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戏院的尘埃仿佛还粘附在呼吸道上,带着陈年脂粉与血腥的混合气味,即使回到阳光充沛的现实世界,那种阴冷粘稠的感觉也久久不散。
温辞将那对残破的点翠头面小心地放入一个铺着软绒的证物袋中。它们安静地躺在桌面上,在日光下闪烁着幽冷的光泽,仿佛两只被凝固了时间的蝴蝶,依旧诉说着一段未尽的冤屈。 alongside 旁边是那块能量似乎消耗大半的蓝色晶体。
沈砚初毫不客气地给自己倒了杯水,一饮而尽,然后瘫在客座椅子上,长长舒了口气:“这次真是……精神污染级别的体验。比跟十个连环杀手聊天还累。” 他揉了揉太阳穴,脸上是显而易见的疲惫。
温辞没有说话,只是用消毒湿巾仔细地擦拭着双手,仿佛要洗去那并不存在的后台尘埃。他的冷静之下,是同样波澜起伏的内心。直面怨魂、经历强制的情感代入、用非科学的方式“净化”异常……这一切都在持续冲击着他建立在实证基础上的世界观。
“那种感觉,”温辞终于开口,声音比平时更低沉,“被另一种情绪强行占据的感觉……很不舒服。”
沈砚初抬眼看他,难得收起了玩笑的神色:“那是‘阈界’最危险的地方之一。它不直接杀你,而是同化你。这次是怨念,下次可能是贪婪,是恐惧……守住本心,比躲开明刀明枪更难。” 他顿了顿,指向那对点翠头面,“不过,收获也不小。这对头面里蕴含的‘灵痕’很特别,偏向于‘洞察’和‘破妄’,尤其是对隐藏的恶意和伪装。对我们接下来可能要面对的东西,或许有帮助。”
“接下来?”温辞敏锐地捕捉到关键词。
沈砚初坐直身体,表情变得严肃:“‘阈界’的标记在加深。经历两个‘档案’后,我们对它的感应会更强,被拉入的频率也可能增加。而且……” 他犹豫了一下,似乎在斟酌用词,“我怀疑,‘阈界’在选择‘档案’时,并非完全随机。它会呼应我们内心深处的某些……波动,或者我们正在接触的东西。”
他拿出手机,点开几张图片推给温辞。图片显示的是一些近期本地新闻的截图:
《多名夜归者声称遭遇“美女问路”,醒来后精神恍惚,财物无损》
《老旧社区频现“完美陌生人”,举止优雅却令人莫名恐惧》
《心理学家提醒:警惕新型群体性癔症可能》
新闻内容看似是些猎奇的社会新闻,但温辞立刻注意到了其中的共同点:都涉及身份不明、外表具有迷惑性、并引发他人深度心理不适的个体。
“这些报道很分散,被当成怪谈或心理问题。”沈砚初敲了敲手机屏幕,“但结合时间点和特征,尤其是那种‘完美却令人恐惧’的描述,让我觉得很不对劲。像是……某种东西在提前‘热身’。”
温辞拿起自己的平板电脑,快速登录学校图书馆的数据库,输入关键词:“画皮”、“民俗记载”、“近期学术研究”。屏幕上立刻弹出大量信息。作为学者,他的检索能力极强。
“《画皮》,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名篇。”温辞一边浏览一边简述,语气如同在课堂上讲解,“核心是恶鬼披上精心绘制的人皮,伪装成美女害人。故事的表层是恐怖,但内核往往被解读为对伪善、对沉迷皮相之美的警示。”
他调出一篇近期民俗学论文的摘要:“有学者提出, ‘画皮’作为一种文化意象,其背后反映的是人类对‘身份认同’、‘表象与本质’的深层焦虑。在当代社会,这种焦虑可能以新的形式呈现……”
就在这时,温辞的电子邮箱提示音响起。他点开一看,是系里秘书群发的通知,关于下周一场跨学科讲座的海报预览。讲座主题是:《现代法证技术对古代悬案的再解读——以几例尘封档案为例》。
海报的背景图,是一张经过技术处理的、略显惊悚的古代人物画像的局部特写。那画像的眼睛部位,处理得极其传神,甚至可以说……过于完美了,完美到给人一种非人的、正在凝视观者的错觉。
温辞和沈砚初的目光同时凝固在那张海报上。
一股难以言喻的寒意,悄然爬上脊背。
“皮相之下……”沈砚初喃喃低语,眼神锐利如刀,“看来,我们的下一个故事,关于‘伪装’。”
仿佛是为了印证他的猜测,温辞办公室的窗户玻璃上,突然传来一声极轻微的刮擦声。像是被风吹起的沙粒,又像是……有人用指甲,轻轻划过。
两人猛地转头望去。
窗外阳光正好,空无一人。
但就在那干净的玻璃上,似乎残留着一丝几乎看不见的、油腻的指印,以及一缕若有若无的、甜腻到令人作呕的……胭脂香气。
与戏院后台的陈旧脂粉味不同,这是一种更鲜活、更刻意、也更危险的香气。
第三张邀请函,已无声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