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科幻末世小说 > 警用AI终端
本书标签: 科幻末世 

第七章:镜像证据

警用AI终端

第七章 镜像证据

新海市公安局刑侦支队的灯光穿透凌晨三点的薄雾,重案组办公室里弥漫着速溶咖啡的焦香和电子设备的微热气息。林峰盯着全息投影屏上的现场照片,指腹无意识地摩挲着警服第二颗纽扣——那是三年前牺牲的搭档赵鹏送他的,说是“老刑警的护身符”。

“天玑-7,再放一遍死者办公室的监控录像。”他头也不抬地说。

手腕上的终端发出轻微的嗡鸣,半空中的投影切换成动态画面:案发当晚8点17分,受害者陈明——一位涉足AI伦理研究的企业家,正坐在办公桌后签署文件。突然,一个穿着黑色连帽衫的身影从阴影里窜出,手里的折叠刀反射出冷光。陈明的身体猛地向后仰,椅子翻倒在地,监控镜头捕捉到他胸口涌出的血迹,以及凶手转身逃离时带起的衣角。

“录像完整性检测通过,未发现剪辑痕迹。”天玑-7的电子音平稳无波,“面部识别比对失败,凶手全程低头,帽檐遮挡特征。但根据步态分析,与嫌疑人李浩匹配度91.7%。”

投影画面切到嫌疑人李浩的资料:35岁,陈明的前助理,三个月前因“泄露公司机密”被开除,社交媒体上留有多条对陈明的威胁言论。

“动机、时间、间接证据都齐了。”新来的年轻警员周磊揉着通红的眼睛,语气里带着松快,“李浩昨晚没回家,手机信号最后出现在陈明公司附近的便利店,监控拍到他买了把同款折叠刀。天哥都把证据链串起来了,峰哥,差不多可以申请逮捕令了吧?”

林峰没接话,手指在全息屏上滑动,定格在凶手逃离的瞬间:“天玑,放大凶手的鞋跟。”

画面局部被拉得模糊,终端自动进行锐化处理。“鞋跟磨损程度中等,纹路与李浩常穿的品牌型号吻合,鞋底残留的红土成分与案发现场走廊地砖一致。”天玑-7同步调出物证分析报告,一行行数据在屏幕上滚动,“综合概率评估:李浩为凶手的可能性94.3%。”

“94.3%?”林峰嗤笑一声,指尖点在屏幕角落,“那这是什么?”

众人凑近看去——监控画面右上角,空调出风口的金属叶片上,沾着一根极细的白色纤维。在高速逃离的动态画面里,这根纤维几乎与背景融为一体。

“纤维成分检测为聚酯纤维,常见于廉价连帽衫,李浩的衣柜里有三件同材质衣物。”天玑-7立刻调出检测结果,“关联性概率82%。”

“我不是问成分。”林峰的声音沉下来,“你看纤维的摆动方向。”

周磊愣了愣:“风?空调开着,风吹的?”

“案发当晚,陈明办公室的空调处于关闭状态。”林峰调出物业的能源记录,“因为他对冷风过敏,公司规定他的办公室空调只能在室温超过28度时启动,当晚实时温度24度。”

办公室里瞬间安静下来,只有终端运行时的低鸣。周磊挠了挠头:“可能……可能是凶手带起的气流?”

“一个人跑步带起的气流,能让出风口的纤维保持持续的横向摆动?”林峰放大画面,纤维的晃动幅度均匀得近乎机械,“而且你看监控画面的光线——陈明的办公室用的是暖光射灯,凶手身上的阴影边缘却带着冷光的锯齿状。”

他突然转向终端:“天玑,把这段监控录像的帧间隔数据调出来。”

全息屏上弹出一串代码,天玑-7的声音里第一次带上了微不可查的迟疑:“帧间隔均为0.04秒,符合标准监控设备参数……但存在3处微小的时间戳异常,误差在0.001秒内,属于设备正常波动范围。”

“正常波动?”林峰拿起桌上的保温杯,猛灌了一口冷水,“三年前赵鹏那案子,你也是这么说的。”

办公室的气氛骤然凝固。周磊知道林峰的禁区——三年前的缉毒行动,正是因为一份被判定为“正常波动”的情报数据出错,导致赵鹏牺牲。从那以后,林峰就对任何“概率性结论”抱着近乎偏执的怀疑。

“峰哥,天哥的算法从来没出过错……”周磊试图缓和气氛,却被林峰打断。

“算法是人写的,数据是人录的,哪有绝对不出错的系统?”林峰走到窗边,看着外面逐渐亮起的天色,“去查李浩昨晚的活动轨迹,别只看手机信号。还有,把陈明最近三个月的研究项目调出来,特别是关于‘深度伪造技术伦理’的部分。”

“李浩的轨迹天哥已经查过了……”

“我要人工核查。”林峰的语气不容置疑,“去便利店看监控,不是看他买刀,是看他买刀时的神态,看他离开时的方向,看有没有人跟他同行。去他常去的面馆、网吧,问老板,问服务员,用眼睛看,用耳朵听,别只盯着屏幕上的数据流。”

周磊还想说什么,却被技术科的老王匆匆打断:“林队,有新发现!我们在陈明的电脑回收站里恢复了一个加密文件,解密后是一段他和一个匿名者的邮件往来,对方自称‘织网者’。”

全息屏上出现邮件内容,最新一封发送于案发前一天:“你的研究触碰到了不该碰的领域,技术不该成为监控的工具。给你最后一次机会,销毁所有数据,否则,你将成为‘镜像’的第一个祭品。”

“镜像?”周磊念叨着这个词,突然反应过来,“峰哥,你是说……这段监控录像可能是伪造的?”

“深度伪造技术能做到以假乱真,甚至能模拟光线、阴影,调整帧间隔。”林峰的目光锐利起来,“但它再精密,也仿不出真实世界的‘混乱感’——比如一根不该动的纤维,一道不该有的冷光,0.001秒的时间误差。这些不是‘正常波动’,是伪造者留下的指纹。”

他重新转向终端,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天玑,计算这段监控录像中‘异常细节’的关联性,假设它是伪造的,反向推导可能的原始画面。”

终端的运行声突然变得急促,全息屏上的数据开始疯狂刷新。过了足足五分钟,天玑-7的声音才再次响起,这次的音调明显比平时低了半个音阶:“反向推导失败,缺乏原始数据支撑。但根据异常细节的分布规律,存在伪造可能性,概率……41.2%。”

“41.2%,足够我们重新查了。”林峰抓起外套,“周磊,跟我去陈明的公司,现场勘查不能只靠终端扫描,我要自己看看那根纤维,看看那盏灯,看看那些被算法忽略的‘不完美’。”

他走到门口时,手腕上的终端突然发出一声短促的提示音。天玑-7的电子音似乎柔和了一瞬:“已同步陈明的研究项目资料至你的终端,其中包含37份关于‘监控录像真实性鉴别’的未公开论文。”

林峰脚步一顿,低头看了看手环,屏幕上的蓝光映在他眼底。他没说话,只是轻轻按了一下终端的电源键,像是在回应一个沉默的伙伴。

门外的天光彻底亮了,新海市的早高峰开始涌动。林峰知道,这起案子或许只是个开始,一个关于“真实”与“镜像”的博弈,才刚刚拉开序幕。而他和他的AI搭档,注定要在这场博弈里,重新寻找信任的边界。

上一章 第六章:老刑警的质疑 警用AI终端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八章:织网者的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