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的烽烟暂熄,王保保远遁草原,山西全境并入了大明版图。北伐的惊雷过后,帝国迎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金陵城内,昔日战争的紧张氛围逐渐被一种新兴王朝的蓬勃朝气所取代。街道愈发繁华,市井之声鼎沸,紫禁城的宫墙在阳光下闪烁着崭新的釉彩。
然而,在这片看似升平的景象之下,一股潜流正在帝国的心脏——紫禁城内悄然涌动。那便是如何酬劳、安置那些跟随洪武帝朱元璋出生入死、打下这万里江山的功臣勋旧。
这一日,武英殿内,气氛庄重而微妙。李善长、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冯胜等一众文武重臣,皆身着朝服,肃立殿中。洪武帝朱元璋端坐于九龙御座之上,目光缓缓扫过这些熟悉的面孔,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曾与他并肩浴血,都有着一段可歌可泣的功绩。
“自濠梁起兵,至今十有八载。”洪武帝的声音打破了殿内的寂静,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感慨,“赖诸位爱卿同心戮力,披坚执锐,方得扫清群雄,驱逐胡元,肇造大明基业。诸卿之功,彪炳史册,朕,时刻未敢忘怀。”
他顿了顿,内侍官适时地展开一道明黄色的绢帛,开始朗声宣读: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太师、中书左丞相、宣国公李善长,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授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
“征虏大将军、中书右丞相、信国公徐达,智勇双全,战功卓著,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右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进爵魏国公,岁禄五千石,子孙世袭……”
“征虏副将军、平章军国重事、鄂国公常遇春,摧锋陷阵,所向无前,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右柱国、太保、中书平章政事,追封开平王,谥忠武……”(注:常遇春已于洪武二年北伐途中暴卒,此处为追封)
“……曹国公李文忠、卫国公邓愈、信国公汤和、宋国公冯胜……”
一道道封赏诏书,如同甘霖,洒落在这些功勋卓著的将领头上。国公、侯爵、高官厚禄、丹书铁券……荣耀与富贵达到了人臣的极致。殿内众臣,虽极力保持肃穆,但眉宇间那难以抑制的激动与欣慰,却清晰可见。徐达沉稳依旧,只是深深叩首谢恩;李善长抚须的手微微颤抖;汤和、冯胜等人更是面露红光。这是他们应得的,是用无数的血汗和性命换来的酬劳。
李承泽作为中书省官员,也在殿内随班侍立,记录着这历史性的一刻。他看着这些昔日同甘共苦的伙伴,如今位极人臣,心中亦为他们感到高兴。然而,当他目光不经意间扫过御座时,却捕捉到洪武帝眼中一闪而过的、某种难以言喻的复杂神色。那并非纯粹的喜悦,似乎还夹杂着一丝审视,一丝不易察觉的深沉。
大封功臣之后,便是盛大的赐宴。功臣楼(注:此处为艺术化称谓,指代赏赐功臣的宴会场所)内,觥筹交错,笑语喧哗。美酒佳肴,歌舞升平,仿佛要将过去所有的艰难困苦都冲刷殆尽。徐达、汤和等人回忆起昔日并肩作战的往事,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唏嘘不已。
李承泽坐在稍远的席次,看着这满堂的富贵荣华,心中却莫名生出一丝不安。他想起洪武帝登基以来,虽厚待功臣,但在权力架构上,却始终牢牢把握着核心。中书省总政务,但重大决策皆出自宸断;都督府掌军旅,但将领频繁调动,兵符不轻易假人;御史台监察百官,权力日重……皇帝似乎在用一套精密的制度,编织着一张无形的大网。
宴会至半酣,洪武帝举杯起身,众人连忙肃静。
“今日之宴,非仅为酬功,更为共勉。”洪武帝的声音带着酒意,却依旧清晰,“天下虽定,然创业难,守成更难。望诸卿勿忘昔日布衣之时,勿因富贵而骄纵,当同心同德,共保我大明江山永固!”
他目光炯炯,扫过每一位功臣的脸:“尔等皆朕之股肱,与国同休。望好自为之,勿负朕望,亦勿负天下万民之望!”
“臣等谨遵圣谕!必当竭忠尽智,辅佐陛下,永保大明!”众功臣齐声应诺,声震屋瓦。
然而,在这片忠勇的表白声中,李承泽却感到一丝寒意。“勿忘布衣之时”、“勿因富贵而骄纵”、“好自为之”……这些话语,听起来是殷殷叮嘱,但结合洪武帝那深不见底的眼神,却又仿佛带着某种隐晦的警示。
宴会散去,功臣们带着无上的荣宠与皇帝的“勉励”各自回府。金陵城的夜空,繁星点点,映照着这座新兴帝都的万家灯火。
李承泽没有立即回家,他信步走到宫城外的一处高地上,回望那灯火通明的紫禁城。功臣楼阁的欢声笑语似乎还在耳边回荡,但他心中那丝不安却愈发清晰。
他想起了汉高祖的白马之盟,想起了光武帝的云台二十八将,也想起了更多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历史典故。洪武帝出身底层,深知权力来之不易,也深知骄兵悍将对皇权的威胁。今日的厚赏,是酬功,是安抚,或许……也是一种试探与界限的划定。
这些身经百战、在军中民间拥有巨大声望的功臣,对于龙椅上的皇帝而言,究竟是永固江山的基石,还是潜在的威胁?李承泽不敢深想下去。他只看到,在那片璀璨的灯火之下,帝国的权力核心深处,暗流依旧在涌动。功臣们的楼阁已然筑起,高大巍峨,但它们是否能在这位雄猜而铁腕的洪武皇帝麾下长久屹立,却是一个无人能够预知的未来。夜风吹过,带着初夏的微凉,也带来一丝山雨欲来的压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