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青锋辞
本书标签: 古代  女强1V1权谋争权  强强对抗     

第二十二章:卫珩番外

青锋辞

永治七年的初雪,比往年来得更早些。卫珩独自立在重华殿的飞檐下,看着雪花一片片落在琉璃瓦上,染白了朱红宫墙。内侍小心地捧来貂皮大氅,他却似毫无察觉,只静静伸出手,接住那飘落的雪花。掌心的温度让雪花迅速消融,凉意直透心底,就像多年前她留下的痕迹,温暖过,却终究散了。

“陛下,雪大了。”内侍轻声提醒。

他收回目光,语气平淡:“太子今日功课如何?”

“太傅夸殿下聪慧,今日已能背完《谏太宗十思疏》。”

卫珩唇角微微上扬。那孩子确实像她,眉眼间分明是她的影子,性子却沉静如水。有时望着他,卫珩会恍惚觉得陆清辞从未离开,只是换了个方式留在他身边。

回到御书房,奏折堆成小山。最上面是顾长风从北境送来的军报,边境安宁,百姓安居乐业。卫珩提起朱笔批阅,目光却不自觉飘向案头暗格。

那里躺着一封永远寄不出的信,仅八个字:“山河已定,卿在何方?”七年来,这成了他心底的执念。他按着陆清辞留下的《治国策》治国,轻徭薄赋,广开言路。朝臣们称赞他是明君,唯独他知道,这不过是完成她的遗愿。

“陛下,工部请示皇陵规制。”内侍的声音再次响起。

卫珩沉默良久:“先搁置。”

夜深了,雪还在下。他遣散众人,独自漫步宫中,脚步不自觉带他来到凤仪宫。这里的一切都被精心维护,仿佛她从未离开。妆台上东珠璀璨,榻上嫁衣未完成,刺绣的鸾凤似欲展翅。他想起永治元年那夜,她在此处绣嫁衣,一针一线,刺绣的鸾凤栩栩如生,却似在诉说命运的无常。

“陛下若真心待我,就请善待这天下百姓。”她当时的语气平静,却像是在诀别。

“父皇?”太子承志的声音打破了回忆。孩子披着狐裘,小脸冻得通红,眼中满是好奇。

卫珩弯腰将他抱起:“怎么还不睡?”

“我梦见娘亲了。”孩子轻声说,“她说她在江南看雪。”

卫珩心中一颤,江南,那是她与萧玦初遇的地方。

“父皇,娘亲为什么不要我们了?”孩子仰起脸,眼中满是疑惑与渴望。

卫珩望着窗外纷飞的雪,想起七年前她在青城山上对他说的话:“这世间最难得的,不是坐拥天下,而是问心无愧。”他终是负了初心。

永治十年春,卫珩南巡。龙舟停泊姑苏,他独自前往拙政园。紫藤花开得正盛,甜香弥漫,似与当年无异。他记得初见时,她青衣素钗,立在紫藤花下,对他说:“我要的从来不是权位。”

老园丁从花架下取出一个木匣,递给他:“七年前有对夫妻在此住过,娘子说若有个姓卫的公子来,便将此物交给他。”

卫珩接过木匣,手微微发抖。打开后,里面是那卷《治国策》的原本,还有一枚枯黄的草编蚱蜢。他轻轻抚摸蚱蜢,仿佛能感受到她指尖的温度。

“她还说,望公子以天下为重,莫负初心。”老园丁补充道。

回京途中,卫珩反复摩挲那枚蚱蜢。他终于明白,她早已预见他的到来,为他铺好了所有路。

“开仓,放粮。”他对手下大臣说,声音坚定。

永治十五年,太子承志拿着一份奏折来找卫珩:“顾将军请辞。”

卫珩看着奏折上熟悉的字迹,想起当年银甲将军跪在雪中,将虎符奉给她的画面。

“准了。”他提笔批复,“赐黄金千两,良田百顷。”

太子欲言又止:“儿臣听闻,顾将军要去蜀中。”

卫珩心中一震,蜀中是她最后的归宿。

“由他去吧。”

夜深人静,卫珩取出那枚蚱蜢,对着烛火端详。十五年过去了,他治国有方,四海升平,却始终无法换来她的一瞥。

“父皇。”太子的声音再次响起,“儿臣在藏书阁找到这幅画。”

画中是陆清辞,青衣素钗,立在紫藤花下,腰间金石熠熠生辉。画角题着:“永治元年春,于姑苏。”

“这就是娘亲吗?”太子轻声问。

卫珩望着画中人,想起她在重华殿上摘下凤冠的决绝:“是。”

永治二十年,卫珩病重。太子监国,处理朝政有条不紊。

这日卫珩精神稍好,命人抬他到院中晒太阳。春光明媚,梨花如雪。

“父皇,顾将军从蜀中送来新茶。”太子捧上木盒。

茶香清冽,卫珩拈起一撮,仿佛又见她忙碌于茶园的身影。

“她可还好?”

“一切都好。”

他闭上眼,阳光洒在脸上,温暖如初。多年来,他终于等来了这一句。

是夜,卫珩梦见陆清辞。她站在紫藤花下,对他浅笑:“陛下,别来无恙。”

他想要靠近,却寸步难行,只能眼睁睁看着她消失在花雨中。

醒来时,月光满殿。他挣扎着坐起,取出枕下的蚱蜢,轻轻摩挲。

最后,他写下遗诏:“朕崩后,葬于西山。不立碑,不刻文,只植紫藤一株。”

东方既白,阳光洒在枯黄的蚱蜢上。他想起她在江南烟雨中说的第一句话:“卫先生客气。”

原来这一生,他们始终隔着恰好的距离,君臣之间,爱恨之外,山河两岸。

上一章 第二十一章:大结局 青锋辞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二十三章:太子番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