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再回去了,”阿霖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那种状态太可怕了,我该怎么办?”
“你得给自己设个‘断电开关’。”颜艺说。
“断电开关?”
“对,一个你不可能失败的、最简单的动作。”颜艺看着她,眼神锐利,“比如,你想玩手机的时候,就去喝口水。或者,像你这样,”她指了指阿霖还在无意识抠着的手指,“就用这个动作。”
颜艺看她还是一脸茫然,叹了口气,换了个说法:“上课铃一响,你是不是就知道该坐好听讲了?下课铃一响,你就准备冲出教室了?这个‘开关’,就是你给自己设的铃声。”
“当你沉迷手机,进入那种混沌状态时,你的理智已经下线了,但你的下意识习惯还在。比如你总爱抠手。如果你把‘抠手’这个动作,和‘放下手机’这件事强行绑定,练上几百次,会怎么样?”
颜艺顿了顿,抛出关键。
“以后,就算你玩手机玩到天昏地暗,只要你下意识一抠手,你的大脑就会收到一个信号:‘该停了!’。当然,光是‘停止’还不够,你最好给它连接一个具体的、能让你离开手机的动作。”
唤醒动作……打断……用一个无意识的习惯,去打断另一个有害的习惯。
阿霖脑子里像是有道闪电划过。
这个方法太巧妙了!启动难度极低,因为它利用的是自己本来就有的习惯,几乎是自动触发!
“我明白了!”阿霖感觉自己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眼睛都亮了,“我回去就试试!”
“行,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再问我。”颜艺说完,重新戴上耳机,投入到自己的世界里,背影没有一丝拖泥带水。
阿霖看着颜艺毫不拖泥带水的背影,眼里闪过星星羡慕与崇拜。
她心里反复琢磨着“唤醒动作”这四个字。
得找一个自己下意识就会做,根本拦不住的动作。
阿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手。好吧,就是它了——抠手指。
每次焦虑或者无聊的时候,她的食指和拇指就像有自己的想法,总要亲密地交流一番。
那就把“抠手”设为警报器!
警报响了,然后呢?
直接“停止玩手机”?
阿霖光是想想就觉得这命令太生硬,她体内的叛逆小人肯定第一个跳出来反对。得顺着毛摸,给个台阶下。
她突然想起自己还挺喜欢戴着耳机听音乐,那时候她更沉浸在“听”的世界里,而不是死死“看”着屏幕。
有了!
“抠手”触发警报,下一步就是“戴上蓝牙耳机听音乐”,最后再“心安理得地关上手机享受音乐”。
用一种高级的享受,替代另一种廉价的快乐!
这套连招下来,心理上更容易接受,执行难度也大大降低。
完美!
可阿霖总觉得还缺点什么,像是一套绝世武功,她只学了起手式,内功心法还没着落。
她看了一眼已经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颜艺,决定这次不当伸手党,自己去寻找答案。
她打开电脑,手指在键盘上悬停,这一次,那些娱乐软件的图标仿佛失去了吸引力。她深吸一口气,点开了搜索页面。
“如何克服拖延症。”
“建立新习惯的有效方法。”
网页上瞬间跳出无数文章,标题一个比一个唬人。她耐着性子,像批阅奏章一样,点开了几个看起来最靠谱的。
“微习惯:把目标拆解到小到不可能失败的行动。”
“五分钟起步法:任何事,先干五分钟。开始,是成功他妈。”
阿霖边看边点头,这些道理她好像都懂,但就是做不到。直到一篇名为《系统化生存:告别混乱,重掌人生》的文章,狠狠抓住了她的眼球。
作者“习惯栗好”在文章里提出了五个关键点:
1. 启动仪式:给行动一个发令枪。
2. 5秒规则:想到了就做,只犹豫5秒。
3. 提升频次:大力出奇迹,熟能生巧。
4. 1%法则:把每个环节拆到最小,然后每个环节只提升1%。
5. 核心习惯:注意力是你最贵的资产,守好它。
这套方法,简直就是为她量身定做的!
