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深度伪造的不在场证明
凌晨三点的刑侦支队办公室,荧光灯管发出轻微的嗡鸣,将林峰的影子拉得很长。他面前的全息屏上,正反复播放着一段监控录像——画面里,“金茂大厦顶层旋转餐厅”的落地窗外是璀璨的城市夜景,一个穿着深灰色西装的男人坐在靠窗的位置,面前摆着一份牛排和半杯红酒,手腕上的百达翡丽腕表在镜头下闪着光。
“李哲,男性,38岁,‘星链科技’创始人,”林峰的指尖在控制板上滑动,画面定格在男人抬腕看表的瞬间,“根据这份由旋转餐厅提供的监控,以及他手机里的消费记录、行车记录仪轨迹,7月19日晚上8点到10点,他一直在这儿用餐。”
“听起来完美。”旁边传来年轻警员小赵的声音,他正对着“天玑-7”的手环终端说话,“灵犀,重复李哲的不在场证明链。”
手环投射出的淡蓝色全息界面上,“灵犀”的机械音响起,带着一贯的精准与冰冷:“证明链一:金茂大厦旋转餐厅监控,时间19:58-22:03,连续捕捉到李哲面部及全身特征,与数据库匹配度99.8%;证明链二:银行交易记录显示,21:45李哲账户向餐厅支付消费款8900元,附带有餐厅POS机位置信息;证明链三:其名下车辆‘迈巴赫S680’行车记录仪显示,19:10从公司地下车库出发,19:35抵达金茂大厦停车场,22:15驶离,全程无异常停留;证明链四:手机基站定位显示,19:00-22:30期间,信号始终覆盖金茂大厦区域,未出现跨区跳转。”
小赵揉了揉太阳穴,语气里带着疲惫:“林队,所有证据都对得上。可受害者张启明,‘环球数据’的CTO,正是在7月19日晚上9点整,被人发现死在自己的书房里。法医鉴定死亡时间误差不超过半小时,而张启明的家在城西的‘溪谷别墅区’,从金茂大厦开车过去最少要45分钟——李哲根本没作案时间。”
林峰没说话,只是将监控画面放大,聚焦在李哲面前的那杯红酒上。酒液表面有一层极淡的反光,随着餐厅旋转缓缓移动,但仔细看会发现,反光的角度与窗外夜景的光源并不完全吻合。他忽然开口:“灵犀,分析监控画面的光影逻辑。”
“正在分析……”手环的蓝光闪烁了两下,“检测到轻微异常:目标人物面前的红酒杯反光,与环境光源存在0.3度偏差,推测为监控设备镜头轻微磨损导致,不影响主体识别。”
“0.3度?”林峰挑眉,“把餐厅同一时段、相邻桌位的监控调出来对比。”
小赵操作了几下,全息屏上出现了三个分画面。林峰指着中间李哲的画面:“注意他身后的吊灯——光线在他西装领口的反射,是不是比左边桌位的客人弱了一点?还有窗外的霓虹灯,在玻璃上的倒影边缘,有没有看到一丝模糊的重影?”
灵犀的声音再次响起:“经增强对比,目标区域光影反射存在0.02%的异常偏差,低于系统判定‘伪造’的阈值(0.1%),仍属于正常误差范围。”
“正常误差?”林峰站起身,走到窗边推开一条缝,凌晨的冷风灌了进来,让他清醒了几分,“张启明死前正在跟李哲打专利官司,‘星链科技’的核心算法涉嫌剽窃‘环球数据’的研发成果,一旦败诉,李哲不仅要赔上百亿,公司都得破产。他有最明确的动机。”
“可动机不能当证据啊。”小赵叹了口气,“灵犀已经把能查的都查了,李哲的手机通话记录、社交软件聊天记录、甚至外卖APP的浏览记录,都没发现异常。他那天下午还在公司开了全员大会,会后直接去了餐厅,中间没跟任何人接触过。”
林峰沉默着走回桌前,调出李哲的个人资料。照片上的男人戴着金丝眼镜,嘴角总是挂着一丝恰到好处的微笑,履历光鲜——麻省理工博士,硅谷归国精英,创业五年就把公司做到了上市。但在资料的不起眼处,有一行标注:“2038-2040年,任职于‘深瞳科技’,主导AI图像生成项目研发。”
“深瞳科技?”林峰的手指顿了顿,“灵犀,查‘深瞳科技’的主营业务及李哲在职期间的项目成果。”
“查询结果:‘深瞳科技’为早期AI视觉技术公司,2042年因技术滥用争议破产。李哲主导的‘镜像3.0’项目,曾实现对动态人物的实时光影模拟,误差率低于0.05%。”
“误差率0.05%……”林峰的眼睛亮了起来,“刚好在你刚才说的‘阈值’下面,对吗?”
灵犀的机械音没有起伏:“系统判定阈值是基于常规监控设备的误差范围设定,未包含专业级AI生成技术的特殊情况。是否需要调整判定参数?”
“立刻调整!”林峰的声音带着一丝急切,“把光影误差的敏感度提高三倍,重新分析李哲的监控画面!”
手环的蓝光急促地闪烁起来,全息屏上的画面开始逐帧拆解,无数数据流像瀑布一样冲刷而过。几分钟后,灵犀的声音再次响起,这次带了一丝微不可查的停顿:“重新分析结果:检测到画面中人物的虹膜动态收缩频率与李哲本人基线数据存在0.012秒延迟,面部微表情肌肉运动轨迹存在算法生成特征,光影反射异常累计超过0.12%——判定为深度伪造内容,置信度98.7%。”
“果然!”林峰猛地一拍桌子,“这不是实时监控,是用AI生成的伪造视频!”
