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昭华惊鸿:清宫权谋录
本书标签: 古代 

第六十六章:江南水患,献策赈灾

昭华惊鸿:清宫权谋录

昭华公主于紫禁城内,一面雷厉风行地整顿宫务,一面悄无声息地布局商道,羽翼渐丰,根基日稳。然而,真正的考验,往往来自意想不到的方向。就在她潜心经营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天灾,将她的视野与舞台,骤然从宫闱推向了整个帝国的层面。

时值初夏,江南地区连降暴雨,江河泛滥,冲毁堤坝,淹没田舍。苏北、皖南数府州县沦为泽国,灾民流离失所,饿殍遍野,疫情隐现。八百里加急的告灾文书,如同雪片般飞入紫禁城,摆在乾隆的御案之上。

养心殿内,气氛凝重。乾隆眉头紧锁,看着户部呈上的灾情简报和初步的赈济方案,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灾情之重,远超预期。而户部提出的方案,无非是老生常谈:开仓放粮,调拨库银,遣员巡视。这些措施固然必要,但乾隆深知,以往大灾之后,往往伴随着官吏贪墨、赈粮克扣、疫病流行等次生灾害,最终耗费巨资,却收效甚微,民怨沸腾。

“废物!都是废物!”乾隆将奏折重重摔在案上,怒道,“年年赈灾,年年如此!银子花了无数,百姓依旧受苦!难道就没有一点新法子吗?!”

殿内几位军机大臣噤若寒蝉,面面相觑,谁也不敢在这个时候触霉头。天灾之事,最是棘手,牵涉钱粮、吏治、民生,千头万绪,稍有不慎,便会引火烧身。

消息传到后宫,自然也引起了震动。魏璎珞闻听江南水患,忧心忡忡,她虽出身包衣,但家族与江南颇有渊源,对那片鱼米之乡有着特殊的感情。她来到长春宫,与昭华说起此事,眉宇间满是忧虑:“昭华,江南这次灾情听说极为严重,不知有多少百姓要受苦了。皇阿玛为此事,定然烦心不已。”

昭华扶着母亲坐下,心中亦是波澜起伏。江南水患,这不仅是天灾,更是对朝廷执政能力的巨大考验。她敏锐地意识到,这或许是一个契机——一个让她超越宫闱琐事,在真正的国政大事上展现才能、为君父分忧的契机。但如何介入,却需极度的谨慎与智慧,稍有不慎,便是“后宫干政”的大忌。

她沉思良久,对魏璎珞道:“额娘放心,皇阿玛圣明,定有良策。儿臣近日翻阅古籍,也见前朝有应对水患的记载,或有些许浅见,不知当讲不当讲。”

魏璎珞何等精明,立刻明白了女儿的心思,既欣慰又担忧:“你有心为皇阿玛分忧是好事,但此事关系重大,万不可莽撞。”

“儿臣明白。”昭华点头。她没有急于行动,而是先让柳絮通过宫外的渠道,尽可能搜集更详细的灾情信息,特别是关于灾区实际情况、地方官府应对措施以及民间反应的密报。同时,她让文竹查阅史书典籍中关于治水、赈灾的成功案例与失败教训,尤其是前朝能臣处理类似危机的方略。

数日间,各种信息汇聚到昭华手中。她发现,此次水患的突出问题在于:一是信息不畅,地方官员或瞒报或夸大,朝廷难以掌握真实情况;二是赈济物资发放混乱,容易被层层盘剥;三是灾民聚集,极易引发瘟疫;四是灾后重建缺乏规划,往往敷衍了事。

掌握了这些关键点,昭华开始构思她的对策。她并非要提出一套完整的、颠覆性的方案,那既不现实,也过于惊世骇俗。她的策略是,在遵循现有体制的前提下,提出几条具体、可行、且能切中时弊的“补充建议”,重在“执行”与“监督”。

时机拿捏至关重要。这日,乾隆因赈灾事宜召见几位心腹大臣商议,再次因方案老套、效率低下而大发雷霆,拂袖令众人退下,独自在养心殿内生闷气。吴书来见乾隆心情极差,想起昭华公主近日常来请安,言辞每每能宽慰圣心,便小心翼翼地提议:“万岁爷,昭华公主方才递了牌子请安,您看……”

乾隆正心烦意乱,闻言挥了挥手:“让她进来吧。”

昭华步入殿内,见乾隆面色不豫,先行礼问安,并未立刻提及水患之事,而是如同往常一样,禀报了些宫内节俭成效的琐事,语气平和,条理清晰,稍稍缓解了乾隆的焦躁。

待乾隆神色稍霁,昭华才话锋一转,语气带着恰到好处的忧国忧民:“皇阿玛,儿臣听闻江南水患严重,心中甚是忧虑。儿臣自知女子不应妄议朝政,但……但想起皇阿玛平日教导,要体恤民瘼,儿臣便翻阅了些古籍,见前朝应对水患,除常规赈济外,似有几点细微之处,或可借鉴,不知……是否僭越?”

