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城回来后,生活似乎又回到了原有的轨道。苏晓继续着她忙碌而充实的大学生活,凌霜也重新投入到她的项目中。那趟归乡之旅像一场深沉的梦,醒来后痕迹犹在,却已融入日常的肌理,让彼此的联系更加坚韧。
然而,平静的水面下,偶尔也会泛起意想不到的涟漪。
苏晓因为成绩优异,性格开朗,很快在系里崭露头角。她参加的一个学术小组需要完成一个颇具挑战性的课题,组长是一位名叫周彦的学长。周彦能力出众,待人温和,在小组讨论中总能提出建设性意见,对苏晓也颇为照顾,经常主动与她探讨问题。
起初,苏晓只觉得是正常的学术交流,并未多想。她甚至会在和凌霜视频时,偶尔提起“周彦学长思路很清晰,帮了我们小组不少忙”。
凌霜在屏幕那头,通常只是淡淡地“嗯”一声,或者就课题本身给出一些更犀利的视角,从不对此人多做评价。
直到一次,苏晓所在的团队在校内比赛中获奖,小组决定聚餐庆祝。聚餐结束后,周彦以顺路为由,坚持要送苏晓回宿舍。路上,他状似无意地聊起未来的规划,言语间透露出对苏晓的欣赏,甚至隐晦地提到了自己打算出国深造,并暗示如果苏晓有兴趣,可以“一起努力”。
苏晓不傻,隐约察觉到了对方超出学长学妹范畴的好意。她礼貌而明确地表示自己已有稳定的伴侣,并且目前的规划重心在国内。周彦表现得很有风度,立刻转移了话题,但气氛难免有些微妙的尴尬。
这件事苏晓并没打算特意告诉凌霜,觉得只是个小插曲。然而,在接下来的视频通话中,当她例行公事般提到“今晚小组聚餐庆祝获奖”时,凌霜却罕见地追问了一句:
“有哪些人?”
苏晓报了几个名字,包括周彦。
凌霜沉默了片刻,手指在桌面上无意识地敲了敲,然后语气平淡地抛出一句:“据我观察,他在先前项目中的数据建模部分,存在基础性逻辑漏洞,导致结论可信度存疑。”
苏晓愣了一下,差点没反应过来。这话题跳转得太突兀,而且……周彦那个项目都过去好久了,凌霜怎么会突然提起?还如此精准地指出了问题?
她看着屏幕里凌霜那张没什么表情的脸,忽然福至心灵,一个不可思议的念头冒了出来——凌霜该不会是在……吃醋?
这个想法让苏晓心里有点想笑,又有点难以言喻的甜。她故意逗她:“是吗?我没太注意诶。不过周彦学长人挺好的,这次比赛也多亏了他……”
她的话没说完,就敏锐地捕捉到凌霜的眉头几不可察地蹙了一下,虽然很快又恢复了平静。
“人际关系的‘好’与专业能力的‘可靠’是两个独立维度,评估时应避免混淆。”凌霜的声音依旧冷静,像在阐述一个学术观点,但苏晓却从中听出了一丝强装的镇定和……别扭?
苏晓忍着笑,继续添柴加火:“知道啦,凌老师!不过我觉得他人确实不错,挺照顾大家的……”
“你的时间有限,应优先分配给效率更高的合作对象。”凌霜打断她,语气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生硬,“比如你们组的李薇,她的文献综述能力更扎实。”
苏晓终于忍不住,“噗嗤”一声笑了出来。她凑近屏幕,看着凌霜那双试图保持冷静却泄露出一丝懊恼的眼睛,促狭地问:“凌霜,你是在担心什么吗?”
凌霜显然没料到苏晓会直接点破,耳根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泛起了淡淡的粉色。她移开视线,避开苏晓探究的目光,生硬地转移话题:“下周你的期中论文提纲发我看看。不早了,休息吧。”
说完,几乎有些仓促地挂断了视频。
看着瞬间暗下去的屏幕,苏晓抱着手机,笑得肩膀直抖。她几乎能想象出凌霜在屏幕那头,因为自己罕见的口是心非被戳穿而窘迫的样子。
原来,冷静理智如凌霜,也会因为别人对她的一点示好而感到不安。这种不安不是源于不信任,而是源于在乎。
坐标似乎出现了一丝微小的偏离,但引力却因此变得更加清晰和强大。苏晓心里甜丝丝的,像偷吃了一整罐蜂蜜。她发现,她有点喜欢凌霜这样笨拙的、带着点占有欲的在意。
这让她感觉到,自己在她那颗以理性构筑的星球上,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