“启动仪式”不就是颜艺说的“唤醒动作”吗?“5秒规则”是减少开干前的心理斗争,“提升频次”她懂,就像背单词,背的次数多了,想忘都难。
至于“1%法则”和“核心习惯”,阿霖觉得这简直是屠龙之术,需要好好参悟。
她像发现了新大陆,把这些方法一字不落地抄进自己那个黑色封面的“重构生活计划”本里。
灵感如泉涌。
她立刻对自己的计划进行了升级。
首先,她把一天粗暴地分为“计划内”和“计划外”两部分。
“计划内”是她要严格执行的日程。
“计划外”,就是那些被手机偷走的时间。而应对“计划外”的核心武器,就是她新发明的“抠手指—戴耳机—放下手机”三连招。她决定,在接下来的21天里,每天专门抽出十分钟,像做广播体操一样练习这套动作,直到把它刻进骨子里。
其次,她要建立一套独立于日常计划之外的“万能任务处理流程”。
她结合《小强升职记》和“习惯栗好”的方法,画了一个十字坐标轴。横轴是“模糊”到“具体”,纵轴是“简单”到“复杂”。
这样一来,所有让她头疼的任务都能被分进四个象限:
“简单具体”的,比如洗袜子、整理桌面。这种任务就是“无脑执行类”,别想,直接干就完了。
“简单模糊”的,比如“了解一下什么是NFT”。这种就先用搜索引擎把它从“模糊”区拖到“具体”区,搞明白它到底是个啥,然后就变成了上一种任务。
“复杂具体”的,比如写一篇有明确要求的课程论文。这种就是“庖丁解牛类”,把它切割成一个个“简单具体”的小任务,然后挨个消灭。
最可怕的,是“复杂模糊”的。
阿霖想起了上次那份让她社死的PPT,那就是典型的“复杂模糊”型大BOSS。这种任务会直接触发她的焦虑、恐慌,最后导致摆烂。
对付这种BOSS,光“分解”任务还不够,得“化解”它。
怎么化解?
第一,想办法让它变简单。第二,想办法让它变具体。
如果自己搞不定,那就果断“摇人”——找大佬求助!
阿霖一拍大腿,对啊!她怎么就没想到!不同的人看问题的角度完全不一样,几个人凑一起头脑风暴,你一言我一语,总能找到一个清奇的角度把难题解开。这就是化解难度!
文章最后还提了三个心法:“坚韧”、“简化”和“解放”。
简单来说,就是脸皮要厚,别把事情想得太难,更不要强迫自己非得考100分。
“完成比完美重要,80分就已经是胜利了!毕竟从80分到100分,每多一分付出的精力都是指数级增长的。你的精力是有限的,要用在刀刃上!”
看到这里,阿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原来,她可以不那么完美。
原来,她可以允许自己写出“垃圾版本”。
原来,80分就已经很棒了。
这个认知,像一把钥匙,解开了她心头沉重多年的枷锁。
她合上笔记本,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图表和文字,这不再是一本简单的计划本,这简直是她的“人生外挂”!
她决定从最简单的开始——写读书笔记。
按照她自己总结的分类法,这属于“简单具体”的任务,不需要过多分析,直接开干就行。但她还是像个准备上战场的士兵,在脑子里把步骤又过了一遍:选书、读一章、勾画重点、抄写要点、最后加上自己的狗屁感想。
嗯,每个环节都清晰可控。
她在电脑上重新打开那本《小强升职记》,翻到昨天看过的章节,准备重新梳理一遍。
刚坐下,那只不听话的手就不自觉地伸向了桌角的手机。
当她无意识地用食指抠着大拇指指缝时,阿霖一个激灵,猛地清醒过来。她的视线,已经黏在了手机淘宝的推送页面上,差一点就点了进去。
阿霖看了一眼时间,五分钟。
幸好,才五分钟,战损不大。
她几乎是咬着牙,从抽屉里拿出蓝牙耳机戴上,选了个纯音乐歌单,然后把手机这个祸害塞进了最里面的抽屉里。
世界清静了。
音乐在耳边轻柔地流淌,她重新把注意力拉回到书本上。这次,她没有急着往下看新内容,而是把昨天记下的要点,用自己的话重新组织、表述了一遍。
“时间黑洞是被动运用时间的集合……”
“四象限法则是优先处理重要不紧急的事……”
写着写着,她发现自己对这些方法的理解,竟然比昨天又深了一层。原来重复咀嚼,真的能尝出新味道。
半个小时后,她放下笔,看着笔记本上满满半页的读书笔记,心里升起一种久违的成就感。这种感觉和刷完手机后的快感完全不同,没有那种空虚的后劲,而是像冬天里喝了一碗热汤,是实实在在的、从胃里暖到心口的充实。
阿霖站起来伸了个懒腰,感觉身体都轻快了几分。
颜艺恰好从图书馆回来,看到阿霖正对着笔记本傻笑,挑了挑眉。
“在做读书笔记?”
