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织网者的署名
审讯室的白炽灯泛着冷光,映在张诚惨白的脸上。这位新海市知名企业家双手被铐在审讯椅扶手上,指节因用力而泛白,眼神却透着一种刻意维持的镇定——那是长期身居高位者面对危机时的条件反射,仿佛只要撑过这场对峙,一切就能回到正轨。
林峰站在单向玻璃外,指尖无意识地叩着墙面。审讯室里,年轻警员小赵正按着流程提问,但张诚的回答像预设好的程序,滴水不漏。
“案发当晚八点到十点,你声称在公司加班,有监控录像为证。”小赵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绷,“但根据我们调取的电梯记录,你在七点五十五分就离开了公司,直到凌晨一点才返回。这段时间,你在哪里?”
张诚扯了扯领带,喉结滚动:“电梯记录可能有误,我中途去了趟地下停车场拿文件。至于时间……或许是我记错了,毕竟那天处理的并购案很棘手,脑子一直乱着。”
“拿文件需要四个小时?”
“我在车里看了会儿资料,打了几个跨国电话,时差问题,你知道的。”张诚抬眼,目光扫过审讯室角落的监控探头,语气里添了层暗示,“林警官,我认识市局的王副局长,这件事是不是有什么误会?死者刘志强虽然和我有商业纠纷,但我没必要用这种方式……”
“他不是林警官。”小赵打断他,“负责这案子的是重案组组长林峰,他就在外面。”
张诚的眼神瞬间绷紧,朝单向玻璃的方向瞥了一眼,像是想穿透那层透明屏障,看清外面人的表情。
林峰转身离开观察窗,走到办公区的长桌旁。桌上摊着本案的全部资料:死者刘志强的尸检报告、案发现场照片、张诚的个人履历,以及“天玑-7”生成的分析报告。全息投影屏上,终端的蓝色光标正沿着时间轴跳动,标注着张诚的“嫌疑指数”——目前稳定在89%。
“灵犀,”林峰开口,声音压得很低,“再把现场监控录像调出来,重点看死者书房的落地窗。”
手环式终端亮起微光,全息屏上的画面迅速切换。那是案发小区的监控录像,分辨率极高,能清晰看到刘志强家二楼书房的落地窗在当晚九点十七分被人从外面撬开,三分钟后,撬锁者的身影闪了进去。由于角度问题,只能拍到一个模糊的侧影,但身高、体型与张诚高度吻合。
“指纹比对结果:落地窗锁芯上的指纹与张诚左手指纹完全匹配。”灵犀的电子音没有起伏,“凶器是现场发现的水果刀,刀柄内侧有张诚的汗液DNA残留。动机分析:刘志强掌握张诚公司偷税漏税的证据,近三日多次威胁要曝光,存在明显利益冲突。综合概率:张诚作案可能性89%,误差范围±3%。”
林峰盯着屏幕里那个模糊的侧影,眉头拧得更紧。太“完美”了——从动机到证据,每一环都严丝合缝,像有人刻意把线索都引向张诚。他想起三天前接到报案时的场景:刘志强被发现死于自家书房,胸口插着水果刀,现场没有打斗痕迹,门窗完好(除了被撬开的落地窗),而张诚作为最大的利益相关者,几乎是立刻被“天玑”锁定为头号嫌疑人。
“误差范围3%,意味着有14%的概率不是他?”林峰问。
“算法基于现有数据计算,”灵犀回答,“若存在未发现的变量,概率可能浮动。但目前所有证据链闭合,符合‘排除合理怀疑’的刑侦标准。”
“合理怀疑不一定能被数据捕捉到。”林峰拿起现场照片,指尖点在书房角落的一个书架上,“这里,第三排最右边,少了一本书。”
全息屏立刻放大对应区域。确实,书架上有一个明显的空位,周围的书籍排列整齐,不像自然掉落,更像是被人刻意取走了。
“已记录该异常,”灵犀说,“但未在张诚的随身物品或车辆中发现相关书籍,可能与案件无关。”
“未必。”林峰转身走向审讯室,“小赵,出来一下。”
审讯室门打开,小赵一脸困惑地走出来:“峰哥,他嘴太硬了,一口咬定是误会。”
“换我来。”林峰拍了拍他的肩膀,推门进去。
张诚看到进来的人,眼神微变。眼前的刑警穿着洗得发白的警服,袖口卷到小臂,露出结实的手腕,脸上没什么表情,但眼神像手术刀,直刺人心——这和他想象中“可以通融”的警官形象完全不同。
“张诚,42岁,诚远集团董事长,”林峰拉过椅子坐下,没有看手里的资料,目光落在对方脸上,“三年前收购城东物流园时,用虚假评估报告坑过三个拆迁户;去年偷税漏税被查,靠关系压了下去。你确实不是什么好人。”
张诚的脸色沉了沉:“林警官,说话要讲证据。”
“证据?”林峰笑了笑,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照片,推到他面前,“这是你公司的前财务总监,三个月前辞职,现在在国外。他手里有你近五年的偷税记录,上周刚联系过刘志强,对吧?”
