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元年七月壬申日,北平的黎明来得格外迟滞。浓重的乌云低压在城头,将晨曦死死捂住,空气中弥漫着暴雨将至的土腥气和一种令人心悸的寂静。
燕王府内,却是一片与这死寂格格不入的、压抑着的沸腾。朱棣一夜未眠,身着全套甲胄,端坐于承运殿正座。冰冷的铁叶贴合着他因紧绷而微微颤抖的躯体,头盔下的目光,锐利如即将扑食的猎鹰。道衍和尚依旧是一袭缁衣,静立一旁,捻动佛珠的手指却比平日快了几分。张玉、朱能、丘福、火真等将领,皆顶盔贯甲,按剑而立,如同雕塑,只有偶尔交换的眼神中,闪烁着决绝与亢奋的火花。
殿外庭院中,八百名精心挑选的燕山护卫死士,鸦雀无声地肃立着。他们是从数万护卫中遴选出的最勇悍、最忠诚的士卒,此刻人人衔枚,马裹蹄,刀刃都用布条缠住,以免反光或发出声响。这是一支即将投入命运赌局的孤注,空气中弥漫着钢铁和汗液混合的、属于战争的原始气息。
“都安排妥当了?”朱棣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里显得异常清晰,带着金属般的质感。
张玉踏前一步,低声道:“回王爷,万事俱备。张昺、谢贵已接到王府‘谢罪’的邀请,正在前来王府的路上。朱能将军的人已混入守城军中,只待信号,便可夺取九门。丘福、火真也已派人再赴大宁,联络宁王部下旧识。”
朱棣点了点头,目光扫过众人:“今日之事,成则奉天靖难,澄清玉宇;败则……玉石俱焚,我等皆为逆臣贼子!诸君,可惧否?”
“愿随王爷,清君侧,靖国难!”众人压低声音,却异口同声,誓言如同闷雷,在殿内回荡。
就在这时,殿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名亲兵入内禀报:“王爷,张昺、谢贵已至端礼门外,随行卫兵约百人,已被拦在门外,只允他二人入内。”
朱棣眼中寒光一闪:“按计行事!”
端礼门内,张玉率领数十名伪装成仪仗的死士,已然埋伏就绪。刀斧手藏于廊庑之后,弓弩手隐于殿阁之上,一张无形的大网悄然张开。
张昺和谢贵身着官服,在燕王府属官的引导下,步入了端礼门。两人脸上带着一丝志得意满的倨傲,又混杂着几分不易察觉的警惕。他们奉朝廷密旨,今日前来,名为接受燕王“谢罪”,实则是要借机控制甚至擒拿朱棣。他们相信,在北平城内数万朝廷大军的威慑下,燕王不敢轻举妄动。
然而,当他们踏入端礼门内广场的瞬间,便察觉到了不对劲。太安静了!除了引导他们的属官,竟不见一个王府仆役,四周廊庑殿阁,门窗紧闭,透着一股诡异的死寂。
“燕王殿下何在?”张昺强作镇定,扬声问道。
话音未落,只听一声尖锐的哨响划破寂静!
“动手!”张玉的怒吼如同惊雷。
刹那间,埋伏在四周的死士如同鬼魅般涌出!弓弦响动,利箭破空!张昺、谢贵带来的少数贴身侍卫尚未反应过来,便被射成了刺猬。张昺惊骇欲绝,转身欲逃,却被张玉一步赶上,手中钢刀带着凄厉的风声,狠狠劈下!
血光迸溅!北平布政使张昺,身首异处!
谢贵吓得魂飞魄散,腿一软瘫倒在地,还未及求饶,几柄长枪已从不同方向刺入他的身体,将他钉死在了冰冷的青石板上。
端礼门内的厮杀声和惨叫声,如同投入滚油的火星,瞬间点燃了整个北平城!
几乎在同时,朱能率领的精锐,在城内多处要道同时发难。他们高呼:“奉旨擒拿奸臣张昺、谢贵!燕王殿下奉天靖难!”早已渗透进去的内应纷纷响应,里应外合,迅速攻占了北平九门。守城官兵大多不明就里,或被突如其来的攻击打懵,或本就对朝廷削藩不满,见主官已死,燕王起事,抵抗迅速瓦解。
不到一个时辰,偌大的北平城,城头变幻了大王旗!“燕”字大旗和“靖难”、“清君侧”的旗帜,取代了朝廷的旗帜,在晨风中猎猎作响。
朱棣在张玉、道衍等人的簇拥下,登上了北平城头。望着脚下已然易主的城池,他心中并无多少喜悦,只有一种踏上不归路的沉重与决绝。
他转身,面对集结在城下的将士和闻讯赶来的部分官员、士绅,声音洪亮,带着悲愤与激昂:
“诸位!我,太祖高皇帝之子,孝慈高皇后之嫡出!受封燕王,镇守北疆,十有八年,兢兢业业,北逐胡元,未尝有负社稷!然今幼主嗣位,信任奸邪,横起大祸,屠戮我皇家骨肉!先削周、湘、齐、代、岷五王,又欲加罪于我!”
他猛地拔出佩剑,指向南方:“齐泰、黄子澄等,包藏祸心,名为削藩,实欲倾覆我朱家社稷!我朱棣,上为祖宗,下为百姓,不得已起兵,誓要清除君侧之恶,安定宗庙!此乃‘靖难’之役,非为造反!”
“凡我将士,愿随我讨逆者,共享富贵!若有异心,天诛地灭!”
“清君侧!靖国难!”城下顿时响起山呼海啸般的回应。被压抑已久的燕藩将士,以及许多对建文朝政策不满的军民,在这一刻被彻底点燃。
起兵的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飞向北平周边,飞向整个帝国。燕王朱棣,这个洪武帝最骁勇善战的儿子,终于亮出了他的獠牙,以“靖难”之名,向他的侄儿皇帝,向整个建文朝廷,发起了挑战。
靖难的战火,首先在北平周边燃起。朝廷派驻在北平地区的将领,如马宣、俞瑱等人,闻变后试图组织反抗,但在燕军凌厉的攻势和朱棣个人的威望下,很快便被击溃或收编。朱棣迅速控制了北平乃至整个幽燕地区的军政大权。
然而,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金陵的建文朝廷,在惊怒之下,必将调动举国之力前来围剿。一场叔侄之间、中央与强藩之间,决定大明王朝未来命运的内战,就此全面爆发。朱棣站在北平城头,眺望着南方,他知道,通往金陵的道路,必将由无数的鲜血和白骨铺就。但他,已然没有退路。