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动漫同人小说 > 未寄的梧桐信
本书标签: 动漫同人 

灵魂的共鸣

未寄的梧桐信

初冬的阳光透过图书馆巨大的玻璃窗,在地板上投下格子状的光斑。沈夕桐抱着一本《纳兰词》坐在靠窗的位置,指尖拂过“人生若只如初见”那句,墨香混着旧纸张的气息,让人心安。

“在看纳兰容若?”一个熟悉的声音在身边响起,带着点笑意。

沈夕桐抬头,看到周砚手里拿着本《苏轼词选》,正弯腰看着她的书。他今天穿了件米白色的毛衣,少了几分衬衫的正式,多了些温润的书卷气。

“嗯,”她往旁边挪了挪,给他让出位置,“觉得他的词里总带着种说不出的怅惘,像冬天的湖面,看着平静,底下却结着冰。”

周砚坐下,把书放在桌上,翻开夹着书签的一页:“我更喜欢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再难的事,到他笔下都带着股豁达的劲儿。”

“那是因为你没看他写‘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时候,”沈夕桐笑着指了指他的书,“照样哭得肝肠寸断。”

周砚愣了愣,随即笑起来:“还真是。看来再豁达的人,也有绕不过去的坎。”他的目光落在她的书上,“你喜欢这种细腻的文字?”

“嗯,”沈夕桐点点头,“觉得每个字都像被揉碎了的心事,读着读着,就像看到了自己。”

“比如这句?”周砚指着“当时只道是寻常”,语气轻了些。

沈夕桐的指尖顿了顿。这句词她看了无数遍,每次都想起初中时和江岫白在课间抢零食的日子,那时觉得寻常的吵闹,如今都成了回不去的珍贵。

“以前总觉得日子还长,很多事不用急着做,”她轻声说,“后来才发现,有些瞬间错过了,就是一辈子。”

周砚没有追问,只是翻开自己的书,指着“逝者如斯夫,而未尝往也”那句:“苏轼说江水看起来在流,其实始终是那片水。或许那些‘寻常’也一样,没消失,只是换了种方式存在——比如变成回忆,变成让你成长的东西。”

沈夕桐看着他认真的侧脸,忽然觉得心里那片结着冰的湖面,好像有了丝松动的暖意。周砚总能用他特有的方式,把沉重的话题变得轻盈,像用指尖轻轻拨开迷雾,让人看到后面的光。

“你好像什么都懂,”她忍不住说,“创业的事,音乐的事,连诗词都能说出道理。”

“都是被逼的,”周砚笑了笑,“做项目时要跟各种人打交道,听多了故事,就慢慢学会了怎么理解别人。再说,跟你聊天,总不能什么都不懂,得提前做功课。”

最后那句说得坦诚,沈夕桐的脸颊有点发烫,连忙低下头看书,眼角的余光却看到他在偷偷翻手机,屏幕上是“纳兰容若 经典词句解析”的页面。

原来他说的“做功课”,不是玩笑。

那天下午,两人没再聊诗词,却都在彼此的书页间,找到了种无声的默契。沈夕桐读纳兰时,会想起周砚说的“换种方式存在”;周砚看苏轼时,眼角的笑意里,似乎也藏着对“豁达”的新理解。

闭馆音乐响起时,周砚合上书:“晚上有个文学社的讲座,讲李清照,你想去吗?我有两张票。”

“你怎么什么票都有?”沈夕桐惊讶地看着他。

“上次帮文学社拉了笔赞助,他们送的,”周砚晃了晃手里的票,“本来想自己去,又怕听不懂,正好你在,能给我当解说。”

沈夕桐被他说得笑了:“那我可收费。”

“没问题,”周砚爽快地答应,“今晚食堂的糖醋里脊管够。”

讲座在学术报告厅举行,来的人很多,大多是文学院的学生。沈夕桐和周砚坐在后排,他果然像个认真的学生,手里拿着笔记本,时不时凑过来问她:“‘知否知否’这里,她是不是在赌气?”“‘生当作人杰’这句,是不是跟她后来的遭遇有关?”

