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考成绩单贴在教室后墙时,早训刚结束。
学生们挤作一团,汗湿的校服贴在背上,蒸腾出温热的气息。
黎致站在人群外围,等着前面的人散去。
他膝盖上的擦伤已经结痂,运动时还是会隐隐作痛。
“第一名...”有人倒抽一口气,“黎致?”
人群突然安静下来,几十道目光齐刷刷转向他。
黎致愣了一下,走上前去。
成绩单最顶端,他的名字后面跟着醒目的分数:语文92,数学98,英语95,物理94。总分379,比第二名高出11分。
王新华站在成绩单前,手指还按在“第二名”的位置上。
他的指甲有些发白,校服拉链罕见地滑低了两厘米。
“恭喜。”王新华说,声音比平时低了几分,“你适应得很快。”
黎致还没来得及回应,上课铃响了。
李老师拿着教案走进教室,第一件事就是宣布月考结果。
“这次有位同学进步显著。”李老师推了推眼镜,“黎致同学不仅适应了新环境,还取得了年级第五的好成绩。”
年级第五。黎致握笔的手紧了紧。他没想到这个分数能在年级排这么前。
物理课上,老师第一次点名让他回答问题。
关于电路图的那道题,他前晚刚在匿名笔记里复习过。
“回答正确。”老师点头,“黎致同学的解题思路很清晰。”
午休时,几个同学围到他的课桌旁。
“那道数学压轴题,你怎么解的?”
“英语作文用了什么模板?”
“物理最后大题,你写的答案是?”
问题一个接一个。
黎致拿出草稿纸,开始讲解数学题的思路。
围过来的人越来越多,有人搬来了椅子。
王新华站在人群外围,手里拿着错题本。等人都散得差不多了,他才走过来。
“第27题,”他指着数学卷,“辅助线怎么做?”
黎致拿起尺子,在纸上画了一条虚线。
“从这里连接,用相似三角形。”
王新华沉默地看了会儿,突然说:“你鞋带散了。”
黎致低头看去,回力鞋的鞋带果然松了。
下午训练时,体育委员调整了分组。
黎致被分到第一组,和王新华一起领跑。
“你跟在我后面。”王新华说,“保持节奏。”
跑道还是那条跑道,回力鞋依旧打滑。
但今天没有人催促他,也没有人记他的动作规范。
训练结束后,体育委员走过来:“你弹跳力不错,下次运动会报跳远吧。”
晚自习前,李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
“这是竞赛班的报名表。”老师递来一张表格,“每周三周五晚上上课。你的成绩够资格了。”
黎致接过表格。纸质很厚,抬头印着“杭州市初中学科竞赛培训班”。
回教室的路上,他遇见B班放学。
那个总在跑步的男生背着书包,白色跑鞋在走廊灯下很醒目。
两人目光相遇时,男生微微点头。
晚自习时,黎致发现桌上多了本数学竞赛题集。
扉页上写着“欢迎加入竞赛班”,字迹和之前的匿名笔记一样。
放学时,王新华等在教室门口。 “一起走?”他问,“听说你住西湖区?我们可以坐同一路公交。”
夜色中的杭州飘着桂花香。
两人并排走在林荫道上,回力鞋踩在落叶上发出脆响。
“你原来学校教得很深?”王新华突然问。 “没有。”黎致说,“只是平时自己多看些书。”
公交车摇晃着驶过夜晚的街道。王新华指着窗外:“那家书店教辅很全,周末刚到的《竞赛真题解析》。”
黎致顺着他的手势看去。
书店橱窗亮着暖黄的灯,陈列着新书海报。
到站时,王新华说:“明天早训前,我可以带你练起跑动作。你爆发力不错,但起跑姿势有问题。”
黎致点头说好。下车时,他看见王新华校服背后汗湿的痕迹还没干透。
回到住处,他把竞赛班报名表铺在桌上。
表格需要家长签字,他拍了张照片发给母亲。
手机很快震动起来。母亲一连发了三条语音,语气里带着他久违的兴奋。
睡前他整理书包,发现铅笔盒里多了张纸条:“明天数学小测,注意第18题题型。”没有署名,但字迹已经熟悉。
关灯后,他望着天花板。月光透过窗帘缝隙,在天花板上投下模糊的光斑。
他想起成绩单贴出来时同学们的表情,想起物理老师的表扬,想起王新华那句“谢谢”。
最后想起B班那个男生的白色跑鞋,在走廊灯光下一闪而过。
窗外传来隐约的跑步声,不知道是谁这么晚还在锻炼。声音由远及近,又渐渐远去。
明天还要早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