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昭华惊鸿:清宫权谋录
本书标签: 古代 

第七十章:昭华应对,滴水不漏

昭华惊鸿:清宫权谋录

坤宁宫那场看似和风细雨、实则暗藏机锋的请安,如同一盆冰水,浇醒了因获殊荣而可能产生的些许微醺。昭华公主深知,继后乌拉那拉氏绝不会仅仅满足于一次言语试探。那关于“经验不足需请教兄长”的“关怀”,以及庆妃看似无意提及的“婚事”,都像两根淬毒的芒刺,精准地指向了她权力根基中最脆弱的两环——资历与归宿。她必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以最缜密的心思,构筑起滴水不漏的防御,方能在这新一轮的暗流中屹立不倒。

回到长春宫,昭华屏退闲杂人等,只留小桃、柳絮、文竹三位心腹在书房密议。烛光下,她面色沉静,眸中却闪烁着冷静分析的光芒。

“今日坤宁宫一行,你们怎么看?”昭华开门见山,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凝重。

小桃心直口快,愤愤道:“皇后娘娘表面和气,话里话外却都在敲打公主!还有那庆妃,提什么婚事,分明是不怀好意!”

柳絮更为沉稳,沉吟道:“公主,皇后此举,一在试探公主对插手前朝事务的底线和野心,二在挑拨公主与几位皇子的关系,三则……或许真存了借婚事来限制甚至削弱公主权势的心思。庆妃不过是投石问路的那颗石子。”

文竹补充道:“奴婢以为,皇后点出‘请教兄长’,是步狠棋。若公主应下,则无形中矮了皇子一头,日后行事难免受掣肘;若公主断然拒绝,则易被扣上‘傲慢无礼’、‘不睦兄弟’的罪名。”

昭华赞许地点点头:“你们分析得不错。继后这是在逼我们表态,无论我们如何回应,她都能找到攻讦的理由。所以,我们不能按她的套路走。”

她站起身,在书房内缓缓踱步,思路清晰地下达指令:

“首先,关于‘请教兄长’之事。柳絮,你立刻去查,近日可有哪位兄长,或是其门下清客师保,在公开或私下场合,对皇阿玛赏赐我权限之事,发表过任何评论,无论是褒是贬。尤其是四哥和六哥那边,要格外留意。”

“是!”柳絮领命。

“其次,关于婚事。”昭华目光一冷,“这绝非空穴来风。文竹,你通过你家在江南的故旧,小桃,你让福安动用宫外的关系,暗中留意京中一二品大员、勋贵宗室家中,是否有适龄未婚、且风评尚可的子弟。不必深究,只需列出名单,了解其家世背景即可。我们要做到心中有数,但绝不可主动打听,以免落人口实。”

“奴婢明白!”文竹和小桃齐声应道。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昭华停下脚步,目光扫过三人,“我们要主动出击,但不能硬碰硬。继后不是暗示我年轻经验浅吗?那我们就用行动证明,我的‘经验’,来自于忠于皇阿玛、体恤民生的实践,而非空谈和资历。”

她沉吟片刻,道:“明日,我将向皇阿玛上一道谢恩折子。折子里,不仅要表达对皇恩的感激,更要着重强调三点:第一,儿臣深知权限乃皇阿玛信重,绝不敢有丝毫僭越,查阅档案只为学习体恤民情,增进见识;第二,儿臣年轻,唯恐有负圣恩,恳请皇阿玛日后若发现儿臣行事有不当之处,务必严加训诫,儿臣定当洗耳恭听,即刻改正;第三,儿臣愿将皇阿玛所赐金银珠宝,除留用必要开支外,其余部分捐出,用于在京畿设立一处慈幼局,收养孤苦孩童,以彰皇阿玛仁德,也为儿臣积福。”

这一招,以退为进,极高明。既表明了谨慎使用权力的态度,又展现了谦虚好学、闻过则喜的“孺子可教”形象,更通过捐赠赏赐、设立慈善之举,将皇恩惠及百姓,堵住了那些说她“贪图赏赐”的悠悠之口,同时赢得了民心和乾隆的进一步好感。

“公主此策甚妙!”柳絮眼中露出敬佩之色。

“此外,”昭华继续道,“从明日起,长春宫一切用度,严格按照贵妃规制下限执行,甚至可略低于规制。所有赏赐之物,除御笔匾额悬挂正殿,其余珠宝古玩,一律登记造册,入库封存,非必要不得动用。宫内人员,更要约束言行,绝不可有任何骄矜之态。我们要让所有人看到,我昭华,得此殊荣,并非为了享乐,而是为了更尽责地办事。”

