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的冬风裹着寒意掠过城市,可能容纳万人的体育馆内,却满是滚烫的期待。场馆外,粉丝们举着印着少年们名字的灯牌,有序排队入场,偶尔能听见有人小声讨论:“听说今天有特别嘉宾?”“是之前那所乡村小学的孩子们吧!”而后台的化妆间里,热闹早已翻了倍。
孩子们穿着统一的白色演出服,领口绣着小小的音符图案,那是粉丝们特意联系设计师定制的。扎羊角辫的小女孩攥着裙摆,眼睛好奇地打量着墙上的巨幅海报,手指忍不住轻轻碰了碰海报上宋亚轩的吉他:“原来哥哥们平时在这么大的地方唱歌呀。”刘耀文刚好推门进来,听见这话笑着走过去,弯腰帮她理了理歪掉的领结:“等会儿你也能在这里唱歌,比我们唱得还要好听。”
离演出只剩半小时时,少年们陪着孩子们在侧台候场。第一次站在这么大的舞台边,小男孩紧张得攥紧了吉他背带,指尖微微泛白。张真源看出他的不安,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别慌,就像在音乐教室里那样唱,台下的人都是来听我们唱歌的朋友。”丁程鑫则举起手机,对着孩子们和少年们拍了张合照:“等结束了,这张也要贴到学校的时光墙上。”
当舞台灯光骤然亮起,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少年们率先登场,一曲劲歌热舞点燃了场馆气氛,粉丝们的灯牌汇成星海,在黑暗中此起彼伏。轮到合唱环节时,主持人笑着宣布特别嘉宾登场,侧台的孩子们深吸一口气,跟着少年们的脚步踏上舞台。
聚光灯落在孩子们身上时,台下瞬间响起温柔的惊呼。前奏响起,还是那首在乡村小学音乐教室里唱过的《海浪歌》,但这一次,有马嘉祺和贺峻霖的和声托底,有严浩翔的鼓点跟着节拍,孩子们的声音穿透音响,清亮得像山间的溪流。唱到副歌部分,宋亚轩忽然转身,对着台下的粉丝们挥手,粉丝们立刻心领神会,举起提前准备好的“双向奔赴”灯牌,全场瞬间亮起暖黄色的光海。
小男孩唱到间奏时,不小心弹错了一个和弦,他下意识地顿了顿,额头冒出细汗。就在这时,刘耀文的声音从身边传来,轻轻跟着他的调子哼唱,张真源也适时递过一个鼓励的眼神。小男孩咬了咬唇,重新稳住节奏,越唱越坚定。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全场掌声持续了足足一分钟,有粉丝红着眼眶挥手,对着舞台上的孩子们喊:“你们超棒的!”
演出结束后,孩子们拉着少年们的手不肯松开,小手里还攥着粉丝递过来的小礼物——印着音符的徽章、写满祝福的卡片。有个孩子举着刚收到的灯牌,仰着头问马嘉祺:“哥哥,以后我们还能来这里唱歌吗?”马嘉祺蹲下身,认真地看着他的眼睛:“当然,只要你们想唱,不管是学校的音乐教室,还是更大的舞台,我们都会陪着你们。”
离开场馆时,孩子们趴在车窗上,看着身后逐渐变小的体育馆,手里还紧紧攥着演出时的麦克风道具。严浩翔看着他们兴奋的模样,忽然笑着说:“从乡村小学的琴声,到万人场馆的合唱,好像只是一瞬间的事。”宋亚轩点点头,望着窗外的星光:“不是一瞬间,是每一次约定都被认真兑现,每一份善意都被好好接住,才走到了这里。”
作者有话说
这一章的感动,藏在“双向的回响”里——少年们把孩子们从乡村小学带到万人舞台,是把“陪伴”从承诺变成了具象的行动;孩子们带着最纯粹的歌声站上舞台,是把收到的温暖化作了勇敢迈步的底气;粉丝们举起的灯牌与呐喊,更是让这场奔赴从“我们与他们”,变成了所有人共同参与的温暖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