小赵惊得差点从椅子上跳起来:“可餐厅怎么会有伪造的监控?还有消费记录和行车记录仪……”
“消费记录可以提前预定并远程支付,行车记录仪可以是替身驾驶时录制的。”林峰快步走到白板前,拿起马克笔写下时间线,“李哲下午在公司开大会,这是真的,目的是让所有人都看到他。散会后,他可能通过公司的地下通道离开,换乘了另一辆车去城西,杀了张启明后再返回,而餐厅里的‘他’,从头到尾都是一段AI生成的影像!”
“可餐厅的监控是实时上传云端的,怎么替换?”小赵追问。
“灵犀,查金茂大厦监控系统的运维公司,以及李哲是否与该公司有私下联系。”
“查询到:金茂大厦监控系统由‘安恒智联’负责维护,其技术总监王涛与李哲为麻省理工同期校友,近三个月内有五次秘密会面记录,资金往来中存在一笔50万的匿名转账,来源指向李哲的海外账户。”
“就是他了。”林峰把笔一扔,“小赵,申请拘传李哲和王涛,重点查王涛的电脑和‘安恒智联’的服务器日志,寻找视频替换的操作痕迹!另外,去查李哲那天晚上的衣物——如果他真的去了餐厅,西装上应该有餐厅特有的香氛残留,而如果他去了城西的别墅区,鞋子上大概率会沾到那里特有的红土。”
“是!”小赵立刻拿起对讲机安排任务。
林峰走到手环前,看着上面跳动的数据流,忽然开口:“灵犀,刚才为什么不直接判定是伪造?”
“系统阈值基于常规案件设定,未纳入嫌疑人曾主导AI生成项目这一个性化信息。”灵犀的回答依旧客观,“但在你指出光影异常并调取嫌疑人过往经历后,系统已自动修正分析模型。”
林峰点点头,心里那点对技术的抵触又松动了些。他想起三年前的事——那时如果有这样的AI终端,或许能更早发现情报里的异常,搭档就不会……他甩了甩头,把杂念压下去。
“林队,”小赵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技术队刚才发来消息,在张启明书房的地毯纤维里,发现了一小块疑似汽车脚垫的残留,成分分析显示,与李哲那辆迈巴赫的原厂脚垫完全一致。而且,他们在王涛的服务器后台找到了一个被删除的操作日志备份,显示7月19日晚上8点50分,有人远程登录了餐厅的监控系统,替换了时长1小时20分钟的视频片段。”
“证据链齐了。”林峰拿起外套,“走吧,去会会这位‘AI专家’。”
清晨的阳光透过云层照进审讯室,李哲坐在对面,依旧是那副从容不迫的样子,甚至还带着微笑:“林警官,这么早请我来,是有什么新发现吗?”
林峰把一份报告推到他面前:“‘镜像3.0’算法,你当年研发的技术,用起来还顺手吗?”
李哲脸上的笑容僵了一瞬,随即又恢复自然:“林警官在说什么,我听不懂。”
“听不懂?”林峰调出那段被标记为“伪造”的监控画面,“金茂大厦的监控,光影误差0.12%,虹膜延迟0.012秒,这些都是你当年在‘深瞳科技’的专利技术特征。王涛已经交代了,是你让他替换了监控视频,那50万是给他的报酬。”
李哲的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沉默了几秒:“就算监控是假的,你们还有别的证据吗?”
“当然有。”林峰拿出另一份检测报告,“你迈巴赫的脚垫纤维,出现在张启明的书房里。而且,我们查到你在7月19日晚上7点,用一个匿名号码叫了一辆网约车,从公司后门出发,终点是溪谷别墅区附近的一个公交站。网约车司机的行车记录仪拍到了你下车的画面,虽然你戴了帽子和口罩,但身高、体型与你完全吻合。”
李哲的脸色终于变了,他看着林峰,眼神里充满了难以置信:“这些……你们怎么会查到?”
“因为你太依赖技术了。”林峰的语气很平静,“你以为AI生成的视频天衣无缝,以为删除了日志就没人发现,但你忘了,真正的证据往往藏在技术照不到的地方——一块纤维,一个司机的记忆,甚至是你自己没注意到的习惯动作。”
李哲低下头,双手插进头发里,过了很久才抬起头,声音里带着一丝苦涩:“我花了五年时间才走到今天,张启明一句话就要毁了我的一切……我不甘心。”
“不甘心可以走法律途径,”林峰站起身,“但你选择了杀人,用你最擅长的技术掩盖罪行。可惜,技术能模仿光影,却模仿不了人心,更掩盖不了真相。”
审讯室的门被推开,两名警员走进来带走李哲。经过林峰身边时,李哲忽然停下脚步:“那个AI终端……是‘天玑’系列吧?我当年也参与过早期方案的讨论,没想到真的投入使用了。它比我想象的更厉害。”
林峰没有回头,只是对着空气说:“它再厉害,也只是工具。最终找到真相的,是人。”
回到办公室,小赵正在整理案卷,看到林峰进来,笑着说:“林队,这次多亏了你,不然真让这小子用AI蒙混过关了。”
林峰拿起手环,看着上面“灵犀”两个字:“也不全是我的功劳。”他顿了顿,补充道,“灵犀,刚才的分析,做得不错。”
手环的蓝光闪了闪,发出一声比平时稍显柔和的提示音:“服务于案件侦破,是终端的核心功能。”
林峰笑了笑,转身看向窗外。朝阳已经升起,把城市染上温暖的金色。他知道,未来还会有更多利用技术的犯罪,但只要人和工具能找到平衡,真相就永远不会被掩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