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退婚后,前夫追悔莫及
本书标签: 古代 

第二十章:书院春秋

退婚后,前夫追悔莫及

柳文渊的书院选址在城西的白鹭巷,原是座废弃的祠堂。沈凝第一次去看时,院墙斑驳,杂草齐腰,唯有正堂那株老槐树还郁郁葱葱。

“这地方……”春桃欲言又止。

“很好。”沈凝绕着院子走了一圈,“闹中取静,孩子们能安心读书。”

修缮书院的银子是柳文渊变卖祖产凑的。他辞了永王府的差事,如今是真的一贫如洗了。沈凝去看他时,他正挽着袖子,和工匠一起修补屋顶。

“柳公子亲自上阵?”

“省一个工钱是一个。”柳文渊抹了把汗,笑容却比在永王府时真切得多。

沈凝让伙计抬来十匹青布:“给学生们做学服的。”

柳文渊抚摸着布料,眼神温暖:“这料子比市面上的好。”

“加了苎麻,耐磨耐洗。”沈凝顿了顿,“第一批学生招得如何?”

“二十三个。”柳文渊指向院里正在帮忙清扫的孩子们,“都是街坊的穷苦孩子,还有一个……”他压低声音,“是前太傅的孙子,家道中落,如今在街上卖炊饼。”

那孩子约莫八九岁,穿着打补丁的短褂,干活却最卖力。沈凝记得他,每天清早都能听见他在巷口清脆的叫卖声。

书院开课那日,沈凝特意去了。二十三个孩子穿着统一的青布学服,坐在修缮一新的学堂里,小脸都洗得干干净净。柳文渊站在讲台上,教他们念《千字文》。朗朗书声传出院子,引来不少街坊围观。

课后,那个卖炊饼的孩子——名叫阿卯的,怯生生地走到沈凝面前。

“沈东家,”他递过一个油纸包,“这是我娘让给您的,谢谢您给的料子。”

油纸包里是两个热乎乎的炊饼,散发着芝麻香。沈凝接过炊饼,发现阿卯的学服袖口已经起了毛边。

“这料子还是不够结实。”回去的路上,她对陈师傅说,“得再想想办法。”

她在工坊里泡了三天,试验了七种不同的经纬织法,终于织出一种更耐磨的布料。新布料用了双经双纬,还在织造时加入了特制的药水,能让布料越洗越柔软。

第一批新料子送到书院时,正赶上阿卯在院里背书。孩子看见新衣,眼睛亮了一下,却又低下头:“沈东家,我……我可能读不了书了。”

“为何?”

“娘病了,我得卖炊饼养家。”

沈凝沉默片刻:“书院缺个打杂的,管吃管住,每月还有工钱。你愿意来吗?”

阿卯愣住了,眼圈慢慢红了。

这事不知怎么传了出去,第二天就有流言说云裳阁东家假仁假义,雇童工。更有人说柳文渊的书院藏污纳垢,收留罪臣之后。

这日午后,书院来了几个不速之客。为首的穿着官服,说是学政衙门的。

“有人告你们违制办学,私收罪臣之后。”官员目光扫过学堂里的孩子,“按律,该立即查封。”

柳文渊正要争辩,沈凝上前一步:“大人明鉴,这些孩子都是清白人家出身。至于阿卯,”她取出户籍文书,“他父亲虽曾获罪,但去年已经赦免。这是赦免文书。”

官员查验文书,无话可说,却仍不肯罢休:“就算如此,这书院没有在衙门备案,也是违制。”

“已经备过案了。”安远侯的声音从门外传来。他今日穿着常服,却自有一股威严,“本侯可以做证。”

学政官员见状,只得悻悻离去。

安远侯看着修缮一新的书院,对沈凝道:“沈姑娘好心肠,不过也要当心。朝中有人正想找柳公子的错处。”

“多谢侯爷提醒。”

“不必谢我。”安远侯意味深长,“这书院,或许能成为京城的一股清流。”

送走安远侯,柳文渊忧心忡忡:“连累姑娘了。”

“谈不上连累。”沈凝望着院里追逐嬉戏的孩子们,“我只是做我想做的事。”

转眼到了腊月,书院开办已三月有余。这日沈凝来看望,发现阿卯正趴在石桌上写字,小手冻得通红。

“怎么不生火盆?”

“柴火不够了。”阿卯小声道,“先生说,要省着用。”

沈凝没说话,第二天就让人送来了十担银炭,还有二十件棉袄。她看着孩子们穿上新棉袄在院里玩耍,忽然对柳文渊说:“我想在书院开个织工课。”

“织工课?”

“教女孩子织布绣花,有一技之长,将来也好谋生。”

柳文渊沉吟片刻:“这倒是好事。只是……”

“银子我出,师傅我请。”沈凝道,“只借你一间厢房。”

织工课开课那天,来了十几个女孩子,最大的十五,最小的才八岁。沈凝亲自教她们辨认丝线,柳文渊则在隔壁教男孩子们念书。朗朗书声和织机声交织在一起,成了白鹭巷最特别的景致。

年关将近时,书院出了件大事。

这日清晨,沈凝刚到书院,就听见院里一片哭声。阿卯抱着个包袱,正要往外走。

“怎么了?”

“我娘……我娘没了。”孩子眼睛肿得像核桃,“我得回去守孝。”

沈凝接过包袱,发现里面除了几件破衣服,还有一本手抄的《论语》。

“谁给你抄的?”

“先生。”阿卯哽咽道,“先生说,无论遇到什么事,书都要读下去。”

柳文渊从屋里出来,眼睛也是红的:“让他去吧,孝道为大。”

沈凝却拉住阿卯:“书院就是你的家。守孝在哪不能守?”

她让伙计在书院后院收拾出一间净室,供阿卯守孝。每日课后,柳文渊都会去陪他读书写字。街坊们听说后,有的送米,有的送菜,还有的送来手抄的经书。

除夕那夜,书院破例点了许多灯笼。孩子们都不回家——他们大多无家可归。沈凝和柳文渊陪着他们守岁,一起吃饺子。

子时将近,阿卯突然站起来,向着沈凝和柳文渊深深一揖:“先生,东家,等我长大了,也要办书院,让更多的穷孩子读书。”

窗外,雪花静静飘落。爆竹声远远近近地响起来,映得每个人脸上都红彤彤的。

柳文渊看向沈凝,轻声道:“这或许就是我们留在京城的意义。”

沈凝没有回答,只是望着跳跃的烛火出神。

上一章 第十九章:染缸暗影 退婚后,前夫追悔莫及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二十一章:漕运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