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凤印染
本书标签: 古代  权谋 

第二十八章·私塾

凤印染

福伯愣着,就见沈语起身往自己房里走,回来时手里攥着块莹白玉佩,是当年燕绥之因她出谋划策,亲封“明慧先生”时赐的。

玉佩上刻着“明慧”二字,边角磨得温润,是她穿越过来后最珍视的物件。

“从前在地方跟着父亲,见过女子开塾,”沈语摩挲着玉佩上的字,眼底亮得惊人,“何况陛下亲封我‘明慧先生’,本就许我‘传智布慧’,如今开个书塾,教孩子们识字习艺,既不违圣意,又能补贴家用,再合适不过。”

这话让福伯松了口气,“明慧先生”是陛下亲封,有这名号在,谁也不敢说小姐抛头露面的闲话。

次日清晨,西厢房就被收拾得亮堂堂的。沈语搬来自己穿越时带来的、被她藏在箱底的几本幼儿绘本,又找出彩纸、毛线,甚至把从前教孩子做手工用的简易教具图纸画了出来,让小厮去木匠铺打了几套小巧的桌椅,高度正适合五六岁的孩子。

巷口老槐树下的红纸上,除了“沈氏书塾”,还特意添了“明慧先生亲授”六个大字,墨迹刚干,就围了不少人。

“是那次为边疆战乱出谋划策的明慧先生?”

“听说她还会教娃娃们新东西呢!”

议论声里,头一个来的是隔壁卖豆腐的王婶家的小子,叫小石头,怯生生地拽着王婶的衣角:“娘,我想跟明慧先生学认字,将来给你写账本。”

沈语笑着把小石头拉进来,从绘本里抽出画着“豆”“米”“菜”的那一页,指着上面的图:“小石头,你看这是豆腐的‘豆’,跟你家磨的豆子一模一样,咱们先学这个字,好不好?”

小石头眼睛一下子亮了,跟着沈语念“豆”,念得字正腔圆。沈语又拿出彩泥,教他捏成小豆腐块:“学会了‘豆’,再把它捏出来,将来就能自己写‘豆腐’两个字啦!”

这法子是她穿越前的“看家本领”,图文结合、手脑并用,孩子们学得快,还坐得住。

没半日,来的孩子就多了起来,院子里挤满了小身影,叽叽喳喳地围着她要“看图认字”“捏小玩意儿”。

沈渊离京后的第三个月,荣安郡主听了街坊闲话,拽着燕绥之就寻来了。

刚进巷口,就听见老槐树下传来沈语清亮的声音:“大家看‘水’字,像不像江南河里的波浪?等你们学会了,将来就能读我父亲从江南寄来的信,知道那里的麦子有没有浇上水啦!”

另一边,几个小姑娘正跟着她用毛线编小荷包,彩线在她们手里绕来绕去,虽歪歪扭扭,却都笑得格外欢。

“沈姐姐!”荣安蹦过去,拿起一个编了一半的荷包,“这是新教的吗?比叠小兔子还好玩!”

燕绥之站在门口,目光落在沈语身上,她侧脸对着阳光,额角沁出细汗,却笑得眉眼弯弯,手里正帮一个小丫头调整毛线的绕法,声音温柔又清亮:“慢点绕,像编小辫子一样,先把红的压在黄的上面……”

这模样,和他记忆里那个识大体洞人心的聪慧姑娘判若两人,却又和玲珑阁那日笑起来眼尾弯成月牙的样子重合,只是此刻多了层“先生”的温润,像把她穿越前的幼师底色,和如今的“明慧先生”揉在了一起。

“陛下。”沈语回头见了他,赶紧起身行礼。

燕绥之走上前,目光掠过地上的绘本、彩泥,还有孩子们手里的荷包、手帕折的小兔子,最后落在她手里的“明慧”玉佩,声音放轻:“先生办学,朕竟今日才知。”

“不过是借陛下所赐的名号,做些分内事。”沈语笑了笑,指着孩子们,“您看,他们学得多认真,方才小石头已经能写‘豆腐’两个字了,还说要帮他娘记账呢。”

燕绥之看向不远处正趴在桌上写字的小石头,小家伙握着毛笔,一笔一画写得专注,脸上沾了点墨汁也不在意。

他忽然想起沈渊前日的奏报,说江南水渠已通,百姓补种的荞麦发了芽,末尾提了句“小女以明慧之名开塾,家中安稳,臣无挂碍”。

那时他还好奇,如今见了这满院的笑声,才懂“无挂碍”三字里的安心,她这个女儿,既撑起了家,又不负“明慧”二字。

上一章 第二十七章·江南旱灾 凤印染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二十九章·平地无风三尺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