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头撅着嘴不乐意,梁荷花掏出块桂花糕哄他:
“乖,吃块糕,二姨给你讲戏文里的故事,比搭戏台子好看。”
小石头这才消停,捧着桂花糕小口啃起来。
梁老娘往灶房走:
“我去把这黄瓜切了,拌个凉菜,等会儿带去周姐夫家,人多,多道菜也热闹。”
梁兰花赶紧跟过去帮忙,婆媳俩在灶房里忙活起来,切菜声、说话声混在一起,透着股烟火气。
梁荷花凑到李月娥身边,压低声音道:
“三妹夫家今年麦子收成好,刚才听大山说要送些给咱们,你说咱回点啥好?我看他家石头缺件新褂子,不如我扯块布,给孩子做一件?”
李月娥道:
“这主意好,我那儿还有些去年攒的棉花,到时候絮进去,厚实暖和。再说了,大姐有了身孕,往后用钱的地方多,咱们做亲戚的,能帮衬就帮衬点。”
正说着,院门外又热闹起来,原来是梁菊花的婆婆周大娘来了,手里挎着个篮子,进门就喊:
“亲家母,我给孩子们送些果子来,刚从镇上买的,甜着呢。”
梁老娘迎出去:
“你咋跑来了?家里那么多事,不用惦记孩子们。”
周大娘笑着往屋里走:
“刚瞅见大山和竹桦去帮忙,知道你们在这儿,就过来瞧瞧。菊花那丫头孕吐刚好些,我让她在屋里歇着,自己过来打个招呼。对了,兰花,你大姐说想吃你做的酸豆角,你下午有空做些不?”
梁兰花从灶房探出头:
“有空,等会儿回去就做,做好了给大姐送去。”
周大娘笑得合不拢嘴:
“那就多谢你了,这丫头,怀了孕嘴刁得很,就惦记着你做的菜。”
屋里的孩子们听见有果子,都围了过来。
周大娘打开篮子,里面是些苹果、梨,还有一串亮晶晶的葡萄。
小石头踮着脚够,周大娘拿起个最大的苹果塞给他:
“拿着吃,不够大娘再去买。”
一时间,屋里又热闹起来。
………
而古芸萩这边呢!
古芸萩跟着苏喻馨在周从家院里找了个角落坐下。
桌上摆着瓜子、花生,还有几块油糕,是刚出锅的,冒着热气。
苏喻馨拿起一块递给她:
“尝尝,这是菊花她娘亲手炸的,比镇上卖的还香。”
古芸萩接过来咬了一口,外皮酥脆,内里软糯,甜而不腻,她点头道:
“真好吃,婶子手艺真好。”
旁边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听见了,搭话道:
“可不是嘛,老梁家的媳妇们个个手巧,兰花会做酱菜,荷花蒸的馒头暄软,菊花这炸糕更是一绝,以前村里过事都要请她去掌勺呢。”
苏喻馨笑着应和:
“都是庄稼人,谈不上啥手艺,就是实在。”
又转向古芸萩。
“这是村东头的三奶奶,看着菊花长大的。”
古芸萩连忙起身问好:
“三奶奶好。”
三奶奶摆摆手:
“姑娘客气啥,坐下吃。听兰花说你是外地来的?在这儿住得惯不?”
“住得惯,大家都对我挺好的。”
古芸萩笑着说,心里确实暖烘烘的,这村里的人虽然朴实,却都带着真心。
正说着,周从端着茶壶过来添水,看见她们聊天,笑着说:
“伯母,三奶奶,芸萩姑娘,屋里备了些新沏的茶,要不要挪到里屋坐?外面太阳有点晒。”
三奶奶摆摆手:
“不用不用,院里敞亮,凉快。倒是你,别光忙着招呼我们,快去看看你那些同窗来了没,听说县太爷都要派人来道贺呢。”
周从眼里闪过一丝局促,挠了挠头:
“就是个谢师宴,哪敢惊动太爷,许是旁人瞎传的。”
话虽这么说,嘴角却忍不住往上扬。
古芸萩看着他这模样,心里觉得好笑,刚中举的读书人,大概还没习惯这般热闹的场面。
她低头剥着花生,忽然听见有人喊自己的名字。
抬头一看,是梁菊花扶着腰走过来,身后跟着个穿绿布衫的姑娘。
“芸萩姑娘,给你介绍下,这是我娘家的表妹,叫春桃,刚从邻县过来。”
梁菊花笑着说,手一直护着肚子。
“春桃,这就是我跟你说的那位福星姑娘,我能有这孩子,还多亏了她呢。”
春桃约莫十六七岁,梳着双丫髻,眼睛圆圆的,看着古芸萩好奇道:
“姐姐就是能带来福气的人?我听表姐说,你一祝福,她就不恶心了?”
古芸萩被说得有些不好意思,摆手道:
“都是巧合,是大姐自己身子底子好。”
梁菊花却坚持道:
“可不是巧合,前儿个我还吐得厉害,听了你这话,立马就舒坦了。春桃,你快跟芸萩姑娘多聊聊,沾沾福气,你娘不是一直盼着你能找个好婆家吗?”
春桃脸“腾”地红了,跺了跺脚:
“表姐你说啥呢!”
转身就往人群里钻,逗得梁菊花直笑。
“你这表妹,还挺害羞。”
苏喻馨看着春桃的背影笑道。
“小姑娘家脸皮薄。”
梁菊花挨着苏喻馨坐下,轻轻揉着腰。
“说起来,芸萩姑娘,你家乡在哪儿?家里还有啥人?”
古芸萩手里的动作顿了顿,她总不能说自己是穿越来的,含糊道:
“家乡在南边,家里……没什么人了,才想着出来走走。”
梁菊花看出她不想多提,也没追问,叹了口气:
“也是个苦命的孩子,以后就在这儿住着,把这儿当自己家。”
“嗯,谢谢大姐。”
古芸萩心里一暖,低头把剥好的花生仁放在桌上,推到梁菊花面前。
“您吃点这个,垫垫肚子。”
梁菊花笑着捏了一颗放进嘴里:
“还是你细心。对了,待会儿开席,有你爱吃的糖醋鱼,是周从特意让人去河里钓的新鲜鱼,知道你是外乡人,可能吃不惯咱们这的粗粮。”
“不用这么麻烦的,我不挑嘴。”
古芸萩连忙说,她其实觉得窝窝头就着咸菜挺香的,比以前在城里吃的那些精细点心还对胃口。
正说着,院里忽然一阵热闹,有人喊:
“县太爷的文书到了!”
大家都往门口涌,想看看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