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现代小说 > 银杏邮差
本书标签: 现代 

银杏邮差·第十章 档案馆里的时光线索

银杏邮差

沈知夏和林野踩着晨光走进宁城档案馆,木质门框上的铜环泛着旧光,馆内弥漫着纸张与灰尘混合的沉静气息。负责档案管理的张阿姨听说他们要找1950年代老兵李建军的资料,指尖在电脑键盘上敲了几下,便起身引他们走向最里侧的档案架:“那批老兵档案刚整理完,都在C区第三排,不过年代久了,有些信息可能不全。”

档案架高达天花板,泛黄的档案盒按年份整齐排列,标签上的字迹有些模糊。林野踮脚抽出1953年的退役军人档案盒,刚打开便有几片干枯的梧桐叶飘落——许是当年整理档案时不小心夹进去的。沈知夏戴上手套,小心翼翼地翻阅每页纸张,目光扫过密密麻麻的名字,忽然在一页登记表上停住:“找到了!李建军,籍贯宁城郊区李家庄,1951年入伍,1955年退伍后分配到市农具厂工作。”

两人相视一笑,正想记录下信息,沈知夏的指尖忽然触到登记表背面的褶皱。她轻轻展开,发现一张折叠的纸条,上面是李建军的字迹,虽有些褪色却依旧工整:“若有家人寻来,可往农具厂宿舍找我,家中尚有老母亲与妻儿等候。1956年春。”林野立刻拿出手机拍照,“农具厂现在还在吗?说不定能找到知情人。”

张阿姨凑过来一看,忽然想起什么:“你们说的农具厂,十年前改制后变成了社区服务中心,不过老员工大多还住在附近的家属院。我认识一位王师傅,当年和李建军是同事,或许他知道些情况。”她写下王师傅的住址和电话,递过来时叮嘱道:“老人家年纪大了,记性时好时坏,你们说话可得耐心些。”

离开档案馆时已近正午,阳光比清晨更暖。两人按照地址找到农具厂家属院,红砖墙面上爬满爬山虎,几位老人坐在树下的石凳上晒太阳。打听王师傅的住处时,一位拄着拐杖的老奶奶指着前排平房:“老王就在最里面那间,每天这个点都在院子里择菜呢。”

果然,他们刚走到院门口,就看见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坐在小板凳上,手里拿着一把青菜。听见脚步声,老人抬头看向他们,沈知夏连忙拿出李建军的档案复印件:“王爷爷,我们想向您打听一下李建军叔叔的事。”

王师傅接过复印件,老花镜滑到鼻尖,手指轻轻摩挲着“李建军”三个字,眼眶渐渐泛红:“建军啊,我们当年睡上下铺,他总跟我们说家里的麦子地,说退伍后要好好陪娘和媳妇。后来他妻子生了个女儿,还抱来给我们看过,小名叫丫丫。”

“那您知道他们现在在哪儿吗?”林野急忙问。王师傅叹了口气:“大概二十年前,农具厂改制,建军带着家人搬去了城南,听说后来去帮女儿看孩子了,具体地址我也记不清了。不过他有个侄子还住在李家庄,叫李大海,你们或许能从他那儿问到消息。”

沈知夏立刻记下李大海的名字和李家庄的地址,又问起李建军当年的模样。王师傅笑着回忆:“他个子高,说话嗓门大,每次寄信都要跑好几趟邮局,说要确保信能平安到家。有一次他收到家里寄的咸菜,还分给我们每人一小罐,说那是他娘亲手腌的,比啥都香。”

离开家属院时,王师傅送他们到门口,指着远处的麦田:“顺着这条路一直走,就是李家庄,现在这个季节,麦子该抽穗了,跟当年建军说的一模一样。”沈知夏回头望去,阳光洒在麦田上,泛着金色的波浪,仿佛能看见当年李建军站在田埂上,眺望家的方向。

