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现代小说 > 他似藏心玉
本书标签: 现代  双向暗恋  大学校园   

第七章

他似藏心玉

小学三年级的教室风扇吱呀转动,林小诺把自动铅笔按得咔嗒响。前排两个女生正在比较新买的文具盒,镶着水钻的盒盖在阳光下不断折射出刺眼的光斑。

  "我妈妈说这个要两百块!"

  "我的更贵,是日本进口的!"

  林小诺低头继续画她的思维导图。昨晚爸爸刚教她这个概念,现在她把班上的同学分成三类:炫耀型(寻求关注)、附和型(害怕孤立)、沉默型(包括她自己)。铅笔尖在"炫耀型"旁边画了个小叉——这是她和爸爸之间的秘密符号,代表"虚浮的事物"。

  放学铃响时,林小诺总是最后一个收拾书包。她有一套固定流程:先按科目排列课本(语文在上,数学在下),再把铅笔盒放进左侧夹层,最后检查三遍抽屉确保没有遗漏。这个习惯源于一年级时某个男生曾偷偷翻看她记满心事的笔记本。

  "小诺!"奶奶的身影出现在校门口梧桐树下,老花镜链子随着招手动作轻轻摇晃,"今天有荔枝哟。"

  铝制饭盒里躺着五颗剥好的荔枝,晶莹剔透得像小月亮。这是她们之间的仪式——每天放学后的水果盲盒,有时是切成兔子形状的苹果,有时是串成项链的枇杷。

  “奶奶...”

  回家的路要经过七个路灯杆。林小诺今天在第四根杆子下发现一只死去的知了。她蹲下来,用冰棍棒轻轻拨弄它的翅膀,想起上周自然科学课学的生命周期图。

  "它会在另一维度获得新生。"奶奶用蒲扇遮住知了尸体,"就像你爸爸写的那些故事里的角色。"

  爸爸的书房永远飘着檀香扇的气味。林小诺把书包挂在门后钩子上时,看见书桌上摊开的稿纸写满了红色批注。那是省报文艺版的连载小说,主角是个能听懂植物说话的女孩——原型是五岁时把耳朵贴在树干上整整一下午的林小诺。

  "今天思维导图实践得如何?"爸爸从档案袋里抬起头,眼镜链和奶奶的是同款银质。

  林小诺从书包掏出那页被揉皱又抚平的纸。爸爸看完轻笑出声,在"沉默型"旁边添了第四类:"观察者型(未来作家储备)",就像他总在批注里写的那样。

  晚饭后有三件固定事项:作业、书法练习、今日见闻记录。当林小诺在方格本上写下"荔枝很甜,但张美玲的炫耀毫无营养价值"时,爸爸的钢笔在"价值"二字上画了个圈,批注道:"可考虑文学化处理"

  八点三十分,书房的老座钟敲响。爸爸合上稿件,从博古架取下藤编棋盒。这是他们雷打不动的"魔法一小时"——周一五子棋,周二书法临摹,周三庭院网球,周四物品制作,周五自由活动。今天周三,但天气预报说傍晚有雨。

  "改打室内乒乓球?"爸爸晃了晃那块贴着"1978年全省教师联赛亚军"的老球拍。

  林小诺摇头,从壁橱取出笔墨纸砚。她最近迷上了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尤其喜欢"观"字最后一捺的顿挫感。爸爸研墨时哼着《牡丹亭》,墨块与砚台摩擦发出细碎的沙沙声,像春蚕啃食桑叶。

  写到第七遍"观"字时,雨点开始敲打窗棂。林小诺突然问:"为什么其他小朋友不觉得炫耀很无聊?"

  爸爸的毛笔悬在半空,墨汁滴在宣纸上晕开成乌云状。"因为他们还没找到比物质更有趣的东西。"他指着那个晕染的墨点,"就像你现在看到的不是污渍,而是雨云。"

  当晚的见闻记录里,林小诺写道:"今天下了一场墨汁味的雨。张美玲的文具盒在雨中溶化了,变成一只会讲故事的金鱼。"第二天早上,她在枕头下发现这张纸被爸爸用回形针别了朵晒干的茉莉花。

  混沌,天上散落了好多纸张...

