颁奖典礼前一周,宋亚轩拨通了乡村小学老师的电话,电话里刚说完“想邀请孩子们来现场看颁奖”,就听见听筒那头传来一阵雀跃的欢呼声——孩子们凑在老师身边,连呼吸声都透着期待。出发那天,扎羊角辫的小女孩特意换上了新裙子,怀里抱着卷得整齐的画纸,那是她熬了三个晚上画的应援牌,上面用蜡笔涂满了七颗星星,旁边歪歪扭扭写着“哥哥们要拿大奖”。
抵达颁奖场馆后台时,丁程鑫正对着镜子整理西装领口,看见推门而入的小身影,立刻笑着迎上去:“我们的小嘉宾来啦!”小男孩攥着上次宋亚轩教他弹的和弦谱子,仰着头打量丁程鑫的西装:“丁程鑫哥哥今天像电视里的王子!”贺峻霖闻言故意凑过来,假装委屈地戳了戳小男孩的脸颊:“那我呢?我不像吗?”小男孩认真地点点头,从口袋里掏出一颗奶糖递给他:“像!贺峻霖哥哥像会变魔术的哥哥。”
后台的化妆间里顿时热闹起来。刘耀文拉着孩子们看桌上的奖杯模型,耐心地解释“最佳组合奖”的含义;严浩翔则拿出手机,翻出之前田埂合唱的视频给孩子们看,笑着说:“等会儿你们在台下,要像那天唱歌一样大声为我们加油哦。”张真源怕孩子们坐不住,从包里掏出提前准备的小贴纸,和他们一起在应援牌上贴满亮晶晶的钻饰,原本稚嫩的画纸瞬间变得格外耀眼。
颁奖典礼开始后,孩子们坐在观众席前排,手里紧紧攥着应援牌。当主持人念出“最佳舞台表现力组合”提名,镜头扫到台下时,孩子们立刻高高举起画纸,小小的身影在灯光下格外醒目。宋亚轩坐在舞台侧方候场,远远看见那片晃动的星星图案,嘴角忍不住上扬——就像在田埂上看见孩子们追着纸飞机跑时一样,心里满是温热的踏实。
公布获奖名单的瞬间,场馆里的掌声轰然响起。七个人走上领奖台时,马嘉祺握着话筒的手微微用力,目光穿过人群落在孩子们身上:“今天要特别谢谢一群小朋友,他们在田埂上唱的歌,是我们这次舞台最温暖的灵感。”话音刚落,镜头立刻切到台下,孩子们举着应援牌蹦跳着欢呼,扎羊角辫的小女孩甚至激动得红了眼眶。
后台的庆功环节更像是一场热闹的聚会。孩子们围在奖杯旁,小心翼翼地伸出手指碰了碰杯壁,小声讨论“奖杯原来这么重”;宋亚轩蹲在他们身边,把奖杯轻轻放在桌上,笑着说:“这个奖也有你们的功劳,要是没有田埂上的合唱,就没有这么棒的舞台。”小男孩突然想起什么,从书包里掏出一个布包,里面是他用麦秸秆编的小吉他模型,递到宋亚轩手里:“这个送给哥哥,下次教我弹更难的曲子好不好?”
离开场馆时已是深夜,孩子们趴在座位上昏昏欲睡,怀里还抱着工作人员送的应援周边。刘耀文看着窗外掠过的霓虹灯,忽然说:“原来站在颁奖台上最开心的,不是拿到奖杯,而是在意的人就坐在台下,看着你发光。”马嘉祺点点头,转头看向后座熟睡的小身影:“不止是我们看着他们长大,他们也在陪着我们往前走啊。”
作者有话说
这一章的光芒,藏在“双向的见证”里——少年们把田埂上的约定藏进颁奖礼的致谢里,是把孩子们的陪伴当成了前行的底气;孩子们带着亲手做的应援牌奔赴现场,是把对哥哥们的喜欢变成了最直白的守护。奖杯的重量从来不是荣誉的全部,而是那些从乡村小学到颁奖场馆的脚印,那些从屏幕祝福到现场欢呼的瞬间,让“被看见”成了比奖项更珍贵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