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镰仓回来的第二周,陈望舒的小说修改进入关键阶段。琉璃每天在图书馆帮他整理资料,查阅历史文献,甚至亲手绘制了小说场景的示意图。
这天下午,他们正在核对小说中出现的传统工艺细节,图书馆的门被猛地推开。一位穿着香奈儿套装的中年女士站在门口,锐利的目光直接锁定琉璃。
"琉璃,这位是?"月岛夫人的声音像冰刀划过玻璃。
琉璃明显僵住了,快速写道:「母亲大人,这位是陈望舒先生,是图书馆的常客,正在写小说的中国作家。」
月岛夫人的眼神瞬间结冰:"中国人?琉璃,你应该记得我们家的规矩。"
陈望舒礼貌地行礼:"月岛夫人,您好。"
月岛夫人完全无视他的问候,直接对琉璃说:"马上跟我回家。你祖父要见你。"
琉璃求助地看向陈望舒,最终还是跟着母亲离开了。临走前,她悄悄塞给陈望舒一张纸条:
「对不起,请给我一点时间。祖父月岛宗一郎是国文学家,他对中国...有很深的偏见。」
陈望舒独自在图书馆坐到闭馆。整理东西时,他发现琉璃遗落了一本笔记。翻开的内页上写满了"月岛家训",其中一条被反复圈出:"严禁与中国人往来"。
旁边有琉璃的批注:"偏见不该代代相传。"
那天晚上,陈望舒收到琉璃的邮件:
「望舒,事情比想象中复杂。祖父的偏见源于战前的一段往事。他的挚友在战争中死于中国,从此他禁止家族成员与任何中国人接触。母亲说,如果祖父知道我们的关系,可能会把我送去英国的姑姑家。」
陈望舒立即回复:「需要我做什么?」
半小时后,琉璃回复:「祖父想见你。明天下午三点,在我家。请做好准备。另外,请找到《东海遗珠》第47页。」
陈望舒急忙翻开祖父留下的古籍。第47页记载着一段往事:1936年,陈家的商船在琉球海域救起一名遇险的日本学者。那位学者姓月岛。
他继续翻阅,在书本夹层中发现一封信。泛黄的信纸上,月岛宗一郎用流畅的汉字写道:"明远兄,救命之恩,没齿难忘。愿中日永不再战,子孙世代友好。"
日期是1937年春天,卢沟桥事变前三个月。
陈望舒把信小心收好,明白明天要面对的不仅是一场考验,更是一次打破偏见的机会。
深夜,他收到琉璃的第二封邮件:
「不管发生什么,请记住:我的选择不会改变。文字让我遇见你,这份感情值得我用一切守护。」
窗外,东京塔在夜色中明亮如炬。陈望舒想起琉璃说过的话:"有些光,能照亮最深的黑暗。"
明天,他们就要一起点亮那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