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讨论班的消息一经发布,报名邮件便如雪片般涌来。沈墨在书房里整理申请材料,季云深则在一旁审阅课程大纲。
"这个部分,"季云深用铅笔轻轻划出一条批注,"可以补充我1998年那篇关于变分法的论文。"
沈墨凑近细看,发梢无意间擦过季云深的额角。熟悉的薄荷气息淡淡萦绕,让这个春日的午后格外安宁。
"您当年为什么选择研究这个方向?"沈墨轻声问。
季云深的笔尖在纸上停顿。午后的阳光将尘埃照得纤毫毕现,仿佛也照亮了尘封的记忆。
"因为王教授说过,"他的声音很轻,"数学应该服务于理解这个世界。"
第一个讨论班在细雨绵绵的周四下午举行。教室里坐满了来自各个院系的学生,还有几位专程赶来的老教授。当沈墨推着季云深走进教室时,所有人都自发地站起身。
"请坐。"季云深微微颔首。他的声音不高,却让整个教室瞬间安静。
沈墨站在讲台旁,看着季云深从容地讲解那些深奥的理论。岁月的沉淀让这些知识焕发出新的光彩,而台下那些专注的眼神,就像很多年前的他。
课间休息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颤巍巍地走上前:
"季教授,您当年在《数学学报》上的那篇论文,改变了我对微分几何的理解。"
季云深温和地与老教授交谈,沈墨则安静地泡茶。氤氲的热气中,他看见季云深眼中闪烁着久违的光芒——那是属于数学家的纯粹喜悦。
讨论进行到一半,一个年轻学生提出质疑。季云深耐心听完,转头对沈墨说:
"这个问题,你来解答更合适。"
沈墨微微一怔,随即会意。这个问题恰好涉及他证明K猜想时的新方法。当他开始讲解时,季云深的目光始终落在他身上,带着师长特有的欣慰。
下课铃响起,学生们却迟迟不愿离去。那个提出质疑的年轻人红着脸上前:
"季教授,沈教授,我......我能成为你们的研究生吗?"
春雨还在窗外淅沥,教室里的灯光却格外温暖。回办公室的路上,沈墨轻声说:
"他让我想起了当年的陈星。"
季云深望着走廊窗外的新竹。经过春雨的洗礼,竹笋又拔高了一节。
"每个时代都有这样的年轻人,"他轻声说,"我们的责任是确保他们不被埋没。"
暮色渐深,办公室的灯还亮着。沈墨整理着今天的讨论记录,季云深则在书架前寻找适合那个学生的参考文献。
在这个平凡的春夜,学术的薪火静静传递。
而他们,既是传承者,也是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