  高中教学楼的天台门常年上锁,但林小诺知道后勤处的张阿姨总把钥匙挂在第三格抽屉。每周二下午社团活动时间,她会溜上来,坐在水箱阴影处写观察日记。

  从这里能看到整个操场。篮球队长周毅正在教女生们三步上篮,他的笑声像打翻的玻璃弹珠一样四处蹦跳。林小诺在笔记本上写:"群体求偶行为展示,雄性通过运动能力吸引雌性注意。"这是爸爸教她的田野调查法。

  "原来你在这!"周婷菲突然推开铁门,校服裙摆沾着美术社的颜料,"物理老师找你半天了!"

  林小诺合上笔记本的速度太快,纸张发出清脆的"啪"声。上周的市级作文竞赛,她写的《蜂窝》获得特等奖,校长希望她在晨会上朗读。文章描述教室如何像蜂巢,每个人都在既定的格子里重复甜蜜而机械的劳动。

  "不去。"她把笔记本塞进书包夹层,"我那天要值日。"

  这是本学期第三次拒绝公开露面。周婷菲翻了个白眼:"你知道多少女生羡慕你能和学生会主席同台吗?"

  林小诺当然知道。获奖通知贴出那天,她的课桌里突然多了三封匿名信。其中一封用荧光笔写着"求交往",还画满爱心;另外两封则骂她"装清高"。她把它们全扔进垃圾分类箱的"其他垃圾"格,就像爸爸处理那些退稿信一样。

  放学后的公交站台挤满穿同样校服的学生。林小诺站在最边缘,用《存在与虚无》挡住脸。书页间夹着上周收到的第四封情书,来自高三某个学长。这次不是匿名,但她依然不打算回应——自从初二那个男生偷拍她笔记本后,她就对"喜欢"这个词过敏。

  118路公交车进站时,林小诺习惯性看向第三扇车窗。那里本该有个穿白衬衫的身影,但今天空空如也。她松了口气,又莫名失落。自从三个月前发现陆恩珩也坐这班车,每次"偶遇"都让她既期待又恐惧。

  "同学,你东西掉了。"

  一个陌生男生拦住她,手里举着熟悉的笔记本。林小诺瞬间血液凝固——那是她的天台观察日记!

  她夺回本子就跑,连刷两次公交卡都没发现。直到在最后一排坐下,才发现手心被指甲掐出四个月牙形的红痕。本子扉页被翻开过,那页写着对陆恩珩的观察:"他转笔时小拇指会微微翘起,像在给空气签名。"

  当晚的书房,爸爸听完她的讲述后,从樟木箱里取出本皮面笔记本。"我中学时也这样。"他翻开泛黄的纸页,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对各类人物的观察,"后来这些成了我的小说素材。"

  林小诺抚过那些褪色的钢笔字迹。在"穿蓝旗袍的语文老师"那页,爸爸批注:"此人物可发展为《城南旧事》式叙事者。"

  "可是有人会偷看..."她摩挲着今天被翻过的本子边缘。

  爸爸的钢笔在指间转了一圈——这个动作莫名让林小诺想起陆恩珩转笔的样子。"那就把真实想法写成他们看不懂的密码。"他在稿纸上写下"今天天气如何",然后在这行字下面画了排莫尔斯电码。

  第二天开始,林小诺的观察日记多了加密部分。她用图书馆分类号代替同学名字,把对陆恩珩的描写伪装成文学评论。周婷菲偶然看到后大笑:"你这写的什么天书?"

  但没人知道,在校刊编辑部角落的投稿箱里,每隔两周就会出现一篇署名"LY"的散文。那些被加密的观察,最终变成《白衬衫与公交车站》里"他的袖口总沾着蓝色墨水,像随身携带一小片海洋"这样的句子。

  毕业前最后一个月,林小诺在天台水箱后面发现一个铁盒。里面整齐码着七颗玻璃珠,每颗里面都封着纸条。最大那颗拆开后,露出她半年前在校刊上发表的小诗《窗格与光影》的剪报。

  她没有拿走任何一颗,只是把铁盒放回原处,在旁边放了朵干枯的茉莉花——就像爸爸常做的那样。当天晚上,她在加密日记里写下:"有些星星就该永远藏在抽屉里。"

  ...

  天蒙蒙亮,小诺从梦中醒来,恍惚间梦见了童年时期的父亲和奶奶

  (如果时间可以慢一点,该有多好啊)

上一章 第六章 他似藏心玉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