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轻小说 > 沪上潮声
本书标签: 轻小说  演员艾米  艾米 

绸缎庄里的风波

沪上潮声

苏曼卿在王公馆住了三天,王景明每日都派人送来新鲜的水果和点心,王佩瑶也总拉着她出门,一会儿去四马路的书场听评弹,一会儿去永安公司看西洋镜,倒让她渐渐熟悉了上海的街巷。只是父亲苏敬亭始终没回来,王景明每次被问起,都只说“快了,生意上的事耽搁了”,苏曼卿心里的不安,像受潮的棉絮,渐渐沉了下去。

第四天上午,王景明忽然来到西厢房,神色比往日严肃些:“曼卿侄女,有件事,我得跟你说。”

苏曼卿心里一紧,连忙起身:“王叔,您说。”

“你父亲在上海开的绸缎庄,出了点事。”王景明在椅子上坐下,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才缓缓开口,“上个月他进了一批杭州的云锦,本想趁着秋冬旺季卖个好价钱,可这批货在运过来的路上,被人劫了——不仅货没了,跟去的伙计也受了伤。”

苏曼卿的脸色瞬间白了:“劫了?怎么会……上海不是有巡捕房吗?没报官吗?”

“报了,可巡捕房那边推三阻四,说江上的劫案难查,让等着消息。”王景明叹了口气,“你父亲为了这批货,押上了苏州总号的大半资金,如今货没了,总号那边也催着要款,他实在没办法,才去无锡找朋友拆借,想先把窟窿填上。”

苏曼卿只觉得手脚发凉。她从小在苏家长大,虽不常管生意上的事,却也知道那批杭州云锦的价值——父亲说过,那是给沪上的名门望族做冬装的料子,一匹就能卖上百块大洋。如今货没了,父亲该有多着急?

“王叔,那我能做些什么?”苏曼卿攥紧了衣角,声音有些发颤。

“你父亲让我先带你去绸缎庄看看,熟悉熟悉情况。”王景明站起身,“庄名叫‘苏记’,在河南中路,离这儿不算远,咱们现在就过去。”

苏曼卿点点头,匆匆换了件藏青色的旗袍,跟着王景明出了门。坐黄包车到河南中路时,已近正午,街上的行人比清晨更多,“苏记绸缎庄”的招牌挂在一栋两层小楼的门楣上,黑底金字,看着倒也气派,只是门口冷冷清清,没有一个客人。

走进店里,伙计陈三正蹲在柜台后擦算盘,看见王景明和苏曼卿,连忙站起来:“王老板,苏小姐。”

“店里怎么样?这几天有客人来吗?”王景明问。

陈三低下头,声音有些沮丧:“就昨天来了个老主顾,问起云锦的事,我说货还没到,他就走了。现在市面上都在传咱们‘苏记’资金周转不开,连货都进不来,好多老主顾都去别家了。”

苏曼卿走到柜台前,看着玻璃柜里陈列的丝绸,有素色的杭绸,有绣着花鸟的苏绣,还有几匹进口的洋布,只是这些料子都不是时下最紧俏的,比起隔壁“祥生绸缎庄”门口挂着的新款云锦,差了不止一点。她伸手摸了摸一匹水绿色的杭绸,指尖传来熟悉的顺滑触感,忽然想起小时候,父亲总把最新的料子拿给她,让她挑喜欢的花色做新衣服。

“陈三,账册呢?我看看。”王景明的声音打断了她的思绪。

陈三从柜台下拿出一个厚厚的账本,递给王景明。王景明翻着账册,眉头越皱越紧:“这半个月的销售额,还不够付房租和伙计的工钱。再这么下去,‘苏记’撑不了一个月。”

苏曼卿站在一旁,心里像压了块石头。她忽然想起母亲教她的话——苏家的女儿,不能只懂琴棋书画,还得懂丝绸,懂生意。母亲曾手把手教她辨认丝绸的成色,教她看绣工的好坏,说将来若是家里有需要,她也能帮上忙。

“王叔,我有个想法。”苏曼卿忽然开口。

王景明抬头看她,眼里带着几分惊讶:“曼卿侄女,你说。”

“我记得母亲说过,咱们苏州的苏绣是一绝,尤其是双面绣,在上海应该很少见。”苏曼卿的声音渐渐稳了下来,“咱们可以从苏州调一批苏绣过来,做成手帕、披肩、荷包这些小物件,摆在店里当样品,再印些宣传单,送到法租界的公馆区和霞飞路的洋行里,说不定能吸引客人。”

王景明愣了一下,随即眼睛亮了:“这主意好!苏绣在江南有名,可上海的洋人多,有钱人也多,说不定真能喜欢。而且小物件成本低,就算卖不出去,也不会亏太多。”

陈三也跟着点头:“是啊,上次有个洋太太来店里,问有没有带刺绣的手帕,我说没有,她还挺失望的。要是咱们有苏绣手帕,肯定能卖得好。”

苏曼卿松了口气,脸上露出一丝笑意:“那我今天就给苏州的母亲写信,让她尽快安排人把苏绣送过来,再让她找几个手艺好的绣娘,赶制一批新款的披肩和荷包。”

“好,就这么办!”王景明拍了拍柜台,“陈三,你今天就去印宣传单,把苏绣的好处都写上,再画几幅手帕的样子,做得精致些。”

陈三应了声“哎”,转身就去准备了。店里的气氛一下子活络起来,不再像刚才那样死气沉沉。苏曼卿看着柜台里的丝绸,心里忽然有了底气——就算父亲遇到了难处,她也能帮着撑起“苏记”,撑起苏家。

可她没注意到,王景明在转身时,眼里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像有什么话没说出口。而此刻,河南中路的拐角处,一辆黑色的轿车停在树荫下,车窗半降,一个穿着黑色西装的男人正透过车窗,看着“苏记绸缎庄”的招牌,手指轻轻敲着方向盘,眼神深邃难辨。

上一章 初抵申城 沪上潮声最新章节 下一章 不速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