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轻小说 > 空寰的想法
本书标签: 轻小说  哲学 

2.具体批判:谈具体批判

空寰的想法

我在网上看到了不少视频,是对于一个文章标题为《富人在吃苦,穷人在享乐》的这一篇文章进行不加查杀的全面否定和批判。

我就在想,这篇文章真的能荒谬到这个地步吗?于是我又去看了一下文章的原文,发现文章对于吃苦的定义与大众所理解的吃苦是截然不同的,而又览一览大众所发表的评论大众所发表的吃苦意见几乎是一致的。但偏偏就是与这篇文章对于吃苦的定义所不耦合。

在这篇有争议的文章中,吃苦被界定为不再是物质匮乏的被动承受,而是主动选择的自律行为。原文是这样说的:

“吃苦的本质是一种自控能力、自制能力和坚持能力,以及深度思考。很大程度上,靠自己成功的富人,往往比穷人能吃苦,否则他就不能靠自己白手起家。”

首先,如果看这个原文来说在论证上是没有很大的问题的。除此之外,除了标题所说的

这篇文章的还有一大部分原文是这么说的:

“在之前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穷和苦是连在一起的,穷人就得吃苦。而现在这个物种过剩的时代,社会已经有足够能力圈养所有的人了,即便是穷人也不需要吃苦了,反而会过的更安逸舒适,天天刷刷短视频,看看直播和娱乐节目,玩玩游戏,去拼多多上买买东西,反正也也消费的起。

  恰恰相反,这个时代却轮到富人开始吃苦了,因为一个富人要想实现财富的保值或增长,必须得主动尝试很多东西,主动改变自己的很多习惯,甚至主动革自己的命,要保持进化,日日精进,这就是一种苦,富人得付出N倍的努力才能创造和守住自己打下的江山。”

我看到这段论述的时候开始有些发觉,这里的论述已经开始出现一些问题了。

他所指出的穷人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穷人,而是一种相对于小康程度的正常人。在实际上,用物质价值来衡量一个人的穷与不穷是非常常见的,而对于物质价值的标准,不同人也有着不同的评判。这里作者显然将物质价值看得过低了。

除此之外,他将富人的目的简单化、直白化。并不是所有富人都希望像这样吃苦,他们就算吃,原有所积累的资本也是足够的,根本无需吃苦,也可以像普通人一样在那享乐。这是文章论断过于直接、比较片面的地方,也是整篇文章存在的最大问题。而这些问题在具体的以下分析中都可以看到:

首先,这篇文章进一步界定了具体的“苦”:

  “第一种叫生活的苦,是世俗琐事,是奔波操劳,是热嘲冷讽,是被收割。

  第二种叫成长的苦,是主动改变,是寒窗苦读,是埋头奋斗,是孤独。

  成长的苦,不再和物质无关,而是和精神有关。它的本质是收敛自己的人性深处的各种欲望,长时间为了一件事聚焦和专注,并且放弃的娱乐,放弃的虚荣,放弃的享受,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忍受的不被理解和孤独,其本质是自制和自律的能力,是延长耐性和深度思考的能力,这些都是精神上的苦。

  生活的苦和成长的苦,你总得选择一样。

  如果你能接纳成长的苦,就可以避免生活的苦。

  否则,你就在生活的痛苦里不断轮回。”

这里实质上已经不是简单的简单归因而导致的论述问题。而是其界定就已经具备其争议。这个界定本身就过于简单直白,而且看了也很片面,很主观。

“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做着同样的事,看似很努力,但是却始终在原地踏步,没有任何增长。

  其实这不叫努力,这叫重复劳动:

  有一个1万小时定律: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新手变成高手。”

这个实际上是有一些混淆概念的。努力这一词,它的偏向界定往往需要有主体所在。主体有其目的性并且实施(直接或间接)它即是努力。而他忽视了其目的的存在,直接认为这是原地踏步。并且在忽略之后就直接界定这样的行为是重复劳动,无疑是片面再片面。这个定律本身实质上也是有些争议的,要是说一些经验类的,那可能是可以做到。那要是非经验类的呢?如果是数学,如果是物理呢?可见其引论的部分也是有问题所在的。

“然而想想那些在流水线上工作了十年的工人,他们每天都在辛勤劳动,早已超过一万小时,最后的结果无非就是动作更熟练一点,并没有成为工作上的高手,生活上的强者。因此,绝大部分人的努力只不过在低水平的重复。”

这个实际上有点牛头不对马尾。同时他也只看到了形式上的表象,而没有看到内容。况且他的界定标准也是存在问题的,如果他的动作没有更熟练,那他怎么又称得上是工作的高手呢?除此之外,生活能力与工作能力怎么能就直接进行相关的挂钩呢?这无疑是在偷换概念。

“对穷人来说,由于人性的原因,一个是眼前伸手可得的欢愉和快感,一个是需要用痛苦磨炼自己的精进过程。绝大不多穷人宁可躺在底层的舒适区麻醉自己,也不愿意去磨砺自己。”