“是!奴婢一定严格约束上下!”小桃郑重保证。

安排已定,昭华心稍安。但她知道,这还远远不够。继后的试探,绝不会停止。

果然,数日后,各种微妙的风向开始变化。

先是四阿哥永珹的门人,在一次文人雅集上,“无意中”谈及公主参政之事,言语间虽未直接批评昭华,却大谈“祖宗家法”、“男女之别”,强调“国事终须男儿担当”,其指向性不言而喻。

紧接着,宫中开始流传一些关于“某位宗室俊杰”如何“文武双全”、“家风清正”的传闻,虽未点名,但好事者很容易将其与适婚的昭华公主联系起来。

甚至,内务府在办理一些涉及公主权限内可查阅的普通档案调阅时,效率忽然变得“迟缓”起来,经办太监态度恭敬,却总以“需请示上官”、“程序繁杂”为由拖延。

这些看似孤立的事件,组合在一起,便形成了一张无形的压力网。昭华接到柳絮和文竹的禀报,心知肚明,这是继后一党在多管齐下,软硬兼施。

她丝毫不乱,按照既定策略,从容应对。

对于四阿哥门人的言论,她充耳不闻,仿佛全然不知。反而在一次向乾隆请安时,恰好遇到永珹,她主动上前,执礼甚恭,言谈间对几位兄长的学问能力表示由衷敬佩,并“虚心”请教了一些关于《资治通鉴》中吏治问题的“不解之处”,态度诚恳,毫无芥蒂。永珹面对妹妹如此低姿态,一时也不好再发作,只得敷衍几句。这一幕落在乾隆眼中,自然觉得昭华识大体、顾大局,兄弟和睦。

对于宫中的联姻传闻,昭华更是避之唯恐不及。但凡有人在她面前提及相关话题,她要么以“女儿家羞于谈论此事”为由轻轻带过,要么正色道“此乃皇阿玛、皇额娘圣心独断之事,儿臣岂敢妄议?”将自己完全摘除在外,表现得如同一个恪守闺训、毫无野心的传统公主。

至于内务府的拖延,昭华更是不急不躁。她每次调阅档案,都提前备好正式文书,写明事由,符合程序。若遇拖延,她从不施压,只是让柳絮按规矩催问一次,若仍无果,便不再强求,转而通过其他渠道(如查阅公开刊行的《邸报》、询问相关部院低阶官员等)获取信息,并将每次调阅受阻的情况(时间、事项、经办人)简单记录在案,但并不上报,只是以备不时之需。这种克制与守规矩的态度,反而让那些想找茬的人无从下手。

与此同时,她上的那道谢恩并请设慈幼局的折子,得到了乾隆的大力褒奖。乾隆不仅准奏,还额外从内帑拨了一笔银子,并亲自为慈幼题名为“普惠堂”,令顺天府协同办理。昭华公主“贤德仁爱”的名声,迅速传遍京师。

而长春宫的低调朴素,与昭华将厚赏捐出善举的行为,也形成了鲜明对比,让那些暗中非议她“恃宠而骄”的言论不攻自破。

这一连串组合拳下来,昭华不仅成功化解了继后的试探,反而进一步巩固了地位,赢得了更广泛的声誉。她展现出的政治智慧——不争一时意气,不授人以柄,以退为进,化被动为主动,将危机转化为积累政治资本的机会——令乾隆愈发欣赏,也让继后一党感到棘手无比。

坤宁宫内,乌拉那拉氏听完心腹嬷嬷关于昭华近日应对的禀报,久久不语。她捻着佛珠的手指微微用力,指尖泛白。这个昭华,比她想象的要难对付得多!软硬不吃,滑不溜手,总能找到最恰当的方式化解危机,甚至借力打力。看来,想要轻易拿捏她,是不可能了。

“看来,得换个法子了。”乌拉那拉氏眼中闪过一丝冷厉的光,“她不是想做事吗?那就给她找点‘真正’棘手的事情做做。去,把那个消息,透给长春宫知道……”

新的风暴,正在酝酿。而昭华公主,以其滴水不漏的应对,已然做好了迎接更严峻挑战的准备。

上一章 第六十九章:继后试探,绵里藏针 昭华惊鸿:清宫权谋录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七十一章:皇子猜忌,福康安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