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同弄堂深处那口老井里的水,平静而缓慢地流淌,却在不知不觉中,将稚嫩的孩童变成了背着书包的小学生。
镇中心小学的运动会,是小镇春秋两季最盛大的节日。
校园生活的节奏,如同上了发条的钟摆,规律而清晰。
课堂上,唐嘉初依旧是她那个全科均衡的“六边形战士”,无论是声情并茂的课文朗读,还是条理清晰的历史事件复述,都让老师频频点头。
而张真源则在数学和自然课上大放异彩,他能轻松解答那些让其他同学抓耳挠腮的趣味数学题,对自然课本上的物理现象原理更是讲得头头是道,那种沉浸在逻辑世界里的专注,让他仿佛自带光环。
然而,这看似平行向前的轨迹下,已隐隐埋下了分歧的伏笔。
语文课上的组词造句、尤其是需要“发挥想象力”的看图写话,开始成为张真源微微蹙眉的时刻;而唐嘉初在面对一些需要严密空间想象的几何题目时,虽能通过努力解出答案,却少了几分张真源那般信手拈来的灵光。
这种学科天赋上的微妙差异,在平日或许并不显眼,直到一年一度的校运会,才被清晰地投射出来。
运动会的喧嚣与激情,像一阵突如其来的风,席卷了整个校园。
当欢呼声散去,彩旗收起,跑道重归寂静,那种由集体荣誉感营造出的短暂平等也随之消失。
日常学业评价的标尺再次被高高悬起,而这一次,它精准地丈量出了张真源知识版图上那道清晰的裂痕。
红色的跑道在白线分割下显得格外醒目,绿色的草坪散发着阳光的味道。
彩旗在微风中猎猎作响,空气中混合着汗水、阳光和塑胶跑道的独特气息。
操场上,呐喊声、欢呼声、发令枪声以及广播里激昂的进行曲,汇聚成一首充满青春活力的交响乐。
唐嘉初没有报名任何田径项目,她的“赛场”在广播站旁边。
她被老师委以重任——为班级撰写加油稿。她坐在小马扎上,面前是一张简陋的桌子,铺开印着横线的稿纸,小小的眉头时而因思考而紧锁,时而因灵感迸发而舒展。
她写的稿子与众不同,她不会简单地说“加油”“努力”,她会把即将起跑的运动员比作“弓弦上蓄势待发的箭”,把参加长跑的同学形容成“追逐地平线的倔强少年”,语言形象,情感真挚,总能戳中人心最柔软的部分。
一连几篇稿子都被广播员选中,用清亮的声音传遍整个操场。
念稿件的同学“下面播送五年级二班唐嘉初同学来稿:《致跳高场的舞者》:你不是在跨越高度,而是在触摸天空的梦想……”
此时,张真源正在起跑线旁做最后的准备活动,他参加的是四百米决赛。
听到广播里念出唐嘉初的名字和她那篇充满诗意的加油稿,他下意识地转头望向广播站的方向。
隔着喧闹的人群,他看见唐嘉初也正巧抬起头,目光在人群中搜寻,很快锁定了他。
她立刻露出一个大大的笑容,用力地朝他挥舞着手臂,用口型说着“加油”。
张真源脸上依旧没什么表情,只是幅度极小地点了点头,随即收回目光,深吸一口气,更加专注地俯身,脚尖抵在起跑线上,摆出标准的蹲踞式起跑姿势,眼神锐利地锁定前方蜿蜒的红色跑道,像一匹准备冲锋的猎豹。
扮演所有的老师“各就各位——预备——”
发令枪响,清脆刺耳!
张真源的反应快得惊人,像一颗出膛的子弹,第一个冲了出去。
他的起跑爆发力强,步伐大而有力,节奏控制得极好。进入弯道时,他身体内倾,巧妙地利用离心力,步伐没有丝毫紊乱,迅速而稳定地超越了一个又一个对手。
他的跑动带着一种理科生特有的精准和效率,仿佛每一步都经过精心计算。
最后一百米冲刺,他加速明显,像一阵风刮过终点线,胸口率先撞断了那根象征胜利的红色丝带。
班级方阵瞬间沸腾,欢呼声此起彼伏。
同学们涌上前去,七嘴八舌地表达着祝贺和钦佩。
张真源只是微微喘着气,额头上布满细密的汗珠,脸颊因运动而泛红。
但表情却异常平静,既没有夺冠的狂喜,也看不出特别的激动,仿佛刚刚完成了一次设定好的程序任务。
然而,这份由绝对速度带来的荣誉,却在不久后的期末“三好学生”评选中,遭遇了意想不到的挫折。
他的期末语文试卷,作文题目是《我的理想》。当大部分同学都在描绘成为科学家、教师或宇航员的梦想时
张真源的作文通篇在客观论述“理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其形成受个体认知结构与社会环境共同影响的哲学原理,并试图用数学模型说明理想概率分布。虽然逻辑链条清晰,论述严谨,但完全偏离了题目要求的情感表达和个人叙事。
语文老师看着这篇堪称“学术短文”的作文,哭笑不得,最终在评语栏惋惜地写下
扮演所有的老师“思维深刻,然文不对题,偏科现象显著,需加强记叙与抒情能力。”
尽管数学满分,体育夺冠,综合成绩名列前茅,张真源还是因为语文成绩的严重拖后腿,最终与“三好学生”的荣誉称号失之交臂。
当学习委员在班会上宣读获奖名单,念到一个个名字却唯独没有他时,张真源一直低垂着眼睑,盯着自己的铅笔盒,放在膝盖上的手悄悄握成了拳头。
唐嘉初坐在他斜后方,能看到他紧抿的嘴唇和微微绷直的后背。
放学时,她默默走到他身边,没有像往常一样叽叽喳喳,只是递过去一颗包着彩色糖纸的水果糖。
张真源愣了一下,接过糖,低声说了句
张真源(小时候)“谢谢。”
那颗糖的甜味,或许并没能完全化解他心中的失落,但至少在那个时刻,身边有一个理解他为何失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