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读课的铃声余韵刚散,高一(3)班的许漾抱着语文书和备课夹走了进来。她穿米白色小香风外套,领口露着同色系高领毛衣,宽松直筒裤衬得腿型利落,小香风皮鞋踩在地板上,发出轻脆的“嗒嗒”声,班里的目光都落在她身上。
“同学们坐吧。”许漾把书放在讲台,指尖拂过外套金属扣笑了笑,“看大家眼神,是觉得衣服特别?早上出门急随手抓的,倒被你们发现了。”
一阵低笑后,她翻开语文书点向“语文园地一”:“今天讲这个,别觉得简单,里面的知识点很实用。先看‘交流平台’,大家默读两分钟,找一找提到的两种抒情方式,同桌可以小声讨论。”
教室里只剩书页翻动声。许漾踱到过道,晨光里米白色外套泛着柔光。沈赫抠着书角——昨晚预习只记了“抒情”,具体分类早忘了。许漾用鞋尖碰了碰他的椅子:“沈赫,说说两种抒情方式是什么?”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沈赫站起来,脸颊发烫。
“对。”许漾示意他坐下,“直接抒情是直截了当地表达,比如《春》里‘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直接赞春;间接抒情是藏情于景或物,课本里‘南方初春田野’的片段,没说‘爱生命’,却通过新绿、嫩芽写了出来。《济南的冬天》里‘小雪后的山’,《紫藤萝瀑布》里的藤萝花,都是间接抒情的例子。”
讲完,她拿出句子卡片:“做个练习,我读句子,大家判断抒情方式。第一句:‘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直接抒情!”半数人举手,一个男生站起来:“用了‘啊’,直接赞美黄河!”
“不错。”许漾翻到“词句段运用”,“大家读两组句子,说说区别。”
全班读完,沈赫皱着眉——“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比“我饮朝露”更“好听”。许漾点他:“沈赫,说说‘朝露酿成的琼浆’有什么用?”
“让朝露像酒一样,更甜、更珍贵?”
“对!”许漾在黑板写“修饰语”,“修饰语是句子的‘细节’,能让表达更生动。我们做个小游戏,给‘我饮朝露’‘我跳舞’加修饰语。”
“我饮清晨带花香的朝露!”林晓举手。沈赫想了想:“我随着秋风婆娑起舞?”许漾鼓掌:“‘随着秋风’点明场景,‘婆娑’写出姿态,这就是修饰语的魅力。”
最后到“日积月累”,许漾翻到《峨眉山月歌》,用韵律感的语调范读:“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她放下书:“大家圈出诗里的景物,看看什么景物一直没变?”
沈赫圈出“峨眉山”“月”等,发现“月”始终出现。“沈赫,说说不变的景物是什么?”
“月亮!”沈赫立刻回答。
“那诗人为什么总写月?”许漾追问。林晓试探举手:“是想家了吧?出门的人看月亮会想家人。”
“对!”许漾写“借月抒情”,“诗人秋夜赶路,月影随江水流,却见不到想念的人,把思念藏在‘峨眉山月’里,这就是间接抒情。以后读诗,要留意景物里的藏着的情感。”
下课铃响,许漾合上书:“作业用间接抒情写秋天的校园,比如落叶、桂花,下次课分享。”
沈赫翻着书,看着《峨眉山月歌》,忽然觉得知识点有意思了。许漾拍了拍他的肩:“诗的赏析说得好,写作业时可以学李白,找个小景物当线索藏感受。”
沈赫点头,看着许漾走出教室——米白色外套在晨光里像片软云。他写下“秋天的桂花”,心里有了画面:教学楼前桂树落了碎金,风一吹,香味像空气里藏了块糖,温柔得像诗里的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