两人没有直接去李家庄,而是先回了老巷,想把找到的线索告诉奶奶。刚走到巷口,就看见奶奶坐在老银杏树下的石凳上,手里拿着沈知夏拍的旧照片,正跟修鞋铺的老掌柜说着什么。看见他们回来,奶奶急忙招手:“知夏,你们看,这张照片里你爷爷手里的栗子,还是我让他买的,说给你爸当零嘴。”

沈知夏把去档案馆和家属院的事告诉奶奶,奶奶听完,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布包,里面是爷爷当年的邮差帽:“你爷爷当年总说,送信就是送牵挂,现在你们帮他送这些信,他在天上肯定高兴。”林野接过邮差帽,发现内侧绣着一个小小的“芸”字——是奶奶的名字。

第二天一早,沈知夏和林野带着李建军的档案复印件和老兵的信,前往李家庄。车子驶进村庄,路边的麦子果然如王师傅所说,抽出了嫩绿的穗子。打听李大海时,村民指着村东头的一栋二层小楼:“那就是大海家,他现在开了个小超市,为人热心,你们找他准没错。”

李大海听说他们是来寻找李建军家人的,立刻放下手里的活,把他们请进屋里:“我大伯(李建军)当年搬走后,还跟家里联系过,前几年他女儿丫丫还回来过一次,说大伯三年前走了,现在她住在市里的幸福小区。”他拿出手机,翻出丫丫的联系方式,“我这就给她打个电话,说你们有重要的东西要给她。”

电话接通后,李大海把情况告诉丫丫,没过多久,一辆白色的轿车就停在了超市门口。车门打开,一位头发微卷的中年女人走下来,看见沈知夏手里的铁盒,脚步顿了顿,声音有些颤抖:“这……这是我爷爷当年的铁盒?”

沈知夏打开铁盒,拿出泛黄的信纸:“这些是您爷爷李老根写给您父亲李建军的信,是我爷爷当年帮忙保管的。”丫丫接过信纸,手指轻轻拂过父亲的名字,眼泪瞬间落下:“我父亲当年总说,没收到爷爷最后一封信,是他这辈子的遗憾。没想到时隔这么多年,还能看到这些信。”

丫丫把信小心翼翼地收好,又接过沈知夏递来的档案复印件,看着上面父亲年轻时的照片,笑着抹去眼泪:“谢谢你们,让我们一家人的牵挂有了归宿。我母亲还在,她要是知道这些信找到了,肯定会特别开心。”

离开李家庄时,丫丫送他们到村口,指着远处的银杏林:“我父亲当年说,等退休了要带我们去看银杏林,现在我想带着这些信,和母亲一起去,也算完成他的心愿。”沈知夏看着远处的银杏林,忽然想起爷爷相册里的那句话——“等银杏长粗了,就带她去看城外的银杏林”。

回到老巷时,夕阳已经西下,糖炒栗子铺的香味飘满整条巷子。老板看见他们,笑着递过来两包栗子:“刚出锅的,给你们留的,就像当年给你爷爷留的一样。”沈知夏接过栗子,剥开一颗放进嘴里,甜香在舌尖散开,和记忆里的味道一模一样。

晚上,沈知夏坐在书桌前,翻开笔记本,在“下一站,档案馆”下面写下:“今日找到李建军的家人,将老兵的信亲手交给丫丫,原来牵挂真的能跨越时光,从过去传到现在。爷爷的故事还在继续,下一站,或许是城外的银杏林。”

林野发来消息,附了一张他画的银杏林,林子里有两对身影,一对是年轻的爷爷和奶奶,一对是丫丫和她的母亲,旁边写着:“下一站,银杏林,让牵挂落地,让故事圆满。”沈知夏看着屏幕,嘴角扬起笑容,窗外的月光洒在笔记本上,徽章上的银杏纹在月光下闪着微光,仿佛在诉说着,所有的牵挂与故事,终会在时光里找到最好的归宿。

上一章 银杏邮差·第九章 泛黄信笺里的秘密 银杏邮差最新章节 下一章 银杏邮差·第十一章 银杏林下的迟到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