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后的乡村小学还裹着残冬的凉意,却被教室里的喧闹烘得暖融融的。孩子们刚踏进校门,就抱着怀里的牛皮纸信封往音乐教室跑——信封里装着演唱会的照片,有他们站在舞台上攥着麦克风的模样,有少年们低头和他们对歌词的瞬间,还有全场暖黄色灯牌汇成的星海,边角被小心地压过,没留一丝折痕。
“快把照片贴在最中间!”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踮着脚,伸手去够教室后墙的“时光墙”。那面墙是去年夏天粉丝们来支教时一起刷的,米白色的墙面上已经贴满了细碎的回忆:有孩子们第一次弹尤克里里的歪扭笔记,有少年们发来的手写祝福卡片,还有夏日里大家在操场上合唱的合影。小男孩举着固体胶跑过来,仰着头把照片递上去:“要贴得正一点,这样下次哥哥们视频的时候就能一眼看到了。”
正忙着,门口忽然传来老师的声音:“孩子们,有你们的包裹。”大家涌出去,看见讲台上放着一个印着熟悉logo的纸箱,拆开时露出一个个印着名字的小袋子。小女孩摸到自己的袋子,里面除了一枚印着海浪图案的徽章,还有一封没拆封的信,信封上是宋亚轩清隽的字迹。
“是哥哥们写的信!”不知是谁喊了一声,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只剩指尖摩挲信纸的沙沙声。马嘉祺在信里问他们有没有好好练新歌,还说下次要在线上听他们合唱;刘耀文画了个歪扭的笑脸,写着“要多吃蔬菜,长高高才能更快站上更大的舞台”;严浩翔则记着小女孩喜欢尤克里里,在信里附了新的弹唱谱子,标注着“这段节奏慢一点,弹错也没关系”。
小男孩捏着信纸蹲在时光墙前,忽然扯了扯身边同学的袖子:“我们把信也贴上去吧?”大家点头附和,于是照片旁边多了几封展开的信,有的被胶带粘住边角,有的被小心地折成小方块,和之前的笔记、卡片挤在一起,像一群凑在一起说悄悄话的伙伴。最边上的空白处,小女孩拿出彩笔,一笔一画地补完了年前没画完的“未来约定图”:画里的孩子们长了个子,手里拿着和少年们一样的麦克风,背景是比演唱会更大的场馆,天上的星星被涂成了暖黄色,和照片里的灯牌一个颜色。
正画着,老师的手机响了,屏幕上跳出“少年们”的备注。孩子们立刻围过来,把手机举到时光墙前。镜头里的马嘉祺刚结束训练,额角还带着汗,看见墙上的照片和画,笑着扬了扬下巴:“我们的专属座位被贴在C位啦?”宋亚轩凑过来,目光落在那封展开的信上,眼睛弯成月牙:“看来我的谱子没被你们弄丢,下次视频要检查作业哦。”
镜头里的少年们挨个和孩子们打招呼,镜头外的小家伙们踮着脚抢着说话。小女孩举着那枚海浪徽章,把手机转向画里的舞台:“我们画了长大后的约定,到时候要在最大的舞台上合唱!”刘耀文在镜头那头比了个“OK”的手势:“一言为定,到时候我们还留第一排的专属座位。”
挂了视频,孩子们还围在时光墙前不肯走。夕阳透过窗户斜照进来,把照片和信的影子拉得长长的,落在他们仰起的小脸上。小男孩忽然指着墙上的合影笑出声:“你们看,当时我站在马嘉祺哥哥身边,才到他的腰呢,等我长到他那么高,就能和他一起弹吉他了。”旁边的孩子跟着点头,指尖轻轻碰了碰画里的舞台,像是在触碰一个触手可及的梦。
放学铃响时,孩子们恋恋不舍地回头看了眼时光墙。墙上的照片被夕阳镀上金边,信纸上的字迹晕着暖光,那幅未来约定图里的星星,像是真的在眨眼睛。小女孩把尤克里里背在肩上,攥着口袋里的徽章,脚步轻快地走出教室——她要回家练严浩翔寄来的新谱子,毕竟和哥哥们的约定,要一点点攒着力气去实现。
作者有话说
写这一章时,总忍不住想起“时光”这个词最温柔的模样——它从不是单向的流逝,而是被一个个约定、一次次回应,织成了可触碰的网。孩子们贴着照片时踮起的脚尖,拆信时屏住的呼吸,补画约定图时认真的笔触,都是把“瞬间”酿成“长久”的小心思;而少年们写下的信、记得的喜好、视频里认真的回应,也让“远方的陪伴”有了具体的形状,不是遥不可及的星光,而是会记得你喜欢什么、会等着和你赴约的温暖。
时光墙从来不是一面静止的墙,它更像一个慢慢长大的容器,装着乡村小学的琴声,装着演唱会的星海,装着孩子们没说出口的期待,也装着少年们悄悄放在细节里的在意。那些被胶带粘住的信纸、被彩笔涂满的约定,其实都是“双向奔赴”最朴素的证明——孩子们把少年们当作光,少年们也把孩子们的期待,当成了继续向前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