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雪过后,天气骤然转暖。融雪的水滴从屋檐落下,在书房窗外奏出清脆的乐章。季云深的咳嗽渐渐好转,但沈墨依然坚持每天为他测量体温,药盒里的药也换成了更适合冬季的配方。
"王教授的笔记已经数字化了。"沈墨将平板电脑推到季云深面前,屏幕上显示着精心制作的电子书界面,"陆寻带着学生们忙了整个雪夜。"
季云深滑动页面,看见笔记的影印件与现代化的注解并列。在"数学源流考"的标题下,陆寻团队添加了交互式的时间轴,将王教授的原始笔记与后续发展串联起来。最令人动容的是,他们在每一章末尾都设置了"续写"按钮。
"这是陆寻的主意。"沈墨指着那个小小的铅笔图标,"任何读者都可以在阅读后添加自己的思考。"
午后的阳光透过融雪后格外明亮的窗户,将书房照得暖意融融。季云深继续翻阅电子笔记,在第七章末尾发现了一条新添加的批注:
"读至此处,方知数学不仅是逻辑的演绎,更是代代学人用生命点燃的灯火。——物理系2023级本科生陈悦"
年轻而真诚的文字,让季云深的指尖在屏幕上停留了许久。
"要回复吗?"沈墨轻声问。
季云深摇头,却在页边空白处用电子笔画了一盏简笔油灯。这是他年轻时王教授常用的比喻——知识如同油灯,需要不断添油,也要小心守护火种。
令他们意外的是,这条简单的回复在校园里引起了小小的轰动。几天后,电子笔记的"续写"区已经挤满了各院系学生的留言。数学系的学生讨论证明思路,哲学系的学生探讨认识论,甚至文学院的学生还为此写了诗。
"你看,"沈墨在早餐时展示最新的一条续写,"化学系的学生从催化剂的角度解读了知识传承的过程。"
季云深小口喝着山药粥,眼底泛起淡淡的笑意。这份跨越学科界限的共鸣,或许正是王教授最希望看到的。
十二月中旬,陆寻带着厚厚的打印稿来到书房。年轻人眼下的黑眼圈明显,声音却充满活力:
"教授,出版社想正式出版这份笔记,包括所有的续写内容。"
季云深接过打印稿,发现陆寻细心地用不同颜色标注了各个时代的笔迹——王教授的墨蓝,他自己的深灰,还有学生们五彩斑斓的续写。整份手稿像一道跨越时空的彩虹。
"书名就用《源流》如何?"沈墨提议,"既简洁,又寓意深远。"
出版事宜进展得很顺利。在商议封面设计时,季云深特意要求保留那个简笔油灯的图案。设计师巧妙地将它化作扉页的水印,灯光在纸页间若隐若现,仿佛真的在跳动。
平安夜那天,首批样书送到了书房。沈墨拆开包装,将还散发着油墨香的新书放在季云深手中。封面上,"源流"二字采用烫金工艺,在冬日暖阳下熠熠生辉。
"王教授会高兴的。"季云深轻抚封面,声音很轻。
窗外飘起了细雪,比初雪更温柔。沈墨为季云深披上羊毛毯,两人静静望着雪花在庭院里翩跹。那盆薄荷已经被移进室内,在窗台上依然翠绿。
"明年开春,"沈墨突然说,"我们带着新书去给王教授扫墓。"
季云深点头,指尖无意识地翻动着书页。在某一页的留白处,他看见陆寻用铅笔写下的小字:
"感谢您让我明白,我们都是长河中的一滴水,也是照亮后来者的那盏灯。"
暮色渐沉,书房里提前亮起了灯。沈墨开始准备晚餐,季云深则继续翻阅新书。在最后一页的出版信息栏,他看见一行特别的说明:
"本书版税将全部捐入'云深数学基金会'"
雪花轻轻叩打着窗户,像远方传来的问候。季云深知道,这条由王教授开启的河流,正在流向更广阔的天地。
而他们,都是这永恒流动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