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大明华章
本书标签: 古代  大明帝国 

应天新政

大明华章

至正十六年,三月。

集庆城头飘扬了数月的“朱”字大旗,已然驱散了战争的最后一丝阴霾。城墙上的箭痕与焦黑处尚在,但城内的生机,却如同秦淮河畔的垂柳,在春风中顽强地抽出新绿。

那座曾经象征着元廷在江南统治核心的御史台衙门,如今已更换匾额,成为“吴国公府”。朱重八在攻克集庆后,采纳李善长、陶安等谋士建议,废黜元朝至正年号,奉韩林儿龙凤年号,并接受其册封为“吴国公”,正式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军政机构。他将集庆更名为“应天”,取“顺应天命”之意,其志向,已昭然若揭。

府衙深处,原属于福寿的豪华书房,如今成了朱重八处理政务之所。陈设依旧华丽,但氛围已截然不同。没有了蒙古贵族的奢靡之气,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务实而高效的肃穆。

李承泽坐在靠窗的一张书案后,面前堆满了等待处理的文书。他的身份已从单纯的书记官,擢升为吴国公府都事,品级不高,却身处机要,负责文书往来、档案管理,并协助李善长处理日常政务。此刻,他正凝神审阅一份来自镇江路的汇报文书,眉头微蹙。

“李先生,可是有何难处?”一个温和的声音响起。李承泽抬头,见是李善长走了进来。如今李善长已被任命为吴国公府参议,总领政务,位高权重,但对待李承泽,依旧保持着长者与师友的温和。

李承泽连忙起身,将文书呈上:“李公请看。镇江路禀报,已按国公爷钧旨,废除元廷部分苛捐杂税,然地方府库空虚,官吏俸禄、军需开支浩大,若再无进项,恐难以为继。且……仍有部分前元胥吏,阳奉阴违,巧立名目,暗中盘剥百姓。”

李善长接过文书,快速浏览,脸上并无意外之色。他轻叹一声:“此乃必然之困境。破旧易,立新难。国公爷仁德,欲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然无财则政息,无政则民乱。此中平衡,殊为不易。”

他走到悬挂的应天周边舆图前,手指划过长江沿岸:“江北战事未休,张士诚虎视东侧,陈友谅雄踞上游。我军虽据应天,实乃四战之地,强军为第一要务。然强军需粮饷,粮饷需取自于民。取之过度,则失民心;取之不足,则弱军力。此两难也。”

李承泽深以为然。夺取应天的兴奋过后,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百废待兴、同时又强敌环伺的烂摊子。如何治理这片新得的土地,如何筹措维持政权和军队运行的资源,如何赢得民心同时又能支撑起争霸天下的伟业,这些问题,远比攻城拔寨更为复杂。

“李公,依您之见,当从何处着手?”李承泽虚心地问。

李善长沉吟道:“首要者,在于‘立信’。国公爷入城之初,便严令秋毫无犯,又废除部分苛税,此乃立信于民。然此尚不足。需有明确法令,使官民皆知有所遵循,有所敬畏。其次,在于‘理财’。需尽快清丈田亩,核定户籍,建立新的赋税征收体系,既要确保国库收入,又要防止官吏中饱私囊,更要避免竭泽而渔。再次,在于‘用人’。需大力招揽贤才,尤其是熟悉江南政务、经济的士人,充实各级官府,取代那些旧元胥吏。”

正说着,门外传来脚步声,朱重八一身常服,未带随从,大步走了进来。他面色沉静,目光扫过李善长和李承泽,直接问道:“在商议何事?”

李善长将镇江路的文书以及方才与李承泽讨论的困境,简要禀报。

朱重八听完,走到书案后坐下,手指敲了敲桌面,沉声道:“这些问题,俺也思虑良久。立信、理财、用人,李书记所言极是。但还不够。”

他目光锐利地看向二人:“立信,不能只靠一纸命令。俺已决定,设立‘提刑按察司’,选派刚正官员,巡视各州县,专司纠察官吏贪腐、审理冤狱!凡有贪赃枉法、欺压百姓者,无论官职大小,一经查实,严惩不贷!俺要用几颗贪官的人头,来立这个信!”

