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昭华惊鸿:清宫权谋录
本书标签: 古代 

第六十七章:奇物献上,改良农具

昭华惊鸿:清宫权谋录

江南水患的阴霾尚未完全散去,赈灾事宜在乾隆采纳了昭华部分建议的新章程下艰难推进,成效初显,但朝廷上下已然耗费了大量心力。就在这百废待兴之际,一场关乎帝国根基——农业生产的潜在危机,却因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奇物”进献,悄然进入了昭华的视野,并为她提供了又一个展现远见卓识、巩固圣眷的绝佳机会。

这日,理藩院呈报,有南洋小国使团抵京,进献本国特产方物。这本是常例,贡品清单中多为珍珠、香料、犀角、象牙等珍玩,乾隆阅后,无非按例赏赐,并未多加留意。然而,在清单末尾,却附了一件不起眼的东西——几件造型奇特的农具模型,包括一件带有弯曲犁辕和可调节犁铧的“曲辕犁”,以及一件带有梳齿状结构的“耧车”。

进贡的使者称,此乃其国农夫所用,效率颇高,特献于天朝上国,聊表敬意。负责接收的理藩院官员见是粗笨农具,未觉稀奇,只随意记录在案,便将模型收入库房。

消息传到长春宫,却是柳絮在整理各方信息时,注意到了这条看似寻常的记录。她深知公主关注实务,便留了心,在向昭华禀报南洋贡品时,特意提了一句这几件农具模型。

昭华闻听,心中一动。她前世作为林惊鸿,虽以武学和江湖事为主,但也曾游历四方,对民生疾苦有所了解,更从一些杂书游记中,隐约记得类似改良农具在提高耕作效率上的巨大作用。她立刻意识到,这或许是一个契机。

“柳絮,你想办法,将那几个农具模型的图样,临摹一份过来。要尽可能精细。”昭华吩咐道。

“是,公主。”柳絮虽不解公主为何对几件番邦农具如此感兴趣,但还是立刻去办。

图样很快送到昭华手中。她仔细端详着那曲辕犁和耧车的结构,结合前世模糊的记忆和今世阅读农书所得,越看越是心惊!这曲辕犁相比大清普遍使用的直辕犁,转弯灵活,节省畜力,且犁铧可调,能适应不同深度的耕作;而那耧车,分明是用于播种的利器,能一次性完成开沟、下种、覆土,比人工撒播均匀高效得多!

“真是好东西!”昭华眼中放出光来。她深知,农业乃立国之本,提高耕作效率,意味着能养活更多人口,增加国家赋税,稳固统治根基。这两件“奇物”,其价值远胜那些华而不实的珍珠宝石!

然而,如何将这两件“番邦之物”推广开来,却是个难题。直接奏请推广,必会引来守旧派“用夷变夏”、“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攻讦。必须想一个稳妥的办法。

昭华沉吟良久,心中有了计较。她并未立刻行动,而是先让文竹去查阅宫中藏书,特别是历代农书和各地呈报的农事奏折,了解当前大清农业的现状和主要问题。同时,她通过福安在宫外的渠道,暗中寻访几位精通农事、思想开明却又不得志的老农或底层小吏,了解民间实际耕作中的困难。

准备工作就绪后,昭华选择了一个乾隆心情颇佳的日子前去请安。她先是禀报了宫内用度节减的成效,接着话锋一转,仿佛不经意地提起:“皇阿玛,儿臣近日翻阅古籍,见《王祯农书》中记载,前朝于农具亦多有改良,如代田法之耧车,曲辕犁之雏形,皆曾大大提升耕作之效。可惜年代久远,许多精妙之处已然失传,实在可惜。”

乾隆素以“十全老人”自居,对文治武功颇为自得,闻言捻须笑道:“哦?昭华还读农书?我大清地大物博,各地农具因地制宜,虽有差异,然亦能保障黎民耕种,何须惋惜前朝旧物?”

昭华见乾隆并未反感,便顺势道:“皇阿玛圣明,我朝农事确然兴旺。然儿臣愚见,天朝上国,海纳百川,若有他国之长,能补我之短,使百姓耕作更省力,收获更丰稔,亦是皇阿玛爱民如子、泽被苍生之德政。恰巧儿臣听闻,近日南洋使团进贡之物中,有几件其国农夫所用器具模型,结构颇为精巧,似与古籍所载古法有暗合之处。儿臣心想,或可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亦未可知。”

她巧妙地将“番邦新物”与“中华古法”联系起来,淡化了“以夷变夏”的敏感色彩,强调了“取长补短”的实用性。

乾隆来了兴趣:“竟有此事?是何器具?可与朕看看图样。”

