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词圣柳永:千古词宗系统助我逆天改命
本书标签: 古代  历史穿越  系统 

保守派攻讦,旧事重提讽出身

词圣柳永:千古词宗系统助我逆天改命

馆阁校勘的职司设在崇文院内,庭院深深,古木参天,弥漫着书卷与墨香。柳永的廨舍不大,临窗便可望见太清楼的飞檐。他上任首日,便依制前往拜见顶头上司——直史馆、知制诰,**王拱辰**。

王拱辰的堂屋宽敞明亮,他端坐案后,并未起身,只抬了抬眼皮,打量着恭敬行礼的柳永。

“柳校勘,”他声音平淡,听不出喜怒,“听闻你昨日在朝堂之上,高论‘俯身田间’‘俚语歌谣’,颇得圣心?”

“下官只是据实奏对,不敢妄言。”柳永垂首应答。

“据实?”王拱辰轻笑一声,放下手中的笔,“你以词曲获宠于勾栏,以奇技淫巧邀名于乡野,如今竟登堂入室,论起国家大事来了。这崇文院,乃是著述典章、涵养士大夫气节之地,望你好自为之,莫要将那些市井习气带入其中。”

这话已是极重的羞辱,直指柳永过去的“浪子”身份和出身。柳永面色不变,只平静道:“王直馆教诲的是。下官必当谨守本分,潜心向学。”

王拱辰见他如此沉得住气,眼中闪过一丝意外,随即挥了挥手:“下去吧。《地理志》前朝卷帙有待校勘,你既精于地方实务,便从《漕运纪略》入手吧。”

“下官领命。”

退出堂屋,柳永目光微冷。王拱辰将他打发去校勘《漕运纪略》,看似专业对口,实则这卷书浩繁复杂,涉及前朝乃至本朝无数利益纠葛,是个极易出错的烫手山芋。而且,这也确实是他想查的方向。

接下来的几日,柳永埋首于故纸堆中。崇文院的藏书浩瀚如海,他凭借系统辅助的【过目不忘】临时技能,以及自身扎实的地方见闻,校勘进度颇快。但他真正的目的,是寻找与“永丰号”、特殊批文、以及精铁流向相关的蛛丝马迹。

这日午后,他正在核对一份前朝关于淮南漕运的档案,忽闻窗外传来几个修撰、校理的议论声,声音不大,却恰好能让他听见。

“……不过是个倚红偎翠的曲子词人,侥幸得了圣眷,便敢妄议朝政……”

“听说昨日晏相公府上诗会,有人以‘奉旨填词’作对,满座皆笑……”

“王直馆让他校《漕运纪略》,怕是存了考较之心,看他能弄出什么花样……”

柳永握笔的手紧了紧,随即又缓缓松开。他早已料到会面临这些。他提笔,在正在校勘的文稿旁,写下一条清晰的注释,指出原文中一处关于漕粮折换率的明显错误,并附上了自己在江阴军查到的实际数据作为佐证。

傍晚散值时分,柳永在院中遇见了另一位馆阁校勘,**曾公亮**。曾公亮年纪稍长,为人沉稳,是朝中少数专注于实务技术的官员。

“柳兄,”曾公亮低声唤住他,目光扫过四周无人,才道,“莫要在意那些闲言碎语。你在丹徒、江阴所做之事,务实利民,下官……是佩服的。”

柳永心中一暖,拱手道:“曾兄过誉,愧不敢当。”

“《漕运纪略》牵涉甚广,尤其本朝部分,需格外谨慎。”曾公亮意味深长地提醒了一句,随即岔开话题,“对了,柳兄精于格物,可对水利器械有所涉猎?近日汴河一段堤岸……”

二人就水利之事交谈片刻,柳永凭借系统知识和实地经验,提出了几点见解,令曾公亮眼中异彩连连。

“柳兄大才,果真名不虚传!”曾公亮赞叹,“明日若有暇,可否详谈?”

与曾公亮分别后,柳永心情稍缓。看来在这保守势力盘踞的馆阁之中,也并非全是敌人。

他回到廨舍,准备收拾东西离开,目光却落在案头那本方被送来的、最新的《时务策论选集》上。他随手翻开,看到里面收录了多篇反对“新政”的雄文,作者皆是台谏清流,文辞犀利,引经据典,将“变更祖宗法度”斥为祸国之源。

其中一篇,更是含沙射影地提到“有出身微贱者,假托民意,妄图淆乱朝纲”,虽未点名,但指向性极其明显。

柳永合上书卷,嘴角泛起一丝冷意。这些攻讦,在他意料之中。他们攻击他的出身,攻击他的过往,无非是想从根本上否定他建言献策的资格。

然而,他们越是这样,反而越坚定了他的信念——这个陈腐的、只看重出身与清议的体系,确实需要一场变革。

【系统】提示出现:

【触发挑战:士林非议】

【要求:在保守派攻讦下站稳脚跟,并有效推进工作】

【奖励:逆命值+100,韧性大幅提升】

走出崇文院,暮色已深。柳永没有直接回驿馆,而是信步来到御街附近的一家书肆。他记得谢玉英提过,这家书肆是她暗中联络的点之一。

他在书架前流连片刻,看似随意地抽出一本《乐府诗集》,在其中一页,用指甲轻轻划了一个特殊的符号。

做完这一切,他若无其事地离开书肆,融入汴京川流不息的人潮中。

保守派的攻讦只是序幕,真正的风雨,恐怕还在后头。但他已不再是那个只能“奉旨填词”的柳三变。如今的他,有实绩,有盟友,更有必须要去完成的使命。

这馆阁之争,他接下了。#**第68章:保守派攻讦,旧事重提讽出身**

馆阁校勘的职司设在崇文院内,庭院深深,古木参天,弥漫着书卷与墨香。柳永的廨舍不大,临窗便可望见太清楼的飞檐。他上任首日,便依制前往拜见顶头上司——直史馆、知制诰,**王拱辰**。

王拱辰的堂屋宽敞明亮,他端坐案后,并未起身,只抬了抬眼皮,打量着恭敬行礼的柳永。

“柳校勘,”他声音平淡,听不出喜怒,“听闻你昨日在朝堂之上,高论‘俯身田间’‘俚语歌谣’,颇得圣心?”