张诚的呼吸明显滞了一下。
“刘志强要的不是钱,是你身败名裂。”林峰身体前倾,“他手里不仅有财务证据,还有你当年做物流园项目时,雇人打伤拆迁户的录音。这些东西如果曝光,你牢底坐穿都不够。”
张诚的手指开始颤抖,眼神里的镇定一点点瓦解:“我……我承认我恨他,但我真的没杀他!那天我去他家,是想跟他谈,求他再给我点时间……可我到的时候,他已经死了!”
“你到的时候是几点?”
“大概九点半!我敲了半天门没人应,绕到后面看到落地窗没锁,就……就进去了,结果看到他躺在地上,我吓得魂都没了,想报警,又怕说不清,就赶紧跑了……指纹和DNA,可能是那时候不小心留下的!”张诚的声音越来越急,带着哭腔,“林警官,我真的没杀人!有人想陷害我!”
林峰盯着他的眼睛看了半分钟,没有发现说谎的微表情——这和“天玑”的微表情分析结果一致:张诚此刻的情绪波动符合“恐惧”与“冤屈”的特征,而非“狡辩”。
“你离开时,有没有发现现场少了什么?”
张诚愣了愣,努力回想:“少了……好像没什么特别的……对了,书架!刘志强的书房书架上,一直摆着一个黑色的笔记本,封面有烫金的‘Z’字,我以前去的时候见过好几次,那天好像没看到。”
林峰心里一动——黑色笔记本,书架空位,这和他的猜测对上了。
“你确定?”
“确定!那本子他宝贝得很,从不离身,怎么会突然不见了?”
走出审讯室,林峰立刻对终端下令:“灵犀,查刘志强的所有通讯记录、消费记录,重点找一个黑色封面、带烫金‘Z’字的笔记本,以及最近与他有过接触的陌生人。”
“指令接收。正在检索……”灵犀的光标快速跳动,“发现异常:刘志强在案发前一天,曾在市中心一家文具店购买过一本黑色硬壳笔记本,但未记录具体特征。此外,他的私人邮箱在案发当晚11点收到一封加密邮件,发件人未知,邮件内容已被销毁,仅残留一个附件名:‘织网者的礼物’。”
“织网者?”林峰重复这个名字,心头猛地一沉。这个名字在市局的加密档案里出现过——半年前,城西发生过一起银行数据泄露案,最后追踪到的源头IP,留下过同样的标记。当时技术部门判断是某个黑客组织的代号,但一直没抓到人。
“进一步检索‘织网者’相关信息……”灵犀的声音突然顿了一下,全息屏上的光标开始不规则闪烁,像是信号干扰,“警告:检测到外部数据侵入,来源未知,正在尝试拦截……拦截失败。”
一行红色的文字突然出现在屏幕中央,取代了原本的检索界面:
“游戏开始了。第一个‘网眼’,是张诚。下一个,会是谁?——织网者留”
文字停留了三秒,随即像被潮水淹没般消失,全息屏恢复正常,仿佛刚才的一切只是幻觉。
林峰的脸色彻底冷了下来。这不是简单的谋杀案,是挑衅——有人在利用技术操纵证据,把警方当成棋子,而那个叫“织网者”的组织,就是幕后操盘手。
“灵犀,锁定刚才的侵入IP,反向追踪!”
“正在追踪……IP地址不断跳转,使用了多层代理,无法定位具体位置。对方技术等级极高,疑似掌握‘天玑’系统的底层漏洞。”
林峰走到窗边,望着外面渐暗的天色。新海市的霓虹灯开始亮起,勾勒出这座城市的繁华轮廓,但在这片光鲜之下,似乎有一张无形的网正在悄然收紧。张诚可能是被冤枉的,那本消失的笔记本里藏着什么?“织网者”为什么要针对刘志强?又为什么要留下这么明显的标记?
“把张诚的案子暂时挂起,”林峰转身,眼神锐利如鹰,“通知技术科,全力破解那封加密邮件的残留信息。另外,备车,去刘志强家的书房,我要再查一次现场——这次不用终端,用眼睛。”
“指令确认。但根据条例,重大案件需依赖‘天玑’系统记录现场数据……”
“条例是死的,人是活的。”林峰打断它,“有时候,最关键的线索,恰恰在数据之外。”
手环终端沉默了片刻,蓝色的微光轻轻闪烁了一下,像是在“理解”这句话。然后,它安静地执行了指令:“已通知技术科。车辆将在五分钟后到达市局门口。”
林峰抓起外套,快步走向门口。他知道,这起案子只是个开始,那个自称为“织网者”的神秘组织,已经向他们宣战了。而这场战争的武器,正是警方最依赖的东西——技术。
审讯室里,张诚还在焦躁地等待着。他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了别人棋盘上的第一颗棋子,更不知道,一场关于技术与人性的较量,才刚刚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