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挨揍全纪录
(上台,先规规矩矩站着,突然偷偷摸了摸后腰,又赶紧把手背回去)
各位哥哥姐姐、叔叔阿姨晚上好!今天咱不聊别的,就扒扒我那“打出来的童年”——主打一个“妈见妈想打,爸见爸动手,邻居见了都想帮着劝两句”。
(猛地扯开衣领,露出贴在里面的“今日安全奖”贴纸)
我小时候专门算过,总共挨了487顿揍!这里面396顿是亲爹亲妈下的手,90顿来自各路亲戚,还有1顿最冤——我跟隔壁小明打架,闭着眼打错人,把我表哥揍了,最后挨揍的还是我!
(拎起一根彩色跳绳,在空中甩了个响)
先给大伙儿介绍我家“传家宝”:跳绳。这玩意儿在我家根本不是运动器材,是“母子情感联络绳”——我妈攥着绳头,我攥着小命,她一甩我就躲,边躲边听她问:“错没错?”我哭着喊:“妈!我错就错在不该生在能揍我的年代!”
(双手抱头做躲闪状)
最可怕的是“混合双打”,我爸妈分工比公司部门还明确:我妈负责“物理输出”,我爸负责“战术控制”。他能像拎热水壶似的把我拎起来,还晃悠两下:“今天让你尝尝,啥叫100度的‘父爱暴击’!”
(突然压低声音,像说悄悄话)
可咱熊孩子记性比鱼还差,转天该作还作。有年夏天停电,我热得实在受不了,把冰箱门敞着当空调,还在冷冻层铺了块毛巾,抱着半块西瓜“露营”。我妈找了我一小时,最后在冰箱里发现冻得直哆嗦的我,她先关冰箱门,再开我“屁股开关”,动作行云流水,一点不耽误。
(捏着嗓子学我妈吼)
“你咋不直接搬进去住?干脆把户口迁到冷冻层得了!”我边哭边嘴硬:“妈,我这是体验冷链物流,提前为21世纪供应链做贡献!”——得,挨打理由又多一条,职业规划倒是比别人早了20年。
(从背后摸出一只旧拖鞋,恭恭敬敬放在桌上)
接下来登场的是我家“智能武器”:我妈的拖鞋。这拖鞋功能老全了——拍蟑螂、垫桌角、揍我,堪称“三合一智能家居”。最神的是它自带导航,30米外扔过来,能绕开沙发、躲过茶几,精准砸在我屁股上,我都怀疑北斗卫星都得跟它学定位。
(模仿拖鞋飞过来的“嗖——啪!”声)
每次打完,我妈第一件事是捡拖鞋擦干净,第二件事才是擦我脸上的眼泪。我早看透了:拖鞋是她的“限量款”,我是她“九块九包邮买的”,待遇差远了。
(走到观众席边,蹲下来聊)
你们小时候喝过洗衣粉吗?我喝过!当时觉得那粉末白白的,跟奶粉没啥区别,冲了一杯,泡泡多到能当奶茶喝,就是有点蜇舌头。我满嘴白沫去找我妈:“妈!我悟了!‘洗涤’心灵才能‘重获新生’!”结果我心灵没洗干净,屁股先“重生”了——五瓣屁股肿得像座“五行山”,我妈就是压我的如来佛祖。
(突然站直,敬了个不标准的礼)
不过挨打也分“荣誉等级”,最高级叫“为科学献身”。我7岁那年研究“插座里有没有电”,偷偷把筷子插了进去,“啪”的一下,头发直接炸成了易烊千玺同款锡纸烫。我爸冲进来喊:“儿子!你没被电着吧?”我吐了口黑烟说:“爸,实验数据到手了,下次记得给我配个保险丝!”——那顿揍,打得都带着“诺贝尔提名”的仪式感。
(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假装是报表)
我还总结过挨打的“KPI规律”:周一和周五准高发,因为周一小测验、周五开家长会;峰值绝对在“三八”节——我妈过节,我过“劫”,她收到的礼物不是鲜花,是我的惨叫声,还说“听个响比啥都实在”。
(灯光调暖,找了个台阶坐下)
现在长大了,我妈再也打不动我了,我也不会傻到去喝洗衣粉了。但每次回家,她看见我调皮,还是会习惯性抬手,我也会条件反射缩脖子,俩人对视三秒,最后都笑场。原来小时候最硬的“防弹衣”,不是我爸的胳膊,是现在妈妈那句:“饭做好了,洗手吃饭。”
(站起身鞠躬)
谢谢大家,我是“挨揍专业户”转世。愿你们走出童年,不带走一片拖鞋印,只记得妈妈做饭的香味——毕竟咱都是挨过最狠的揍,也吃过最暖的饭的人啊!