“下官只是据实奏对,不敢妄言。”柳永垂首应答。

“据实?”王拱辰轻笑一声,放下手中的笔,“你以词曲获宠于勾栏,以奇技淫巧邀名于乡野,如今竟登堂入室,论起国家大事来了。这崇文院,乃是著述典章、涵养士大夫气节之地,望你好自为之,莫要将那些市井习气带入其中。”

这话已是极重的羞辱,直指柳永过去的“浪子”身份和出身。柳永面色不变,只平静道:“王直馆教诲的是。下官必当谨守本分,潜心向学。”

王拱辰见他如此沉得住气,眼中闪过一丝意外,随即挥了挥手:“下去吧。《地理志》前朝卷帙有待校勘,你既精于地方实务,便从《漕运纪略》入手吧。”

“下官领命。”

退出堂屋,柳永目光微冷。王拱辰将他打发去校勘《漕运纪略》,看似专业对口,实则这卷书浩繁复杂,涉及前朝乃至本朝无数利益纠葛,是个极易出错的烫手山芋。而且,这也确实是他想查的方向。

接下来的几日,柳永埋首于故纸堆中。崇文院的藏书浩瀚如海,他凭借系统辅助的【过目不忘】临时技能,以及自身扎实的地方见闻,校勘进度颇快。但他真正的目的,是寻找与“永丰号”、特殊批文、以及精铁流向相关的蛛丝马迹。

这日午后,他正在核对一份前朝关于淮南漕运的档案,忽闻窗外传来几个修撰、校理的议论声,声音不大,却恰好能让他听见。

“……不过是个倚红偎翠的曲子词人,侥幸得了圣眷,便敢妄议朝政……”

“听说昨日晏相公府上诗会,有人以‘奉旨填词’作对,满座皆笑……”

“王直馆让他校《漕运纪略》,怕是存了考较之心,看他能弄出什么花样……”

柳永握笔的手紧了紧,随即又缓缓松开。他早已料到会面临这些。他提笔,在正在校勘的文稿旁,写下一条清晰的注释,指出原文中一处关于漕粮折换率的明显错误,并附上了自己在江阴军查到的实际数据作为佐证。

傍晚散值时分,柳永在院中遇见了另一位馆阁校勘,**曾公亮**。曾公亮年纪稍长,为人沉稳,是朝中少数专注于实务技术的官员。

“柳兄,”曾公亮低声唤住他,目光扫过四周无人,才道,“莫要在意那些闲言碎语。你在丹徒、江阴所做之事,务实利民,下官……是佩服的。”

柳永心中一暖,拱手道:“曾兄过誉,愧不敢当。”

“《漕运纪略》牵涉甚广,尤其本朝部分,需格外谨慎。”曾公亮意味深长地提醒了一句,随即岔开话题,“对了,柳兄精于格物,可对水利器械有所涉猎?近日汴河一段堤岸……”

二人就水利之事交谈片刻,柳永凭借系统知识和实地经验,提出了几点见解,令曾公亮眼中异彩连连。

“柳兄大才,果真名不虚传!”曾公亮赞叹,“明日若有暇,可否详谈?”

与曾公亮分别后,柳永心情稍缓。看来在这保守势力盘踞的馆阁之中,也并非全是敌人。

他回到廨舍,准备收拾东西离开,目光却落在案头那本方被送来的、最新的《时务策论选集》上。他随手翻开,看到里面收录了多篇反对“新政”的雄文,作者皆是台谏清流,文辞犀利,引经据典,将“变更祖宗法度”斥为祸国之源。

其中一篇,更是含沙射影地提到“有出身微贱者,假托民意,妄图淆乱朝纲”,虽未点名,但指向性极其明显。

柳永合上书卷,嘴角泛起一丝冷意。这些攻讦,在他意料之中。他们攻击他的出身,攻击他的过往,无非是想从根本上否定他建言献策的资格。

然而,他们越是这样,反而越坚定了他的信念——这个陈腐的、只看重出身与清议的体系,确实需要一场变革。

【系统】提示出现:

【触发挑战:士林非议】

【要求:在保守派攻讦下站稳脚跟,并有效推进工作】

【奖励:逆命值+100,韧性大幅提升】

走出崇文院,暮色已深。柳永没有直接回驿馆,而是信步来到御街附近的一家书肆。他记得谢玉英提过,这家书肆是她暗中联络的点之一。

他在书架前流连片刻,看似随意地抽出一本《乐府诗集》,在其中一页,用指甲轻轻划了一个特殊的符号。

做完这一切,他若无其事地离开书肆,融入汴京川流不息的人潮中。

保守派的攻讦只是序幕,真正的风雨,恐怕还在后头。但他已不再是那个只能“奉旨填词”的柳三变。如今的他,有实绩,有盟友,更有必须要去完成的使命。

这馆阁之争,他接下了。

上一章 馆阁任新职,波澜暗中生 词圣柳永:千古词宗系统助我逆天改命最新章节 下一章 朝会激辩,出身岂定贤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