昭华早有准备,将临摹的图样呈上,并在一旁用娟秀的小字标注了其可能的工作原理和优势,比如“此犁辕弯曲,转弯灵便,或可省畜力”、“此车似为播种之用,若能成,可省人工,使播种均匀”。

乾隆仔细看着图样和注释,他虽不谙农事,但基本的判断力还是有的。昭华的解说清晰明了,直指提升效率、节省人力畜力的核心,这正符合他作为帝王希望看到的“国泰民安”、“物阜民丰”的景象。

“嗯……看起来确有些道理。”乾隆沉吟道,“若真能如你所说,倒不失为一件利民的好事。只是……番邦之物,是否真适用于我大清田地?贸然推广,恐有不妥。”

昭华知道乾隆动心了,但仍有顾虑。她立刻提出一个稳妥的建议:“皇阿玛所虑极是。儿臣以为,可先不急于推广。可否请旨,由钦天监或工部选派精通格物之学的官员,会同京郊皇庄有经验的老农,依此图样,先行试制几件实物,在皇庄小范围试用一季。若果真有效,再逐步在直隶等地势相近之处试行,总结经验,完善工艺,待确有成效后,再酌情谕令各地效仿。如此,既稳妥,又能收实效。”

这个“先行试点、逐步推广”的策略,与之前她在宫内推行新政的思路一脉相承,深得乾隆赞赏。

“好!就依你所言!”乾隆拍板定夺,“吴书来,传朕口谕,命工部选派巧匠,依此图样试制新式农具,在城南皇庄划出地块,今春试用!由……由昭华公主代为关注此事进展,随时向朕禀报。”

乾隆将这个“关注”之责交给了昭华,既是对她提议的肯定,也是一种新的考验和赋予的权责。

“儿臣遵旨!定当尽心竭力,不负皇阿玛信任!”昭华强压心中激动,郑重领命。

消息传出,再次在朝野引起不小波澜。工部官员起初对这几件“奇形怪状”的番邦农具不以为然,但见皇上亲自过问,且由风头正劲的昭华公主督办,不敢怠慢,只得挑选工匠,依图制作。

昭华并未过多干涉具体制作,但她通过柳絮,密切关注着进度,并让福安寻访的那几位老农,以“顾问”的身份,间接参与了试用环节,提出了许多符合本地实际的修改意见。

春耕时节,新式曲辕犁和耧车在皇庄试用。结果令人惊喜!曲辕犁果然转弯灵活,深浅浅耕调节自如,节省了大量畜力和人力;耧车播种均匀,深浅一致,大大提高了播种效率和出苗率。皇庄的管事和老农们赞不绝口。

昭华将试用结果详细记录,呈报乾隆。乾隆亲临皇庄视察,亲眼见到新农具的效能,龙颜大悦,对昭华的先见之明和稳妥做法更是赞赏有加。

“昭华啊,你又立了一功!”乾隆感慨道,“此物若推广开来,必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朕要重重赏你!”

昭华连忙谦辞:“皇阿玛,此乃南洋使臣进献之功,工匠制作之劳,皇庄农人试用之效,儿臣不过转呈图样,略尽绵力,岂敢居功?若皇阿玛欲行赏赐,不若厚赏那些试用的农人和制作的工匠,更能激励后人。”

她再次将功劳推给他人,彰显无私,让乾隆更加欣慰。

很快,乾隆下旨,嘉奖了相关人员,并谕令工部进一步完善新农具设计,在直隶地区择地推广。同时,对进献农具的南洋使团也给予了格外丰厚的赏赐,彰显天朝兼容并蓄的气度。

此事虽不大,但影响深远。昭华公主“识奇物、利民生”的美名,随着新农具的试用和推广,悄然在民间和士林中传播开来。人们发现,这位公主不仅善于管理宫廷,更能心系稼穑,关注民生根本,其形象愈发高大和亲民。

而在更深层次上,昭华通过这件事,再次向乾隆和朝臣证明了她超越宫闱的视野和务实的能力。她不仅能在危机时刻献策,更能于平常处发现改良之机,推动切实的进步。这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本事,让她在乾隆心中的分量,愈发沉重。

拉旺多尔济在得知此事后,再次送来简讯,只有一句话:“公主心系桑麻,泽被苍生,草原亦盼甘霖。” 暗示着合作的广阔前景。

奇物献上,改良农具。昭华公主又一次巧妙地利用外部资源,将其转化为巩固自身地位、造福国家百姓的资本。她的羽翼,在涉及国计民生的更广阔领域,悄然伸展。

上一章 第六十六章:江南水患,献策赈灾 昭华惊鸿:清宫权谋录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六十八章:龙颜大悦,赏赐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