这个实际上也是简单归因了。他所谓的穷人是在舒适区进行麻醉,但他从来没有考虑过一种可能。那就是根本连走出的机会都是毫无可能的。而他所引用的心理学有关的舒适区的理论,指出穷人因为人性而去选择快感与欢愉,这是存在的,但并不是全是,甚至占比都是少数的。真正的穷人在物质上如果匮乏,那么如果在一般健康的情况下,往往会通过个人的劳动去换取物质的收入。而这一行为无疑是在工作。而这个工作又往往符合他对于吃苦的界定。但可笑的是,他竟然没有看到真正意义上的穷人在多数工作时符合的吃苦,反而转向看到穷人在休闲休息时不愿吃苦的状态。

这似乎透露出作者对于自己理解上的穷人与富人有着双标的态度。

“富人都在吃苦,穷人都在享乐,是这个社会最讽刺的现象。

  在未来,富人比穷人更需要吃苦!未来穷人要想改变命运,唯一路径就是主动去吃“成长的苦”!

  那么为什么穷人明知道自己是穷人,却又不想通过吃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呢?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还有一个最关键的原因是:富人为了保持自己的地位,不允许穷人吃苦!”

从这一段的最后开始就可以看见他对于富人的目的,开始了与原先开头完全不同的扩充。但是其扩充的目的又具有鲜明的阴谋论色彩。

“一旦让穷人都觉醒,意识到需要通过吃苦改变命运了,显然就会威胁他们的地位。

  看看我们身边吧,各种短视频/娱乐节目/游戏等等,让大家沉浸在各种浅层的刺激里,这一个个碎片化的满足让我们上瘾,沉溺其中不可自拔。这就是富人的逻辑,要把穷人都圈养起来,给他们吃喝,给他们找乐子,让他们个个乐此不疲。

  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娱乐/游戏/短视频那么发达的原因,因为必须让穷人把自己多余的精力消耗掉。沉醉于各种短暂而刺激的快乐,是消耗一个人精力的最好方式。”

半假半真的论述。往往是最容易让人们混淆的。不可否认的是多数当代的娱乐产物往往具有消极性,但更不可否认的是,当代的娱乐产物也往往具有积极性。如果只察觉其消极面,而不见其积极面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行为。除此之外,其论断也过分夸大娱乐因素的影响,而没有考到其他的因素,同样的也是成因过于简单。

“未来社会,富人对待穷人就像我们对待宠物一样,把它们圈养起来,不允许他们吃苦,只允许他们放纵和享乐,然后乐不思蜀,不思进取。

  “富人”负责设计社会的游戏规则,分配饲料给大家,并且小心翼翼的维持着社会的秩序,既不能让“宠物”们哄抢食物,也不能让“宠物”们越位。

  而“穷人”只要负责玩耍嬉戏就可以了,是鸡,就只管定时打鸣;是狗,见了主人就汪汪两声;是猪,吃饱就睡,睡醒就吃,傻傻的过好自己一生即可。

  无论社会 不再有“贫困人口”,但是将会产生大量的“无用人口”。

  这些无用人口(宠物)会被各种廉价的食品填饱,在各种短视频/小说/娱乐节目中浸淫。当然,社会已经有足够的资源养活它们,哪怕它们不能创造任何价值,但是社会也可以把他们养活,圈养起来”

这段论述的侮辱性很强,也十分的不合理,而且也有严重的阴谋论偏向。除此之外,他似乎完全否认了娱乐的积极作用,只看到了娱乐的消极面。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我并没有把这篇文章的全文所塞进来。只是对于文章的部分具有较大争议处进行的分析。不过我个人看完了这篇文章的全文的话,我感觉的多数的内容的确非常荒谬与可笑的。

不过话说回来。这篇文章存在的问题我们能够看到,这是的确的,但是不少数网友对于这篇文章的全面批判与否定,是建立在其标题上的。

多数人看到这个标题就认为这个标题是无疑是荒谬的所以不经过查杀与证实,便认为这篇文章是完全错误并且谎话连篇的。(虽然内容基本上都是如此,但是应该抨击的是其内容,而不应该是其标题上自己对于内容的主观臆测)

但如果整篇文章读过去,他对于吃苦的最开始的界定或许并没有太大的过错,直到后面的论述过于直白,论述过于简单,又以偏概全,才是他最大的过错所在。

与此同时,除了思考这篇文章,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当代网友的评判标准:不经过审查而直接经验臆断,从而全面否定,这是否是理性思考能力的欠缺呢?

最后,我想说的是,这篇文章它的问题的确是有的,但不一定全在标题。现在多数网友对于事物的勘查还在于形式上、表面上。这无疑是主观且局限的。对于错误,我们正视是必然,也是必要的,但我们至少需要采取理性的客观的态度要深入其中,深入其内容,了解其内核,剖析其思想,纠正其错误。这样至少总比不加查阅,不加证实便纯粹经验臆断、妄下定论的好。

2025年8月26日

上一章 1.具体批判:浅谈具体批判之必要 空寰的想法最新章节 下一章 3.具体批判:谈严肃的公共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