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在沉寂一段时间后,再次亮起。这一次,那恢弘的声音响起时,带着一种与前两次不同的庄重气息。
【华夏·风云录】
【三篇·邓绥·东汉和熹皇后,史称“皇后之冠”。】
光幕上出现的篆文,首次使用了如此崇高的评价。
随即,一位风姿绰约、气度雍容华贵的女子形象缓缓浮现,其容貌“姿颜姝丽,绝异于众”,但更引人注目的是她眉宇间的沉静与睿智。
【邓绥,东汉开国功臣邓禹孙女,六岁读史,十二岁通《诗》《论》,志在典籍,家人称为“诸生”。其父邓训异之,家中事无大小,常与之议。】
画面展示了邓绥幼年勤学、乃至夜晚私买烛火诵读经典的场景,以及其父与她商议家事的片段。这与前两位太后早年的经历截然不同,更符合儒家对“贤媛”的想象。
“哦?此女出身高贵,自幼聪慧,明晓事理,倒有几分我朝贤后之风。”丞相苏文晏捻须点头,神色稍霁,似乎终于看到了一个不那么“离经叛道”的榜样。
然而,天幕接下来的展示,才真正让大旻朝野上下为之震撼。
【邓绥入宫为贵人,谦恭谨慎,克己守礼。即使面对阴皇后的嫉妒与迫害,亦恪守妾妃之德。后阴后因巫蛊被废,和帝立邓绥为后。她即刻禁绝四方奢靡贡品,只令岁供纸墨,为蔡伦改进造纸术提供条件。】
看到邓绥在宫中的隐忍和自律,不少贵族女眷暗暗点头,觉得这才是后宫女子应有的本分。但当她被立为皇后后,立刻厉行节俭,转变之果断,又让众人看到了她并非一味柔弱。
【汉和帝早逝,邓绥先后迎立殇帝、安帝,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长达十六年。其执政之初,天灾频仍,陨星坠地,水旱蝗震接连不断,四夷趁机入侵,东汉岌岌可危。】
光幕上展现了邓绥执政初期面临的可怕局面:大地龟裂,洪水滔天,蝗虫蔽日,边关烽烟四起,朝野非议不断,许多人将天灾归咎于“女主专政”。
景象之惨烈,让经历过一些自然灾害的大旻官员也为之动容。
皇帝凌弘盛坐直了身体,眉头紧锁。
作为一国之君,他深知应对如此连绵天灾和内外交困需要何等的魄力和能力。
他自问,若大旻面临此等局面,自己能否稳住局势?
【面对空前危机,邓绥夙夜勤劳,躬行节俭以作表率,开放皇家粮仓连续十余年赈济灾民;选拔贤能,不拘一格任用人才,如特征张衡入朝,研制浑天仪、地动仪;移民开发江南,将北方灾民南迁,促进经济发展;平定西羌、乌桓、鲜卑、南匈奴外患,剿灭海盗,收复并扩张疆域千里。】
光幕上,邓绥减损自身用度、亲自巡查灾情、与大臣商议对策的身影,与之前吕雉的宫廷阴谋形成了鲜明对比。
她并非通过诡计和杀戮,而是通过实实在在的政绩来巩固权力和安定天下。尤其是她支持科技发展、文化整理的举措,展现了一种不同于单纯权术的政治智慧。
“移民实边,开发江南……此乃老成谋国之策!”丞相苏文晏眼中露出赞赏之色。
邓绥的许多政策,如精简机构、减免赋税、整顿吏治,都深深契合他作为执政宰相的理念。他下意识地开始思考,这些策略是否有可借鉴之处。
镇北侯陆擎渊也被邓绥的军事才能和果决所动容。“派兵征服诸夷,安定边疆……此女确有大将之风!”他发现,这位邓太后让他反感的地方远少于前两位,她的功业建立在治国安邦的实绩上,这让他更容易产生认同。
【邓绥虽重用外戚,如兄邓骘,但对其约束极严,诏告司隶校尉等官:“今车骑将军骘等虽怀敬顺之志,而宗门广大,姻戚不少,宾客奸猾,多干禁宪。其明加检敕,勿相容护。”自此亲属犯罪,无所假贷。】
这一段叙述,如同重锤敲在紫宸殿内每个人的心上。
皇帝凌弘盛猛地看向丞相苏文晏,苏文晏也恰好看向皇帝,两人眼中都充满了极度的震惊!
这位邓太后,她同样重用外戚,但她竟然主动要求官员严格约束她的家族,绝不徇私!
这与吕雉纵容外戚、最终导致族灭的做法形成了天壤之别!她成功驾驭了外戚这把双刃剑。
长公主凌华的心中更是掀起了惊涛骇浪。
邓绥的形象几乎满足了她对理想执政者的一切幻想:有智慧、有魄力、有爱心、有远见,还能在权力的顶峰保持清醒,克制私欲。
她不仅稳定了江山,还发展了文化科技,赢得了“皇后之冠”的美誉。
原来,女子执政,不仅可以像吕雉那样以恐惧控权,更可以像邓绥这样,以卓越的治理能力和高尚的个人品德赢得真正的尊重和权威!
这个认知,对她冲击巨大。
苏清荷仰望着天幕上那位在男性主导的世界里游刃有余、文治武功皆不逊色于任何男性君主的邓太后,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憧憬。
邓绥让她看到,女子不仅可以掌权,还可以掌得如此光明正大,如此令人心折。她凭借的不是阴谋诡计,而是真才实学和政治智慧。
苏清荷第一次觉得,自己暗中学的那些账目管理、暗中揣摩的朝局,或许有一条更光明的路径可以追寻。
大皇子凌惟谦则从邓绥身上看到了另一种可能:一个强有力的、但并非一味残酷的摄政者。她在皇帝年幼时稳定朝局,并在皇帝成年后还政。
这是否意味着,如果辅政者能如邓绥般一心为公,或许能避免吕雉式的悲剧?
天幕的最后,展示了时人和史家对邓绥的高度评价:“兴灭国,继绝世”,“巍巍之业,可闻而不可及;荡荡之勋,可诵而不可名”,甚至被称为“有圣王之姿”。
与她执政初期天灾人祸的惨状相比,她统治末期出现了“天下复平,岁还丰穰”的景象。
光幕缓缓暗下,但这一次,大旻王朝的京都陷入了一种奇异的寂静。没有之前两次那样激烈的道德争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沉的思考。
邓绥的故事,像一道清澈的溪流,冲刷着前两位太后留下的血腥与阴霾。
她告诉所有人,女子掌权,未必一定是“牝鸡司晨”的祸乱,她也可以是一种“中兴”的力量,关键在于执政者的初衷与能力。
皇帝凌弘盛久久沉默。
邓绥的存在,使得他无法再简单地以“牝鸡司晨”为由全盘否定女子参政的可能性。
邓绥的贤能、克制和巨大功绩,像一面无法反驳的镜子,迫使他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如何选拔和任用真正有才能的人,无论其性别?如何建立制度,使得权力能被用于造福天下,而非满足私欲?
“皇后之冠……”他低声重复着这个称号,语气复杂无比。
这天幕,先示之以恶,后示之以善,究竟是想彻底颠覆伦常,还是想为大旻指出一条……新的出路?
天空中的光幕彻底沉寂了,但邓绥的形象,如同一颗种子,已深深埋入大旻王朝的土地。
它将会催生怎样的萌芽,又将如何改变这个王朝的未来,无人能够预料。
但变革的浪潮,已然势不可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