“嗯,感觉比昨天理解得更透彻了。”阿霖抬起头,眼里是藏不住的兴奋。
“那明天试试跑步?”颜艺随口建议道,“运动对大脑很有好处,能帮你保持更好的专注力。”
跑步?
阿霖的表情瞬间僵住。她的脑子里立刻闪回了大学体育课八百米测试时,自己跑到终点趴在地上吐酸水的狼狈模样。
这玩意儿可不是“简单具体”,这是“痛苦模糊”型史前巨兽啊!
但下一秒,她脑子里的“化解程序”自动启动了。
别慌,先分析。怎么让它变简单?跑步不行,那就走路。怎么让它变具体?晚饭后,从宿舍楼走到校园湖边,走个十五分钟。
这么一想,那个面目狰狞的史前巨兽,瞬间变成了一只可以牵着遛弯的温顺小狗。
“对,就从散步开始。”阿霖用力点头,像是在跟自己立下军令状。
她在计划本上郑重写下:明天晚饭后,穿运动鞋,从宿舍楼到校园湖边绿道上走15分钟。
第二天傍晚,阿霖换上那双快被遗忘在鞋柜角落的运动鞋,磨磨蹭蹭地走出了宿舍楼。校园里夕阳正好,金黄色的光线斜斜地洒在梧桐叶上,空气里有种干净的清香。
她沿着熟悉的小径慢慢走着,没有刻意追求速度,只是享受这种久违的、不带任何目的的户外感。路过篮球场,几个男生正在打球,篮球砸在地上的砰砰声,听起来都格外有活力。
走到湖边时,她停下脚步。湖水在微风中泛起细小的波纹,几只白鹅悠闲地游着,偶尔叫上一声。她深深吸了一口气,感觉胸腔里的浊气都被这清新的空气置换了。
“好久不见。”她轻声对自己说。
十五分钟很快就过去了,她却没有急着回去,而是在湖边的石凳上坐了一会儿。掏出手机想拍张照片,刚解锁屏幕,手指就熟练地滑向了那个短视频软件的图标。
这次的反应比昨天更快。
手指一抠,她就猛地回神,迅速关掉软件,打开相机胡乱拍了几张湖景,然后就把手机塞回了口袋,继续静静地坐着。
这该死的肌肉记忆!
回到宿舍,她在计划本上给今天的“散步”任务,打了一个大大的、带着上扬尾巴的勾。这个小小的勾号,比任何一句夸奖都让她心情愉悦。
“怎么样?”颜艺问。
“比想象中容易,而且……挺舒服的。”阿霖有些意外地说,“明天,我想试试慢跑几分钟。”
颜艺笑了:“看吧,开始了就停不下来了。”
接下来的几天,阿霖的变化肉眼可见。
她开始能够在晚上十一点前洗漱完毕,虽然偶尔还是会拖到十一点半才睡,但比起之前动不动就熬到凌晨两三点,已经是巨大的进步。
读书笔记也从最初的几行字,慢慢变成满满一页的思考和总结。她发现,当自己真正静下心来思考时,脑子里会冒出很多以前从未有过的有趣想法。
跑步更是给了她意外的惊喜。从最初的十五分钟散步,到现在能够慢跑十分钟不停歇,她感觉自己的身体正在一点点苏醒。每次跑完步,整个人都神清气爽,连思维都变得更加敏捷。
但改变,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