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我在现代给古人直播!
本书标签: 古代  天幕文  架空历史   

第七章 后续影响

我在现代给古人直播!

天幕中关于邓绥的事迹彻底消散,天空恢复了星辰流转的混沌状态,但这一次,大旻王朝京都的寂静,比前两次更为深沉,也更为复杂。

邓绥的形象,如同一幅精心绘制的工笔画,与前两位太后浓墨重彩、甚至带着血腥气的写意风格截然不同。

她展现的是一种近乎“完美”的辅政者模板:出身高贵,德行昭彰,勤政爱民,重用贤能,克制外戚,发展文教,安定内外……几乎符合儒家思想中对“贤内助”和“治世能臣”的所有幻想,甚至其“皇后之冠”的美誉也来自后世史家。

紫宸殿内,长时间的沉默被皇帝凌弘盛一声意味复杂的长叹打破。

他揉了揉依旧作痛的太阳穴,目光扫过下方神色各异的臣子与子女:“‘皇后之冠’……‘和熹盛东汉’……好一个邓绥!宣太后狠辣,吕后酷烈,皆非正道。可这位和熹皇后,却让朕……让朕有些无从挑剔了。” 他的语气中少了前两次的愤怒和警惕,多了几分难以言喻的疲惫和深思。

丞相苏文晏这次率先开口,语气中带着罕见的、几乎是钦佩的意味:“陛下,此女……此太后,确为千古罕有。观其执政,虽权同人主,却始终以‘女君’自居,奉幼帝,安社稷。其最难得之处,在于清醒!主动下诏约束外戚,明辨冤狱,躬行节俭,乃至在废立之事上……虽有权宜,却最终选择了相对贤明的安帝,避免了更大的动荡。其政绩,更是卓著,天灾连绵而能稳住民心的,古来几人?”

他顿了顿,声音低沉下去,“老臣……老臣甚至觉得,若我大旻将来……唉,若能得此等贤后辅佐,或可免去许多祸患。” 这话已近乎大逆不道,但也反映出邓绥事迹对这位老成谋国的宰相产生了何等巨大的冲击。他不再仅仅批判,而是开始思考某种理想的权宜之计。

镇北侯陆擎渊也难得地没有立刻反驳,他沉吟片刻,道:“陛下,邓太后平定羌乱、收服南匈奴乌桓等事,堪称英明果断,其军事调度和选用将领的眼光,不逊良将。且她支持改进军械,如打造中尚方弩机,是务实之举。臣……敬其能为。” 作为一名将军,他更看重的是实实在在的功业和安邦定国的能力,但邓绥在这方面的表现,让他无法不产生敬意。

大皇子凌惟谦的内心受到了更直接的冲击。邓绥的故事,仿佛为他昏暗的前路点燃了一盏不一样的灯。

吕雉的结局让他恐惧,但邓绥的“善终”和巨大声望,让他看到了一种可能性:或许,辅政者未必一定要与君主走向对立?如果辅政者能如邓绥般一心为公、克制谦抑,甚至主动还政,是否就能实现权力的平稳过渡,甚至留下千古美名?

他第一次开始认真思考,除了争斗,是否还有另一条路可走?

他上前一步,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父皇,邓后之事,儿臣以为,其核心在于一个‘公’字。因公而忘私,故能约束外戚;因公而勤政,故能天下晏然。若掌权者皆能以天下公器为重,或许……或许许多难题便能迎刃而解。” 这话既像是在评价邓绥,也像是在向皇帝表露自己的心迹。

皇帝深深看了儿子一眼,未置可否,转而看向长公主凌华:“皇妹,此次依旧感触最深?”

