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现代小说 > 夏夜晚风与未寄出的信
本书标签: 现代  校园  短故事 

无题

夏夜晚风与未寄出的信

夏晓语的“沈亦舟观察日记”及未送达的草稿纸

夏晓语第一次在全班面前丢大脸,是拜沈亦舟所赐。

高一开学第一天,她抱着一摞新书往教室冲,脚滑的瞬间脑子里只闪过一个念头——“完了,新裙子要脏了”,下一秒就撞进一个硬邦邦的怀里,怀里的豆浆以抛物线轨迹泼出去,精准地淋在对方白衬衫第二颗纽扣往下的位置,像幅抽象派的“地图”。

“对、对不起!我赔你一件!不,赔两件!”夏晓语手忙脚乱地掏纸巾,抬头就撞进沈亦舟的眼睛——这人睫毛怎么这么长?眼神却冷得像刚从冰箱里拿出来,连说话都带着冰碴子:“不用,洗得掉。”

他说着就拎起衬衫下摆擦了擦,露出一小截腰腹,夏晓语的脸“唰”地红到耳尖,心里却疯狂吐槽:“洗得掉才怪!这是甜豆浆!会留黄印子的!学霸都这么嘴硬吗?”

后来她才知道,沈亦舟那天回去把衬衫洗了三遍,最后还是他妈用漂白剂泡了半小时才救回来。而夏晓语则偷偷在笔记本第一页写下:“观察对象:沈亦舟。特征:白衬衫、冷脸、睫毛精、疑似有洁癖。事件1:撞洒豆浆,他没生气,但是我脸红了——绝对是因为尴尬!”

这本“沈亦舟观察日记”,后来成了夏晓语的秘密。她会在自习课上假装写作业,用余光偷瞄斜前方的身影:他转笔的速度能赶上电风扇,遇到难题会咬笔杆,耳朵尖会微微泛红;她会在课间绕到他座位旁,假装找同桌借橡皮,其实是想闻他身上淡淡的洗衣液味——不是洗衣粉的工业香,是像阳光晒过的皂角味;她甚至会故意把数学练习册落在桌上,等他帮忙收的时候,偷偷在扉页写句“谢谢课代表”,再画个歪歪扭扭的笑脸。

沈亦舟对这些“小动作”的反应,总让夏晓语觉得自己在唱独角戏。

比如她借口数学不好,拿着卷子找他问“这个函数怎么画”,他会搬过椅子坐下来,笔在草稿纸上飞快地画辅助线,讲得条理清晰,连她走神盯着他手指发呆都没发现,最后还问:“听懂了?没懂再讲一遍。”夏晓语猛点头,心里却哀嚎:“听懂个鬼!光顾着看你手好看了!”

再比如下雨天,她故意不带伞,站在教学楼门口假装纠结,等他走过来时,刚想开口说“好巧啊”,他却先开口:“我要去西边的文具店,顺路带你一段。”夏晓语屁颠屁颠地跟上,走了十分钟才反应过来——他家在东边,文具店明明在学校对面!可她不敢问,只能盯着他伞沿下的肩膀,心里嘀咕:“肯定是怕我淋感冒影响班级平均分,学霸都这么爱集体!”

她不知道的是,沈亦舟的书包侧袋里,常年放着一把折叠伞——是她上次丢在教室、印着小恐龙图案的那把。他每天早上都会检查伞在不在,就怕哪天突然下雨,她又“忘带”伞。

沈亦舟也有本“秘密”,不过不是日记,是夹在数学课本里的草稿纸。

第一张草稿纸,是夏晓语上课传纸条时不小心掉在他脚边的,上面画着一个Q版小人,脑袋大身子小,旁边写着“沈亦舟上课咬笔杆,像只松鼠”,他捡起来,偷偷夹进了课本;第二张是她月考失利后,趴在桌上写的“加油!下次超过沈亦舟!”,字写得歪歪扭扭,还画了个握拳的小人,他趁她去厕所时,小心翼翼地撕下来收好;第三张是她在运动会上跑800米,冲过终点线时对着他笑的样子,他用铅笔画了下来,虽然画得不好,却每天都会拿出来看一眼。

他也会做些“此地无银三百两”的事。比如看到她早餐只吃一个包子,会在课间把自己的牛奶放在她桌角,附张纸条:“老师奖励的,我不爱喝”——其实是他早上特意多买的;比如她体育课崴了脚,他会借口“老师让送你去医务室”,背着她走了两层楼,耳朵红得像熟透的番茄,却嘴硬说“你也太轻了,跟拎书包似的”;比如她在班会上演小品,忘词了站在台上尴尬,他会故意咳嗽一声,提醒她下一句台词,其实是提前把她的剧本看了三遍,记熟了每一句。

