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节气,寒风刺骨。季云深在晨光中醒来时,发现书房窗玻璃上结满了冰凌花。沈墨早已起身,正在检查暖气管线,确保每间书屋的过冬物资都已到位。
"漠河书屋报告,昨夜零下二十度。"沈墨将平板电脑转向他,屏幕上是冰天雪地中亮着暖灯的木屋,"读者们说,书中自有暖炉。"
季云深继续审阅各地报告。在三沙书屋发来的照片里,孩子们正在沙滩上用贝壳拼写数学公式,蔚蓝的海水与雪白的贝壳相映成趣。报告末尾附言:"这里永远春天,但我们依然需要知识的炉火。"
上午,周宁发来工友们的考前冲刺计划。视频里,王师傅的黑板上画满结构图,每道公式旁都标注着实际应用。"原来数学不是数字,"老人对着镜头憨笑,"是改变生活的力量。"
沈墨将这份视频转发给所有书屋,在邮件正文写道:"学习永不嫌晚,梦想始终年轻。"
霜降第三日,季云深的咳喘加重。沈墨为他增加雾化治疗次数,药盒里添了进口平喘药。医生上门检查后,悄悄对沈墨说:"要避免感染,这个冬天很关键。"
傍晚,那个自闭症少年在母亲陪伴下送来新作。画的是霜降时节的数学林——琉璃世界银装素裹,每棵树都化作巨大的书本,树枝是摊开的书页,积雪覆盖的文字在夕照下闪着金光。
"他说要送给船上书屋。"母亲轻声解释,"让渔家的孩子们看看雪中的书香。"
季云深让沈墨立即安排装裱寄送。在画作背面,他亲手写下:"知识是抵御严寒最好的衣裳。"
令人意外的是,这幅画在船上书屋引起了连锁反应。渔家子女们用渔网和贝壳制作了"海上数学林"模型回赠。随船老师来信说:"孩子们第一次知道,雪原来这么美。"
霜降过后,各地书屋陆续进入冬季模式。最让人感动的是盲文书屋的应对——视障读者们用毛线编织出立体几何图形,用不同材质的布料区分数学符号。"我们看不见霜雪,"一位读者在信中说,"但能触摸知识的形状。"
周宁的夜校迎来考前最后冲刺。工友们自发组织起互助小组,年长的帮忙照顾家庭,让年轻的多些复习时间。那盏电缆油灯下,常常同时亮着十几盏头灯,像工地上升起的星河。
"教授,"周宁在深夜来电,"王师傅想请您做他的考前辅导。"
季云深不顾沈墨劝阻,在病榻上接通视频。屏幕那端,王师傅紧张地搓着粗糙的双手,面前摊着被翻烂的教材。
"您看这里..."老人指着结构力学公式,眼神像个求知的孩子。
辅导持续到子夜。结束时,王师傅突然起身,对着镜头深深鞠躬:"谢谢您让我这老骨头,还能有新梦想。"
挂断视频后,季云深呼吸急促。沈墨立即给他吸氧,眼底满是担忧:"明天所有预约取消。"
但天亮时分,季云深仍坚持要审阅船上书屋的冬航方案。沈墨只得将病床推到书房,在暖炉旁支起临时办公桌。
"这里要改。"季云深用颤抖的手指出方案漏洞,"极寒天气必须停航。"
他在修改意见旁画了盏油灯,灯焰化作保暖的棉衣。
方案修订完毕时,窗外飘起今冬第一场雪。那个自闭症少年仍坐在数学林写生,母亲为他撑着伞,画板上已勾勒出雪中书屋的轮廓——暖灯映窗,书香融雪。
"他说这是最美妙的季节。"母亲拂去儿子肩头的雪花,"因为所有温暖都显得格外珍贵。"
沈墨推着季云深来到窗前。飞雪中的数学林静谧如梦,金色落叶与初雪交织,枝头的冰凌折射着书屋的灯光。那株窗台银杏已落尽树叶,果实却仍倔强地挂在枝头,像在守护某个承诺。
"等雪停了,"季云深轻声说,"该把银杏果寄出去了。"
夜幕降临时,周宁发来工友们踏雪赴考的照片。茫茫雪地上,一行坚定的脚印通向考场,每双脚都穿着基金会新发的防滑靴。
"大家说,"附言写道,"要带着知识走过人生所有的寒冬。"
沈墨将照片设为书房屏保。在暖炉的噼啪声中,他继续整理各地书屋的冬日记。最北端的漠河读者写道:"零下三十度,但书中的思想始终滚烫。"
这个霜降,严寒封冻了大地,却封不住求知的脚步。因为他们知道,只要灯火不灭,春天终将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