她姿态放得极低,将提议包装成“秉承父训”、“查阅古籍”的心得,毫无咄咄逼人之感。

乾隆此刻正是用人之际,见女儿如此有心,便道:“哦?你且说来听听。集思广益,也是好的。”

昭华深吸一口气,从容道:“儿臣浅见,以为当前赈灾,首重‘精准’与‘防弊’。其一,信息需准。可派钦差的同时,明发上谕,鼓励灾区士绅、商贾乃至有识之士,通过驿站或特定渠道,直接向朝廷密报当地实情、官府作为,以与钦差奏报相互印证,防止瞒报虚报。此谓‘广开言路,以察实情’。”

这一点,直指信息不畅的弊端,增加了监督渠道。

“其二,发放需明。赈济钱粮,可否尝试‘联署核发’?即由朝廷特派官员、地方公正士绅、受灾百姓代表(如里长)三方共同监督发放,登记造册,互相制约,并张榜公布,使发放数目、对象公开透明,减少克扣贪墨。此谓‘三方共管,以杜弊端’。”

这一点,针对吏治贪腐,引入了民间监督力量。

“其三,防疫需早。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可否责令太医院及地方医官,提前预备防疫药材,于灾民聚集处设立简易医棚,宣讲防疫知识,掩埋人畜尸体,清洁水源。所需药材,或可谕令药商平价供应,朝廷酌予补偿。此谓‘未雨绸缪,以防疫疠’。”

这一点,着眼于次生灾害,体现了前瞻性。

“其四,重建需谋。灾后重建,不宜一味拨款。可勘察灾情,以工代赈,组织灾民疏浚河道、加固堤防、修复道路房舍,既安置流民,稳定秩序,又为长远防灾打下基础。此谓‘以工代赈,谋及长远’。”

昭华一条条道来,每条建议都具体可行,紧扣当前赈灾的痛点,既引用了“前朝成例”作为依据,又融入了她超越时代的管理思维(如信息公开、多方监督、公共卫生),逻辑清晰,言之有物,毫无空泛之谈。

乾隆起初只是随意听听,越听神色越是专注,眼中的烦躁渐渐被惊讶和思索所取代。这些建议,看似都是细节,却恰恰点中了以往赈灾中屡治不愈的顽疾!尤其是“联署核发”和“以工代赈”两条,更是打破常规,极具操作性!

“广开言路以察实情……三方共管以杜弊端……未雨绸缪以防疫疠……以工代赈谋及长远……”乾隆喃喃重复着昭华提炼的核心,猛地一拍御案,“好!说得好!昭华,你这些想法,虽源自古籍,却切中时弊,颇具新意!尤其是这‘以工代赈’,以往多是零星为之,未能成制,若善加推行,确是一举多得之良策!”

他看向昭华的目光,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激赏。这个女儿,竟有如此缜密的思维和体恤民生的胸怀!其见识,已远超寻常朝臣!

“皇阿玛谬赞了。”昭华连忙垂首,“儿臣不过是拾人牙慧,略加整理。具体施行,还需皇阿玛与诸位大臣详加斟酌。”

“嗯,你有此心,已是难得。”乾隆心情大好,当即对吴书来道,“去,把刚才公主所言要点记下,稍后朕要与军机处重新议定赈灾章程!”

“嗻!”

昭华见目的达到,便适时告退,不再多言,将功劳和决策权完全留给乾隆。

退出养心殿,昭华心中并无太多喜悦,反而更加凝重。献策容易,执行难。她的这些建议,触动了多少官员的奶酪?推行起来,会遇到多少阻力?但她知道,这一步必须走。只有参与到这样的国家大事中,她才能真正积累政治资本,赢得乾隆更深的信赖。

果不其然,乾隆在接下来的军机会议上,力排众议,将昭华提出的几点建议,尤其是“鼓励密报”、“联署发放”和“以工代赈”,作为补充条款,写入了新的赈灾章程,并选派干练钦差,携带密旨前往江南督办。

消息传出,朝野震动。谁也没想到,深居后宫的昭华公主,竟能在如此重大的国事上献言建策,且其建议颇得圣心!守旧派虽暗中非议“牝鸡司晨”,但面对乾隆的坚决态度和切实可行的方案,也一时难以反驳。而一些务实派的官员,则对公主的见识刮目相看。

魏璎珞得知后,又是骄傲又是担心,紧紧握着女儿的手:“我的儿,你真是……让额娘不知说什么好。只是这样一来,你更是站在风口浪尖上了。”

昭华反握住母亲的手,目光坚定:“额娘,既已选择这条路,便无惧风雨。能为皇阿玛分忧,为百姓尽一份力,女儿心中踏实。”

更让昭华在意的是,拉旺多尔济在得知此事后,竟派人送来了一封简短的信函,并非蒙文,而是用汉文书写,只有寥寥数语:“闻公主献策赈灾,心系黎庶,智虑深远,小王感佩。草原亦常受天灾之苦,若得公主之法,必是万民之福。” 落款是一个苍劲的狼头印记。

这封信,既是赞赏,也是一种遥远的呼应。昭华知道,她展现出的能力与胸怀,正在更广阔的层面上,吸引着这位草原雄鹰的注意。

江南水患,献策赈灾。昭华公主凭借其过人的智慧与恰当的时机把握,成功地将自己的影响力从宫闱延伸至朝堂,在帝国应对危机的关键时刻,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的逆袭之路,由此踏上了一个全新的、更加广阔的平台。

上一章 第六十五章:商道初探,暗掌财源 昭华惊鸿:清宫权谋录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六十七章:奇物献上,改良农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