可这些心意,总在“误会”里打了折扣。

沈亦舟看到夏晓语跟班长讨论话剧剧本,笑得前仰后合,心里酸得像吞了柠檬,却转身去刷题,告诉自己“她只是开朗,对谁都这样”;夏晓语看到沈亦舟帮女生讲物理题,讲完还把自己的笔记借出去,心里堵得慌,却跑去买了根冰棍,安慰自己“他只是乐于助人,学霸都这样”。

高二那年的圣诞节,夏晓语攒了半个月的零花钱,买了支钢笔——是沈亦舟上次说“笔坏了,写起来费劲”的那款。她把钢笔装在圣诞袜里,想在晚自习后给他,却看到他从书包里拿出一个包装精美的盒子,递给了同桌的女生。夏晓语的心“咯噔”一下,转身就跑,圣诞袜掉在地上都没捡。

她不知道,那个盒子是同桌让他帮忙转交的,是给她弟弟的礼物;她更不知道,沈亦舟那天晚上找了半个操场,才把圣诞袜捡回来,打开看到钢笔时,嘴角翘了一整晚,却以为是她不小心掉的,没敢多想。

高三的日子像被按了快进键,卷子堆得比人高,连呼吸都带着油墨味。夏晓语的“观察日记”写满了半本,沈亦舟的草稿纸也攒了厚厚一叠。他们依旧保持着“不远不近”的距离,互相偷偷关心,又互相偷偷揣测。

高考前最后一次模拟考,夏晓语的数学考了全班第三,她兴奋地想跟沈亦舟分享,却看到他正在收拾东西,同桌问他:“你真要去北京啊?”他点头:“嗯,志愿填好了。”夏晓语的脚步顿住了,她的志愿填的是上海,她以为他会留在本地——毕竟他爸妈都在这儿。

那天晚上,她在日记里写:“原来他要去北京啊,那以后就见不到了。也好,省得总想着。”写完,她把日记锁进了抽屉,钥匙扔进了笔筒最深处。

沈亦舟其实看到了她兴奋的样子,也听到了她跟朋友说“上海有好多好吃的”,他以为她早就决定去上海,所以没敢跟她提志愿的事——他其实填了上海的一所大学,只是没告诉别人,想等高考后给她个惊喜。

毕业聚会那天,夏晓语喝了点果汁,壮着胆子想找沈亦舟告白。她在KTV门口看到他,刚要开口,就看到他手机亮了,屏幕上是“妈妈”的来电,他接起电话,说:“嗯,明天的机票,我自己能行。”

夏晓语的话咽了回去,原来他明天就要走了。她转身回了包厢,跟朋友唱了一整晚的歌,唱到嗓子哑了,却没再看他一眼。

沈亦舟挂了电话,回头却没看到她的身影。他口袋里揣着那张画着她笑脸的草稿纸,本来想在聚会上给她,跟她说“我也填了上海”,可没找到她。后来他在包厢门口等了很久,只看到她跟朋友笑着说“再见啦,以后常联系”,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

他以为,她根本不想跟他有以后。

高考成绩出来那天,夏晓语考上了上海的大学,她在朋友圈发了张录取通知书的照片,配文:“新开始!”沈亦舟看到了,心里涩涩的,他也考上了上海的那所大学,却没敢点赞,只是把那张草稿纸夹进了大学录取通知书里。

开学那天,夏晓语在上海的火车站看到一个熟悉的背影,白衬衫、黑裤子,像极了沈亦舟。她追上去,却看到那人回头,是个陌生的男生。她站在人群里,突然觉得有点难过,掏出手机,翻到他的微信,输入框里写了又删,最后还是没发出去。

沈亦舟其实也在火车站看到了她,她扎着高马尾,穿着黄色的连衣裙,跟在父母身后,笑得很开心。他想上前打招呼,却看到她身边有个男生帮她提行李,两人聊得很投机。他停住脚步,心里想:“她在这儿也有朋友啊,挺好的。”

后来的日子,他们在同一个城市,却再也没见过。

夏晓语偶尔会翻开那本“观察日记”,看到当年写的“绝对是因为尴尬”,会忍不住笑出声,然后眼眶有点红;沈亦舟偶尔会拿出那张草稿纸,看到画得歪歪扭扭的笑脸,会愣神很久,然后把它重新夹回课本里。

他们都以为,那段青春里的心动,只是自己一个人的兵荒马乱。

夏晓语不知道,沈亦舟的大学课本里,至今夹着那支她送的钢笔,他每天都用它写字;沈亦舟也不知道,夏晓语的笔筒里,至今放着那把他捡回来的小恐龙伞,下雨天她还是会用。

青春就是这样啊,有些心意像没说出口的话,像没送达的草稿纸,像不小心错过的人,明明就在眼前,却隔着一层薄薄的误会,最后只能留在回忆里,变成一段温暖又遗憾的过往。

就像夏晓语在日记最后一页写的:“如果当时我再勇敢一点,会不会不一样?”

而沈亦舟在草稿纸的背面,也写过一句话:“如果当时我再主动一点,会不会不一样?”

可惜,没有如果。

上一章 无题 夏夜晚风与未寄出的信最新章节 下一章 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