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房玄龄与杜如晦虽然被动默认,但眉宇间依旧凝聚着对“民选议会”和“宰相驳回权”可能彻底架空皇权的深深忧虑,雷毅火知道,他必须拿出更具安抚性、更能体现“皇权依旧”的具体制度设计,来彻底打消他们的疑虑,至少是大部分疑虑。
他深吸一口气,抛出了他构思中最为大胆,也最能体现其政治平衡术的一环:
“房公,杜公,毅火深知二位所虑,无非是怕‘民选’二字,最终导致权柄下移,天子威严扫地,乃至政出多门,国将不国。”他目光扫过二人,语气变得异常清晰和肯定,“故此,毅火在此可以向二位郑重承诺,并以此作为新制不可动摇之基石——”
“在此君主立宪新制之下,唯有宰相及其内阁成员,由民选议会推举产生。除此之外,大唐天下所有各级、各类官员,上至州府刺史、六部郎官,下至县令、佐吏,其选拔、考核、任免之权,仍将完完全全、毫无保留地掌握在陛下手中!由陛下直接任命!”
此言一出,房玄龄和杜如晦几乎同时抬起头,眼中爆发出难以置信的光芒!这个让步太大了!这意味着,除了最高行政团队的几个人之外,整个庞大的帝国官僚体系,依然牢牢控制在皇帝手里!
雷毅火不给二人消化震惊的时间,继续加强论述:“宰相的内阁,以及其背后的民选议会,其职责仅仅是‘奉皇命办事’,他们指挥这些由陛下任命的官员去执行政策,但他们无权任免、甚至无权干预这些官员的考核升迁!这些遍布天下的官员,他们的前程、他们的忠诚,依然只系于陛下一身!他们,依然是陛下的官员!”
他巧妙地用“指挥”替代了“执掌”,极大地淡化了内阁对官僚系统的控制力。
“而且,为了确保此制纯净,避免官员利用职权影响民意,扭曲选举,议会之中,将不允许有任何现任官员担任议员! 议员只能由未曾出仕的士绅、商贾、学者乃至有功名的普通百姓担任。”雷毅火解释道,“如此一来,议会更能代表纯粹的‘民心’,而非官场利益;而官员系统,则能保持对陛下的绝对忠诚,不受议会党派之争的污染。”
最后,他掷地有声地总结道:“房公,杜公,请细思!在此设计之下,陛下的权力非但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了更好的保障和净化!”
“陛下手握天下官员的命脉,通过这套忠于他的官僚体系,依然能够有效地掌控整个帝国!民选议会和内阁,更像是一个高级的‘顾问团’和‘执行团队’,他们可以帮助陛下更好地了解民意、制定更符合民心的政策,并在陛下可能犯错时发出警告。但他们动不了陛下统治的根基——遍布天下的官员!”
“这绝非像某些朝代,权相可以随意任免私党,遍布朝野。在此制下,宰相想推行政策,必须依靠陛下任命的官员!若官员不从,或阳奉阴违,宰相几乎寸步难行!这实际上,是用整个官僚体系,反向制约了宰相和议会的权力!陛下居于其中,稳如泰山!”
这一番逆向思维的解释,如同醍醐灌顶,让房玄龄和杜如晦彻底愣住了。他们顺着雷毅火的思路想去,发现……这看似限制了皇权最高决策的程序,却在最关键的人事权上,给皇权留下了无比坚实的根基!皇帝依然掌握着国家的“肉体”,只是给这个“肉体”戴上了一个由民意构成的“头脑盔甲”,防止其疯狂。
这确实不再是简单的“限制”,而是一种精巧的“制衡”。皇权、相权(民选)、官权(皇任)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三角。皇帝依然是这个三角中最核心、最稳固的支点。
房玄龄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一直紧绷的肩膀似乎放松了些许。杜如晦紧锁的眉头也渐渐舒展,他缓缓道:“若……若真能如此界定清晰,确保官员任免之权永属陛下……此制,或可……一试。”
他们终于看到了在巨大变革之下,皇权得以存续甚至巩固的另一面。雷毅火以其超越时代的政治智慧,设计了一套表面上限制皇权,实则通过保留人事任免权而极大巩固了皇权基础的精妙制度。这个“大唐特色君主立宪制”的最终蓝图,终于赢得了房玄龄与杜如晦这两位关键重臣内心深处的认可。
最后的障碍,已然清除。现在,只剩下那位最终的决定者——天可汗李世民。一场关乎帝国命运走向的御前对决,即将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