童年“黑科技”翻车现场
(上台,背着鼓囊囊的旧书包,一弯腰从里面掉出根吸管,慌忙捡起来)
各位晚上好!今天咱不聊别的,就扒扒我小时候的“科研黑历史”——主打一个“材料费5毛,医药费500,翻车现场比发明本身还精彩”!
(从书包里掏出泡沫板,把吸管戳进去,对着吸管猛吹一口)
先看我三年级的“巅峰之作”:自制火箭。当时看电视里火箭发射,我拍着胸脯跟我弟说:“哥给你整一个,比电视里的还牛!”材料简单到离谱:1根吸管、1块泡沫板,再加我能吹翻作业本的肺活量。
我深吸一口气,对着吸管猛吹3秒——“火箭”倒是动了,原地升空2厘米,然后“啪嗒”一声,精准戳在我爸刚脱下的拖鞋上。那天我才算懂:搞“航空事业”和挨“拖鞋教育”,原来可以无缝衔接。
(摸出个红色塑料袋,缠上几根毛线头,往空中一扔)
再说说我的“丐版降落伞”。别人家小孩做降落伞,用的是花布、棉线,透着精致;我倒好,找了个装菜的红色塑料袋,薅了我妈织毛衣剩下的线头,把玩具兵绑在下面,从5楼阳台往下扔,准备看“空降大片”。
结果呢?降落伞压根没开,玩具兵“咻”地一下砸到一楼雨棚,脑袋直接缩成了“乌龟壳”。我刚冲下楼想抢救我的“士兵”,就被一楼奶奶抓了个正着:“小祖宗!你这是空降兵还是空降袜子?我晒的袜子全被你刮下来了!”
(掏出两个纸杯,杯底钻了孔穿上线,拉着线喊)
科学课学了“声音靠振动传播”,我回家立马搞了个“土电话”。拉了20多米的线,一头从我的卧室甩到厨房,我捏着纸杯小声喊:“喂喂喂?妈能听见吗?”
结果我妈在那头扯着嗓子喊:“听见了!作业写完没?没写完还在这儿瞎折腾!”那声波震得我耳膜嗡嗡响,差点给我震出二维码。原来科技不仅能改变生活,还能把挨打的“射程”从厨房拉长到卧室。
(举着个旧放大镜,对着灯光晃了晃)
夏天的午后,我还有个“作死项目”:用放大镜烤蚂蚁。本来是想研究“太阳能的力量”,结果蚂蚁没烤着,反倒把自己手背烤出个大水泡,疼得我在院子里蹦迪。
我弟在旁边看得津津有味,还凑过来拿放大镜对着我的水泡说:“哥,我帮你‘二次加工’一下,说不定能烤得更脆!”现在想想,童年最硬核的“二次伤害”,从来都来自亲弟弟的“科研精神”。
(最后拿出个扎满小孔的可乐瓶)
我最“宏伟”的发明,是暑假的“自动浇水器”。怕我种的小豆芽渴死,我找了个可乐瓶,扎了9个小孔,倒插在花盆里,心里盘算着“细水长流,豆芽准能长得好”。
结果第一天还好好的,第二天可乐瓶水压失控,花盆直接变成了“小泳池”,我的豆芽全泡在水里,从“小绿苗”改成“练游泳”,最后直接淹成了“豆花”。回家一看我才明白:“自动”有了,“浇水”有了,就是这“器”字不太吉利——全“溺”死了。
(把所有道具塞进书包,拍了拍书包)
后来我总结出童年黑科技三大定律:第一,材料越便宜,后续的医药费越贵;第二,理论想得有多丰满,现实就有多骨感;第三,每一次翻车的结尾,都少不了我妈那句“你又在瞎搞什么”。
(鞠躬)
谢谢大家,我是“童年爱迪生”——专利没拿到一个,身上的伤疤倒攒了一堆。现在想想,保持好奇心挺好,但真心建议各位:别再拿塑料袋当降落伞,毕竟现在摔下来,医保可不给报销“童年作死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