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雪落满雁门关时,书屋已换上了新的窗纸,晚宁让人在屋里生了火盆,孩子们围着暖炉读书,屋里满是朗朗书声。
这日,新帝派来的使臣带着赏赐抵达,除了药材、锦缎,还有一封亲笔信。信中说,京城百姓都听闻太皇太后在北疆教民读书、和睦汉牧,纷纷称赞她是“定北福星”,还说要在京城为她立功德碑。
晚宁看完信,笑着将信递给沈砚:“陛下倒是有心,只是这功德碑不必立,北疆的安宁,便是最好的碑。”她让使臣带回回信,信中只嘱咐新帝:“多恤百姓,少兴土木,江山安稳,便是对我最好的赏赐。”
使臣走后,沈砚看着案上的赏赐,对晚宁道:“皇妹在北疆这几年,比在宫中更累,却也更自在。”
晚宁望着窗外的雪,点头道:“是啊,看着孩子们从只会说方言,到能写‘家国’二字;看着牧民与汉人一起赶集市、过佳节,比在宫中听百宫奏事更让我安心。”
说话间,屋外传来孩子的笑声。两人走到窗边,见几个孩子正堆雪人,汉族娃和牧民娃一起滚雪球,还在雪人身上插了一枝干枯的兰草——那是夏天从将军府院中新摘的,孩子们说要让雪人也沾沾“太皇太后的兰花香”。
晚宁看着这一幕,眼中满是暖意。沈砚忽然道:“等开春,我让人把将军府的院子再拓大些,多种些兰草,等孩子们长大了,就让他们记得,这兰草的香,是安宁的香。”
晚宁转头看他,鬓边银丝在火光下泛着暖光:“好啊,再种些北疆的格桑花,兰草配格桑,就像我们守着的这片土地,既有京城的温,也有北疆的烈,岁岁相依,久久长安。”
雪还在下,屋里的火盆烧得正旺,孩子们的读书声混着笑声,飘出书屋,飘过关隘,落在北疆的每一寸土地上。沈砚与晚宁并肩站着,望着窗外的雪景,都知道——这雁门关的安宁,会像院中的兰草,岁岁抽芽;这北疆的和睦,会像雪中的暖炉,代代相传,直至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