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0天,冬至。
凌晨4:47,比64天那天的日出早来了13秒。
虞星晚把最后一箱行李搬上面包车,转身时,沈砚递上一杯用保温桶装的豆浆——
"63℃,刚好入口。"
她笑着接过,指尖碰到他手背,温度交换,像某种暗号。
今天,他们不再住63℃公寓。
房租涨到无法接受,乐队设备越来越多,他们需要更大的地方,也需要新的节奏。
白色面包车改装完毕,侧边喷绘升级——
63℃ Free Band · 流动现场
车尾新增一行小字:
"心跳打烊前,我们不停机。"
车内后座被拆除,换成可折叠音响架与收纳箱,俨然一座移动小舞台。
顾雪砚把地图铺在引擎盖,用红笔圈出第一条路线:
"沿海往东,每64公里设一个停靠点,演到海边为止。"
陆星野比了个OK,"油费AA,演出免费,零钱随意。"
沈砚合上后备厢,"出发?"
三人同时看向虞星晚。
她举起鼓棒,在空中敲出63bpm四下,"出发!"
车轮滚动,城市在后视镜里缩小成一束光。
电台调到随机频段,噪音里忽闪一段古典乐——《小星星变奏曲》。
沈砚把音量调大,手指在方向盘上打拍子,"免费采样,今晚混进新歌。"
虞星晚侧头,看窗外晨雾倒退,"640天,像把一条直线走成了圆。"
"圆?"
"起点是63℃,终点也是63℃,但圆心挪了位置。"
她伸手,比了个圆,然后指尖点在他心口,"这里。"
第一站,64公里外的滨海小镇。
废弃渔港,海风裹着咸味,海鸥叫声与吉他失真意外地和谐。
音箱接电,第一声鼓点落下,渔民、游客、流浪猫同时抬头。
免费点歌牌子立起,铁盒里很快响起硬币碰撞。
一个卷发小女孩点《小星星》,顾雪砚蹲下来,与她齐唱,声音被海风吹散,又聚拢。
曲终,小女孩把一枚贝壳放进铁盒,"比钱更贵,对吗?"
虞星晚笑,"对,是63℃的贝壳。"
黄昏,港口灯塔亮起。
四人围坐,清点"收入":
纸币:237元
硬币:106枚
贝壳:3枚
车票:2张(游客给的纪念)
沈砚把贝壳穿孔,做成钥匙扣,"新的周边,限量3个。"
陆星野把车票夹进笔记本,"以后出专辑,当封面素材。"
顾雪砚把硬币排成63形状,拍照发社交账号——
粉丝数:6.3万,巧合得像是命运在开玩笑。
夜深,营地扎在沙滩。
篝火跳动,火星飞起,像反向坠落的星。
沈砚抱着吉他,即兴弹一段全新旋律——
没有63bpm,没有《小星星》,是自由的4/4,带着海风的咸味。
虞星晚靠在他肩,听心跳从63逐渐加速,然后稳定在——
80,属于恋爱的节拍。
她轻声说:"我们逃出来了,对吗?"
"嗯,逃出来了,但还要逃得更远。"
"多远?"
"直到音乐不再需要免费牌子,直到心跳不再被数字定义。"
第二站,128公里外,大学城。
校园广播站正在招新,主播台空置。
四人递交了"流动电台"策划案——
63℃ Free Radio · 每小时63秒自由播音
台长是个戴黑框眼镜的女生,听完他们的Demo,只问一句:
"63秒后,你们会停吗?"
"不会,但会换频率。"
"通过。"
于是,午后的校园上空,突然插入一段63秒的即兴音乐——
没有开场白,没有结束语,只有海浪声+吉他+心跳鼓点。
学生们驻足,抬头看天,仿佛听见来自另一个维度的信号。
途中,沈氏赔偿款到账。
七位数,打进"63℃自由基金"账户。
沈砚把短信截图发给虞星晚,附言:
"这笔钱,我想用来买一台真正的钢琴,放在海边,谁都可以弹。"
她回:
"买两台,一台给海,一台给风。"
于是,第三站停靠点,多了一台露天钢琴——
白色琴身,印着月亮形logo,琴盖上刻着一行小字:
"弹错也无妨,海风会帮你保密。"
第640天深夜,流动电台第10次播音。
63秒节目,沈砚第一次开口说话:
"这里是63℃ Free Radio,我是沈砚。
曾经,我活在观众打赏的倒计时里;
现在,我活在日出与海风之间。
如果你也困在剧本里,请记住——
心跳第63次响时,你可以自己写台词。"
63秒到,频道自动切换,留下一片沙沙空白。
校园里,有女生在笔记本写下这句话,然后合上笔盖——
像合上一场旧梦。
回程路上,面包车里程表跳到——
6400公里,恰好是640天的十倍。
虞星晚把地图折成纸飞机,从车窗扔出去,看它在后视镜里翻飞,然后坠落。
"路线没了?"
"嗯,以后随心跳走。"
沈砚把车载收音机调到最大音量,按下录音键——
空白磁带开始转动,背景是轮胎与风声。
他说:
"第640天,我们比64天多用了十倍路程,才明白——
自由不是终点,是无限。"
虞星晚伸手,与他十指相扣。
掌心温度,63℃,稳定而长久,却不再被数字束缚。
——第十三章·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