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脑洞小说 > 推理短篇
本书标签: 脑洞 

惘公

推理短篇

《字惘录·卷一》

文献说明: 本文节选自“语言纯化运动”时期的官方推荐字典《正字》,旨在规范日益“逻辑混乱、词不达意”的民间用语。每个字词的解释,都暗含了当时执政者的核心意识形态。

 

【人】

《正字》官方释义: 象形字。古体为侧身躬身之形,以示谦卑与劳作。今义:指享有基本权利、承担社会义务的文明个体。辨析: 人异于禽兽者,在于知礼、守法、明群己权界。提示: 慎与“民”字混淆。“民”泛指生物性存在,“人”特指文明契约下的合格主体。

(眉批,笔迹清瘦,似为后世学者所注): 躬身为“人”,直立为何?《说文》解“人”为“天地之性最贵者”。今之释义,以“躬身”为先,其心可诛。他们将“人”字,雕琢成了永恒的奴仆。

 

【惑】

《正字》官方释义: 形声字。从心,或声。“或”本为疆域,心有疆域,则生疑不定。今义:指因信息不全或逻辑不清而产生的非必要心理状态。辨析: 在信息充分、逻辑自洽的社会中,“惑”为一种应被消除的低效精神现象。使用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此古语揭示了“惑”之根源在于学思不足。

(眉批): 妙哉!“或”乃邦国,心有其国,方生疑惑。他们惧怕的,原来是心灵的“国土”!将这“惑”字定为痼疾,便是要剿灭一切思想的边疆。

 

【名】

《正字》官方释义: 会意字。从夕从口。夜晚看不清,需以口呼名称谓。今义:指代事物或概念的符号标签。辨析: 名实相符,乃社会高效运转之基石。名若失真,则令智昏,事必败。提示: 警惕“名不副实”之词汇,此类词汇为“惑”之主要来源。

(眉批): 夜暗难辨,故需正名。然,若这“黑夜”本是人为,这名,还是事物的名,还是囚禁事物的牢笼?他们所谓“正名”,实为将万物塞入他们定制的囚笼之中。

 

【惘】

《正字》官方释义: 形声字。从心,罔声。“罔”有蒙蔽、虚无之意。心被蒙蔽,则失其所向。今义:一种消极的精神迷失状态,通常因抗拒逻辑、沉溺无效思考所致。近义词: 迷惑。反义词: 清醒,坚定。

(眉批,笔迹开始激动): 他们不敢直视这个字!“惘”从“罔”,而“罔”亦通“网”!心被巨网所罩,怎能不“惘”?这网,便是由一个个被精心篡改、重新“正名”后的字词编织而成!我们非是“惘”,而是在“网”中!

 

【真】

《正字》官方释义: 会意字。古朴字形,上为“匕”(化),下为“目”,表示目光所及,确凿不变之本质。今义:与客观事实及逻辑完全一致的属性。辨析: “真”是唯一的,可被反复验证的。凡不符合可验证事实者,皆为“伪”。使用例: 科学的结论是“真”理的典范。

(眉批,墨迹淋漓,似有无限愤懑): 谎言!最大的谎言便藏于此!“真”字之“目”,被他们驯化成只望向“唯一”的井底之蛙!而那“匕”(化),本是变化、演化之意,却被彻底无视!真,岂是死水一潭?真,在于那生生不息的“化”中! 他们抽去了“真”的魂魄,只留下一具名为“确凿”的僵尸!

 

【书】

《正字》官方释义: 繁体为“書”,从聿(笔)从者(声)。执笔记录之言。今义:承载知识、信息的重要媒介。辨析: 书籍乃文明传承之舟,然亦需谨防其中糟粕。读者当以逻辑为筛,取其精华,去其虚妄。提示: 阅读《正字》这类经过“纯化”的经典,是避免思想误入歧途的最佳途径。

(最后一行眉批,笔迹恢复平静,却透出决绝): 是的,书籍是舟。但这本《正字》,却是要将人渡往永恒的沉睡之海。我今在此批注,非为辩驳,只为留下一点痕迹。或许千百年后,有人能于此“正字”的夹缝中,窥见我们这一代人曾经的——惘与真。

 

(此页右下角,有一方极小的、褪色的私印,依稀可辨为两个字:“惘公”)

上一章 协议终章:观测即是存在 推理短篇最新章节 下一章 惘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