长公主凌华的目光依旧停留在恢复平静的天空,但眼神已不再是单纯的兴奋或震撼,而是充满了复杂的计算和权衡。

“皇兄,”她缓缓开口,“邓绥……她几乎做到了一个女子在那种体制下能做到的极致。她不像宣太后般依靠非常手段,也不像吕后般沉溺私怨。她是在规则之内,将规则运用到了巅峰。她告诉我们,女子执政,未必需要颠覆一切,而是可以……驾驭规则,甚至重塑规则,使其为己所用,最终赢得包括反对者在内的尊重。”

她话锋一转,语气变得冷峻,“然而,她的结局也提醒我们,即便贤明如邓绥,长期掌权依然会引来皇帝的怨恨,最终导致家族在她身后遭受灭顶之灾。权力,终究是烫手的山芋,即便握得再稳,也无法保证身后的安全。但这更说明,要么不争,要争,就必须争得彻底,拥有绝对无法被撼动的力量……” 她的野心,因邓绥的榜样而更加炽热,但也因邓绥身后的隐患而变得更加谨慎和深邃。

皇帝挥了挥手,让所有人都退下了。他需要独自消化这第三次,也是最为复杂的一次冲击。

邓绥像一面完美的镜子,照出了他理想中的辅政大臣应该是什么样子——有能力、有德行、知进退。但这面镜子也照出了他自己的局限和恐惧:他的儿子中,谁能驾驭得了这样的“邓绥”?

他的朝中,又有谁能真正成为大旻的“邓绥”?

或者……他自己晚年,能否做到如汉和帝般放心托付?

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焦虑,不仅是对未知天幕的焦虑,更是对自身和王朝未来的焦虑。

宫外的影响更为深远。

邓绥的事迹,由于其相对正面的形象和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元素,在以文官士大夫为主的清流中引发了巨大的波澜。

“原来女子临朝,亦可如此光明正大,功在千秋!”一些较为开明的年轻文士开始私下议论。

“是啊,若论功业,邓太后绝不逊于任何贤相!其支持蔡伦造纸、特征张衡制器、命许慎著《说文解字》,此乃泽被万世之文教功业啊!”

“更重要的是其德!约束外戚,明辨冤狱,此乃为政者之楷模,何必拘泥于男女?”

当然,保守的声音依然强大:“牝鸡司晨,终非正道!邓绥虽贤,然长期摄政,终致安帝不满,岂非印证了女主专政终究有违阴阳?”

“正是!且她以太后之尊,久不还政,岂非亦有贪权之嫌?”

然而,争论的焦点已经从“女子能否执政”的部分转向了“如何执政才是贤明”的层面,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思想跃进。

对女性群体的冲击更是前所未有。

邓绥不仅有权,还有德、有才、有誉!她通过读书明理,凭借超凡的政治智慧和务实的政绩赢得了天下人的敬重,这为无数身处深闺的女子指明了一条看似更“光明正大”的路径。

苏清荷在闺房中,将邓绥视为新的偶像和人生目标。

她不再仅仅满足于暗中打理账目、为自己谋划婚姻,而是开始央求父亲,允许她更系统地阅读史书和策论,甚至开始留意朝中那些有才学、有潜力的年轻寒门官员,思考着未来是否有可能,像邓绥与班昭那样,拥有亦师亦友的智囊和支持者。

邓绥让她看到,女子的才华和智慧,完全可以应用于治国平天下的广阔天地,而不仅仅是后宅的方寸之地。

市井巷陌,茶余饭后的谈资也变了。

“听说了吗?那位邓太后,自己穿粗布衣服,却把国库的钱粮都拿去救济灾民呢!”

“可不是嘛,还说她断案如神,亲自去牢里查案,给冤屈的人平反呢!”

“要是咱们大旻也能出这么一位贤德的……唉,这日子或许就能好过点了吧?”

一种微妙的期待,开始在民间,尤其是在生活困苦的百姓中滋生。他们不关心权力归谁,只关心谁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而邓绥的故事,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救世主”的想象。

天幕的三次展示,如同三级递进的阶梯,一步步撬动了大旻王朝根深蒂固的观念。

从宣太后的“非常之功可用非常手段”,到吕后的“权力极致下的残酷与复杂”,再到邓绥的“贤明执政的可实现路径”,每一次都更深入,更具体,也更具有颠覆性。

天空的光幕彻底沉寂下来,但大旻王朝的人心,已被彻底点燃。

变革的思潮不再仅仅是暗流,而是逐渐形成了清晰的漩涡和方向。

接下来,这艘巨轮将驶向何方,取决于船上每一个人,在消化了这三次“天启”后,将做出怎样的选择。

而所有人都预感到,下一次天幕再开,带来的或许将是最终极的启示,或是……最终极的风暴。

上一章 第六章 邓绥 我在现代给古人直播!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八章 冯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