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熠星又一次在凌晨四点醒来。
窗外的天空是一种很特别的蓝色,不是深夜的墨黑,也非黎明的鱼肚白,而是一种沉静的、将明未明的蓝。他称之为,凌晨四点的蓝。
三年来,他的生物钟精准得像被设置了永久闹铃,总在这个时刻将他从混沌的睡眠中剥离。他坐起身,没有开灯,赤脚走到落地窗前。城市在脚下沉睡,远处零星的路灯光晕融化在这片无边的蓝色里。
这是郭文韬最后消失时的天色。
那个清晨,他收到郭文韬发来的最后一条信息,没有前因后果,只有简短的五个字:
「看看外面的天。」
等他醒来看到时,窗外已是阳光刺眼。他回拨电话,那头只剩下冰冷的空号提示音。郭文韬像一滴融入大海的水,从他的世界里彻底蒸发。
从那天起,凌晨四点就成了蒲熠星一个人的刑场。他被困在这个时刻,反复咀嚼着那个未解之谜。
他是一名悬疑小说家,而郭文韬,曾是他唯一的灵感来源,是他笔下那个智谋超群的侦探“青”的原型。在郭文韬离开后,他再也写不出“青”的故事。那个角色连同它的灵感来源,一起停滞在了时光里。
书桌上散落着稿纸,上面写满了零碎的句子,都是关于蓝色的描述:
“那种蓝,像是把全世界的忧伤都溶进了天空。”
“凌晨四点的蓝,是等待的颜色,是未完成的誓言。”
“他消失在蓝色里,带走了我所有的色彩。”
编辑催稿的电话一个接一个,他都以“寻找灵感”为由搪塞过去。真相是,他被困在了一个关于蓝色的迷宫里,找不到出口。
这天凌晨四点,他照例站在窗前,却发现对面那栋废弃已久的办公楼里,竟亮起了一盏微弱的灯。
心跳莫名加速。那栋楼空了快三年了,从他搬来这里就是如此。
接下来的几个凌晨,那盏灯总在四点准时亮起,又在天色将明时熄灭。一种强烈的直觉驱使着蒲熠星,他决定去看个究竟。
电梯停运,他沿着消防通道一步步走上七楼。灰尘在空气中飞舞,脚步声在空荡的楼道里回响。他停在那扇亮灯的门前,深吸一口气,推门而入。
房间里空荡荡的,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和一个背对着他的身影。那人转过身来,时光仿佛瞬间倒流。
是郭文韬。
他瘦了些,眉眼间的轮廓更加分明,但那双眼睛依然清澈如初。
“你来了。”郭文韬的语气平静得像他们昨天才见过。
蒲熠星僵在原地,千言万语堵在喉咙里,最后只挤出一句:“为什么?”
郭文韬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指向窗外:“从这个角度看,凌晨四点的蓝色,是不是更清晰?”
蒲熠星走过去,站在他身边。从这个高度望去,天空的蓝色果然更加浓郁,像是被打翻的墨水瓶浸染过的画布。
“三年前,我接到一个任务。”郭文韬轻声说,“需要彻底消失。”
蒲熠星这才知道,郭文韬并非他认知中的普通程序员,而是网络安全领域的顶尖专家,负责追踪一个庞大的数据犯罪网络。三年前,他的身份暴露,为了身边人的安全,他必须人间蒸发。
“我唯一任性的一次,就是给你发了那条信息。”郭文韬望着窗外的蓝色,“我知道你一定会懂。”
“懂什么?”蒲熠星声音沙哑。
“懂我在告别,懂我在想你,懂我让你记住这个颜色。”郭文韬转过头,眼神温柔而悲伤,“这三年,每个凌晨四点,我都会在这里,看着同样的天空,想象你也在这个城市的某个角落,看着同一种蓝色。”
蒲熠星忽然明白了。那些无法成眠的凌晨,那些对蓝色的执念,不是他一个人的刑罚,而是他们之间无声的共鸣。
“任务结束了?”他问。
“昨天刚结束。”郭文韬点头,“我本来打算今天去找你。”
“为什么选在这里?”
“因为这里能看到你的窗户。”郭文韬微笑,“这三年,我看着你窗前的灯亮起又熄灭,看着你深夜写作的身影,看着你站在窗前凝望这片蓝色。这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蒲熠星想起自己那些无意识的举动——深夜写作时习惯性望向窗外,凌晨四点准时醒来凝望天空。原来,他们一直以这种方式相互陪伴。
“我写不出‘青’的故事了。”蒲熠星说。
“我知道。”郭文韬轻声说,“因为我离开了。”
“现在你回来了。”
“是的,我回来了。”
窗外,那片浓郁的蓝色开始渐渐变淡,天际线处泛起微光。凌晨四点即将过去,新的一天就要开始。
蒲熠星看着郭文韬被晨光勾勒的侧脸,轻声说:
“以后,我们可以一起看凌晨四点的蓝了。”
郭文韬握住他的手,指尖温暖:
“不只是凌晨四点,还有清晨、正午、黄昏……所有时刻的颜色,我们都一起看。”
天空彻底亮了起来,蓝色褪去,金黄色的阳光洒满房间。蒲熠星知道,从今天起,凌晨四点的蓝不再是困住他的囚笼,而是通往重逢的桥梁。
有些颜色,只为懂得的人而存在。有些人,即使消失在蓝色里,也终会随着阳光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