她需要掌控更核心的环节——金融与物流。

她的目光,投向了与蒙古的边市贸易。拉旺多尔济的科尔沁部,以及与之交好的其他蒙古部落,对中原的茶叶、布匹、铁器(受限)、药品需求巨大,而他们能提供的则是皮毛、牲畜、药材等。这条贸易路线,利润丰厚,但风险也高,涉及复杂的边境管理、运输安全和利益分配。

昭华与拉旺多尔济之间那种心照不宣的默契,此时发挥了作用。她并未直接与拉旺多尔济洽谈商业合作,那太过敏感。而是通过柳絮的情报网络,物色到了一位背景特殊的人物——一位因家族败落而流落京师、却精通蒙语、熟悉边市贸易规则、且与草原一些中小部落首领有旧交的没落宗室子弟,名叫海兰察(与之前被处决的侍卫同名不同人)。

昭华通过福安,以“欣赏其才学,资助其重振家业”的名义,秘密接触了海兰察,给予他资金支持,让他以独立商人的身份,重新涉足边市贸易。而海兰察也心知肚明,背后真正的东家是谁,对昭华感恩戴德,誓死效忠。

在海兰察的操作下,一家名为“隆昌号”的商行在靠近边关的城镇悄然成立。这家商行,利用昭华通过江南关系弄到的优质茶叶和布匹,以及通过“永顺染料行”等渠道积累的资本,开始与蒙古部落进行贸易。而拉旺多尔济那边,似乎也“恰好”对“隆昌号”的货物给予了某种程度的“便利”和“保护”,使得其贸易过程远比普通商队顺利,利润自然也水涨船高。

“隆昌号”的利润,并未直接流入昭华手中,而是通过复杂的洗钱手段——比如购买边关地区的土地、投资其他看似不相关的产业(如酒坊、客栈)、甚至通过钱庄汇兑——层层流转,最终一部分化作金条银锭,秘密存入昭华控制下的、几个分散在不同钱庄、户名各异的隐秘账户中;另一部分则继续投入扩大贸易规模,或者用于资助海兰察在草原建立更广泛的人脉网络,搜集情报。

与此同时,昭华也开始利用协理宫务的便利, subtly 影响内务府对某些皇商的选择。她不会直接指定某家商号,但在审核皇商资格、评估其供货质量与价格时,会对那些与己方势力有间接关联、或品行信誉较好的商家,给予更“公正”的评价,从而帮助他们获得内务府的订单。这些商家获得订单后,其利润的一部分,也会通过隐秘渠道,反哺到昭华的“小金库”中。

这一切操作,都在极其隐秘的状态下进行。昭华如同一个最高明的棋手,在无人察觉的角落,悄然布下了一枚枚关乎财源的棋子。染料行、贸易商行、隐秘账户、边市人脉……这些看似分散的点,通过柳絮、福安、海兰察等忠诚的代理人,被她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张初具规模的、潜藏于水面之下的商业与金融网络。

当然,这一切都还处于起步阶段,规模有限,根基尚浅。但昭华并不急于求成。她深知,财源如水,宜疏不宜堵,宜隐不宜显。她要的是细水长流,是关键时刻能调动资源的底气,而非炫人耳目的暴富。

这日,柳絮将一份誊抄的、关于“隆昌号”上月边市贸易盈余的密报呈给昭华。昭华看着上面不算惊人、却稳定增长的数字,脸上并未露出太多喜色,只是淡淡地点了点头。

“告诉海兰察,稳扎稳打,信誉第一。利润次之,情报优先。”她吩咐道,“另外,让福安留意京中钱庄的动向,特别是那几个山西票号,看看有没有可靠的门路,可以将部分资金,分散兑换成易于储存的硬通货(黄金、珠宝古玩)。”

“是,公主。”柳絮应下,眼中充满了对公主深谋远虑的敬佩。

昭华走到窗前,望着紫禁城外隐约可见的市井烟火。商道初探,暗掌财源。这步棋,她走得谨慎而坚定。有了经济上的初步独立,她才能在未来更加复杂的权力博弈中,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和回旋余地。这条暗中的财路,将与她的权路相辅相成,成为她逆袭之路上,又一重要的基石。

上一章 第六十四章:心腹渐长,羽翼初丰 昭华惊鸿:清宫权谋录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六十六章:江南水患,献策赈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