李承泽心中一凛,仿佛又看到了那个在濠州城下,斩杀违令军士以立军纪的朱重八。手段依旧铁血,但目标,已从整军转向了治国。

“理财,”朱重八继续道,“清丈田亩、核定户籍之事,要立刻着手。但在此之前,可先推行‘屯田’之策。命诸将分屯龙江等地,且耕且战,以充军食,减轻百姓负担。同时,鼓励流民归乡,开垦荒地,官府可贷给种子、农具,三年后再行起科。至于那些前元胥吏……”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冷光:“能用则用,不能用则换!但要给他们划下道来!传令各州县,将需缴纳的税赋种类、数额,张榜公布,让每个百姓都清楚自己该交什么,该交多少!若有官吏敢在榜外多收一文钱,百姓可直接来应天告状!俺亲自审理!”

这是将监督的权力,部分下放给了百姓!李承泽心中震撼,此策若行,虽大胆,却可能极为有效。

“至于用人,”朱重八最后道,“李书记,你即刻草拟招贤榜文,遍贴各州县。就写:‘天下之治,天下之贤共理之’。凡贤人君子,有能辅朕济民者,有司礼遣,朕将擢用!’不限出身,不限地域,唯才是举!”

“贤人君子……辅朕济民……”李善长敏锐地捕捉到了朱重八话语中那不经意流露出的、超越“吴国公”身份的称谓,他心中一动,但并未点破,只是躬身应道:“善长领命,即刻去办。”

朱重八又看向李承泽:“李先生,你协助李书记,将方才所议诸事,整理成条文法令,务求清晰明了,便于推行。另外,各州县报来的文书,你要仔细甄别,凡涉及民生疾苦、官吏不法者,需第一时间呈报!”

“是!国公爷!”李承泽肃然应道,感到肩上的担子又重了几分。

接下来的数月,应天政权如同一台刚刚组装完成的精密机器,开始高速运转起来。提刑按察使的派出,如同刮起一阵肃贪风暴,数名民愤极大的贪官被斩首示众,官场风气为之一清;屯田令与招抚流民政策的推行,使得荒芜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军粮压力得到缓解;而那“张榜定税”、“民可告官”的举措,更是前所未有,在民间引起了巨大反响,百姓奔走相告,对新政权的认同感与日俱增。

招贤馆前,一时之间,士子云集。有避乱隐居的名儒,有怀才不遇的寒士,也有审时度势的前元官吏。朱重八不论出身,亲自接见,量才录用,麾下文武人才,迅速充实起来。

李承泽置身于这变革的洪流中心,日夜忙碌,处理着雪片般的文书,草拟着一条条可能影响深远的法令草案。他亲眼见证着这座古老的都城,如何在朱重八的意志下,褪去蒙元的旧壳,焕发出新的活力。他看到的不再仅仅是一个军事统帅的雄才大略,更看到了一个潜在的开国雄主,在乱世废墟上,构建新秩序的远见与魄力。

这一日,他抱着一摞新拟定的《劝农桑、兴学校令》草案,前往吴国公书房请示。走到门外,听得里面朱重八正与李善长议事。

“……北有小明王,东有张士诚,西有陈友谅,皆非善与之辈。然俺观之,陈友谅弑主自立,性雄猜,其势虽猛,然根基不稳;张士诚据盐利之丰,性骄奢,无远图;唯小明王,名分最正,然受制于刘福通,难有作为。”这是朱重八的声音,冷静地剖析着天下大势。

“国公爷明鉴。故我应天,当外示谦恭,内修政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待时而动,天下可图。”李善长回应。

“缓称王……嘿嘿。”朱重八轻笑一声,那笑声中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意味,“李书记,你说,这‘应天’之名,可还配得上俺们将来的基业?”

门外的李承泽,心中猛地一跳。他轻轻放下文书,未敢打扰,悄然退下。

走在回廊下,春风拂面,他却感到一阵心潮澎湃。应天,顺应天命。而朱重八的野心,显然已不止于做一个顺应天命的“国公”。新的秩序正在这片名为“应天”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而它所孕育的,必将是一个崭新的王朝。他抬头,望向蔚蓝的天空,仿佛已经看到了那轮即将喷薄而出的、名为“大明”的旭日。

上一章 虎踞龙盘 大明华章最新章节 下一章 江州暗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