沈夕桐低声给他解释,讲李清照前期的明快,后期的悲凉,讲她在战乱中失去丈夫、颠沛流离的故事。周砚听得专注,偶尔会皱起眉,像是在替千年前的那位才女难过。

“太不容易了,”讲座结束后,周砚感慨道,“那么有才华的人,却要经历那么多苦。”

“但她没放弃写词,”沈夕桐说,“哪怕生活再难,也要把心事写下来,这本身就是种勇气。”

周砚看着她,忽然说:“你也一样。”

“我?”

“嗯,”周砚点点头,“遇到那么多事,还能安安静静地弹琴,写歌,读诗词,这也是勇气。”

沈夕桐的心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很少有人会把“勇气”和她联系在一起,他们总觉得她是温柔的,安静的,却不知道这份安静背后,藏着多少咬牙坚持的倔强。

走到食堂门口,周砚忽然停下脚步:“其实我不太懂诗词里的那些典故,但我能感觉到你读它们时的样子,很动人。就像你弹琴的时候,眼睛里有光。”

他的声音很轻,却像落在湖面的石子,在沈夕桐心里漾开一圈圈温柔的涟漪。她看着他眼里的真诚,忽然觉得,懂不懂诗词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愿意懂她眼里的光。

“糖醋里脊,”她转开话题,掩饰心里的悸动,“你说的管够。”

“走着!”周砚笑着抬手,做了个“请”的手势。

食堂里,周砚果然给她打了满满一盘糖醋里脊,自己却没怎么动,只是看着她吃,眼里带着点满足的笑意。沈夕桐被他看得有点不好意思,夹了块最大的放进他碗里:“你也吃。”

周砚愣了愣,随即笑着吃掉,像得到了奖励的孩子。

从食堂出来,夜色已经浓了。周砚送沈夕桐回宿舍,路过图书馆旁的银杏林时,看到地上铺了层金黄的落叶,像条柔软的地毯。

“踩上去肯定很舒服,”沈夕桐忍不住说。

周砚二话不说,拉着她走进林子里。脚下的落叶发出“沙沙”的声响,清脆得像首自然的歌。月光透过光秃秃的树枝洒下来,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

“你看,”周砚指着空中飘落的一片叶子,“像不像你邮票上的梧桐叶?”

沈夕桐抬头,叶子在月光下打着旋儿落下,果然有种相似的温柔。她忽然想起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以前总觉得是悲伤的,此刻却觉得,有月光,有落叶,有身边的人,连萧瑟都变得美好起来。

“周砚,”她停下脚步,认真地看着他,“谢谢你。”

“谢什么?”

“谢谢你愿意听我说这些,”沈夕桐的声音很轻,“诗词,音乐,还有那些说不清楚的心事。”

“我也谢谢你,”周砚看着她的眼睛,月光在他眼里闪着光,“让我知道,除了项目和数据,还有这么多值得用心感受的东西。”

两人站在银杏林里,没有说话,却觉得心里有什么东西在悄悄发芽。那不是突然的心动,而是像慢火熬汤,一点点入味,一点点渗透,最终变成了温润的暖意。

回到宿舍,沈夕桐翻开日记本,在今天的页面上写下:“原来懂,不是什么都知道,而是愿意听你说。”旁边画了片小小的银杏叶,像在呼应周砚指给她看的那片。

书桌上,《纳兰词》和《苏轼词选》并排放在一起,仿佛两个跨越时空的灵魂,在这个初冬的夜晚,找到了奇妙的共鸣。而她和周砚的故事,也像这慢慢铺陈的诗行,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在平淡的相处里,写满了温柔的懂得。

或许,最好的关系就是这样:你读你的诗,我做我的事,却总能在某个瞬间,读懂彼此眼里的光,像弦音遇到了共鸣,自然而然,却动人心弦。

上一章 不宣之于口的靠近 未寄的梧桐信最新章节 下一章 跨年夜的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